雖然《年少日記》不是主打催淚感人,但我喜歡這套電影的原因很emotional;只要有一個地方觸動了你、有一個角色你能代入,就會好像我一樣喊足半場(&沒有勇氣二刷)……(泣)
(下有劇透)
中學教師鄭Sir某日在班上發現一封沒署名的遺書,讓他不禁回想起自己充滿暴力與遺憾的童年往事。在面對婚姻危機和病危的暴躁父親同時,鄭Sir必須找出企圖輕生的同學,阻止悲劇重演……
1.
《年少日記》最觸動我的一幕,是小孩子在日記寫上「我不是甚麼重要的人」──被最愛之人無視,才是最錐心之痛
《年》故事很簡單,所傳達的是為人熟悉的大道理,但我還是被牽動到情緒;導演精心鋪排的敘述性詭計是其一,其次這套電影也提醒大家,原生家庭的冷暴力及學業壓力依然是香港、甚至是亞州家庭「歷久常新的集體回憶」
2.
未必所有家庭(冷)暴力問題逼迫到子女選擇死路,但對子女造成的心理陰影,於現實世界則十分常見;班上被欺凌的學生曾嘲諷剛離婚的老師「搞掂自己先講(你先顧好自己)」,在學童自殺問題的背後,連老師──成年人都承受著不同層面的精神壓力,你有問題、我有問題,從小孩到成人都未解決
3.
最初純粹覺得有點怪怪,童年回憶的主人翁是眼仔碌碌的老闆仔黃梓樂,怎麼長大後變成擁有細長眼睛的小野?當揭曉「真相」後,悲痛的情緒更進一步爆發
回想開幕,小孩子在天台跳下一台階,已經令觀眾心驚膽跳,最終他還是選擇縱身一跳,父母、手足和師長沒能改寫這個悲哀的死亡預告
4.
鄭中基及韋羅莎演繹「仆街父母」是許多香港家庭的縮影,父親秉承「棒下出孝子」 ,切實反映上一代的教育模式 (所以我有點不解會有批評父親人前斯文、人後躁狂是出戲,好面子又壓抑自己不就是許多香港人的本性嗎?lol);母親視大仔為拖油瓶,即便是氣話,但歸咎大仔「我如果離婚,一定係因為你」,幾近輾碎他僅存(自認為)的生存意義,而面對大仔自殺離世,選擇拋下細仔一走了之更是不負責任
小孩子輕輕的走了,一家人的身心四分五裂,在被留下來的人心中刻上永不結痂的傷口,半輩子都走不出悔恨的陰影──媽媽沒有再回來,爸爸也漸漸忘記大仔的模樣,而細仔將傷痛收藏於心底,pretending I am fine and everything okay,卻不自覺將身邊人推得遠遠,落得孤單一人
雖然老土但警世:不論是孩子、成年人、家人、朋友或情人,不要再等到親身經歷這種切膚之痛,才醒覺要開放懷抱,陪伴身邊人
5.
兩位小童星演技真的好成熟!好奇小小年紀,如何理解、投入、然後演出孩子沉重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