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生前有贈與我房子,父親過世後要拿出來跟大家分嗎?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大明除了配偶淑芬外,還有小明、小偉與小志3個兒子。
小明在大學畢業後,就再也沒有跟家裡拿過任何一分一毛。
反倒是小偉在創業的時候,大明給了他100萬元作為創業基金。
而小志則是在結婚的時候,大明贈與了80萬元去舉辦婚禮。
大明在罹癌後,恐怕自己的餘日不多,所以就在過世前一年將老家的房子(市值2000萬元)贈與給小明,希望小明可以好好照顧年邁的配偶淑芬。
大明在過世時留有500萬元的現金、300萬元的股票、1600萬元的房子的遺產。
但就在大明的告別式中,小偉與小志向小明說:
「父親所贈與給你的房子,我們也有份。因為我們都是繼承人,而且法律規定死亡前2年贈與的財產應該要歸到遺產中計算。如果要照顧媽媽,我們兄弟們可以一起照顧呀!」
  • Q.小明真的要把房子拿出來跟兄弟一起分嗎?
  • Q.那淑芬可以先分遺產的一半嗎?


一、繼承人有哪些?應繼分應該是多少?

(一)繼承人

大明在過世後,就成為了「被繼承人」,而民法第1138條規定,配偶為當然繼承人,而第一順序的繼承人為直系血親卑親屬、第二順序的繼承人為父母,而第三、四順序的繼承人分別為兄弟姊妹及祖父母。而若是有前順序的繼承人存在,後順序的繼承人就不會繼承到遺產。在本案例中的繼承人就是淑芬、小明、小偉及小志。

(二)應繼分

而在繼承人應繼分的算法,民法是預設有配偶的情況,在有第一順序繼承人時,配偶與其繼承人均分。而在有第二、三順序的繼承人時,配偶的應繼分為二分之一,剩下的而分之一由第二、三順序的繼承人均分。當與第四順序的繼承人一同繼承時,配偶的應繼分是三分之二,第四順序的繼承人則均分剩下的三分之一(民法第1144條)。如果沒有配偶的話,就是由各順序的繼承人均分。

(三)配偶的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

常有民眾來諮詢的時候問到,尚生存的爸爸或媽媽是不是先分一半後,剩下的部分再由所有繼承去分呢?

這是不正確的!

所謂「配偶的剩餘財產分配」,是指當夫妻離婚或一方死亡時,財產較少的一方可以請求雙方婚後財產扣除婚後負債後,雙方財產差額的二分之一(民法第1030條之1),所以並不是生存的配偶直接先分遺產的一半走,須特別注意!

且該剩餘財產差額分配的財產並非遺產,所以在申報遺產稅時,是可以申報扣除的(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7條之1),但是要注意該剩餘財產差額分配的財產必須要在國稅局核發稅款繳清證明書或免稅證明書之日起一年內給付給該尚生存的配偶。否則會被國稅局追徵稅賦。



三、如何計算遺產總額?

(一)申報遺產稅

凡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內之中華民國國民死亡時遺有財產者,應就其在中華民國境內境外全部遺產,依本法規定,課徵遺產稅(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條第1項)。遺產總額應包括被繼承人死亡時依第一條規定之全部財產,及依第十條規定計算之價值。但第十六條規定不計入遺產總額之財產,不包括在內(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4條)。

所以被繼承人死亡之時所留下的財產,原則上全數都要列入遺產總額,除非有「不列入遺產總額的財產」,例如遺贈人、受遺贈人或繼承人捐贈各級政府及公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之財產;遺贈人、受遺贈人或繼承人捐贈公有事業機構或全部公股之公營事業之財產;遺贈人、受遺贈人或繼承人捐贈於被繼承人死亡時,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等(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

身為納稅義務人的繼承人,負有協力及作為義務,其內容為「人民有依稅法規定誠實申報義務及提示課稅資料備查之協力義務」,繼承人應盡可能地將被繼承人的財產臚列出來,並向國稅局申報,若是在申報後發現有遺產漏未申報時,可以再行補報該遺產,並由國稅局再行核定稅額。又若是申報遺產稅時遺產的價值或數量有所錯誤、扣除額項目漏未申報等,則可以更正的方式,讓國稅局重新認定、核定稅額。

(二)生前2年內的贈與是否為繼承的標的?

被繼承人死亡前二年內贈與下列個人之財產,應於被繼承人死亡時,視為被繼承人之遺產,併入其遺產總額,依本法規定徵稅:一、被繼承人之配偶。二、被繼承人依民法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及第一千一百四十條規定之各順序繼承人。三、前款各順序繼承人之配偶(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5條)。

這是許多民眾誤會的點,因為法條中寫著「被繼承人死亡前二年內贈與下列個人之財產,應於被繼承人死亡時,視為被繼承人之遺產,併入其遺產總額」,看到這裡民眾就會以為被繼承人生前2年內贈與的財產也是遺產,所以順著這個邏輯認為受贈的繼承人就要把那份財產拿出來讓各繼承人一同繼承。

但這是從遺產及贈與稅法的角度所作出的規定,原因是「贈與」與「繼承」對於繼承人而言,本質上都是無償取得財產,而國家為了徵稅上的考量,所以要將被繼承人死亡前2年內贈與給配偶、繼承人或繼承人的配偶的財產視為遺產,如果沒有課到贈與稅,還是可以課到遺產稅。若是贈與財產有依法按實申報,並繳納贈與稅,在遺產稅申報的時候是可以做扣抵的(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1條第2項)。

若是以民法的角度出發,贈與完成的財產,其所有權歸屬就是受贈人的,並不會因為贈與人的死亡,就改變其所有權歸屬。所以當受贈人也是繼承人時,雖然該贈與的財產會被視為遺產,那只是那遺產稅中遺產稅總額的計算規定,並不會因此就讓該受贈的財產變成遺產的一部分,而需要拿出來再讓各繼承人去繼承。

(三)特種贈與

若是在特種贈與的狀況下,繼承人才需要將受贈的財產拿出來,讓各繼承人一起分配。繼承人中有在繼承開始前因結婚分居營業等3種情況,而自被繼承人受贈財產,應將該贈與的價額加入繼承開始時被繼承人所有之財產中,為應繼遺產。除非被繼承人在生前就有表示該贈與的財產不用列入遺產。而該贈與價額,應於繼承人在分割遺產時,由該受贈繼承人的應繼分中去做扣除,也就是所謂的「歸扣」(民法第1173條)。例如甲於生前因乙要結婚而贈與100萬元,嗣後甲死亡,乙依應繼分本應分到遺產200萬元,此時應扣除之前受贈的100萬元,故乙最後僅能分配到100萬元的遺產。


五、本案中的糾紛如何解決?

小偉及小志的主張並沒有理由。大明與小明間贈與完成的財產,其所有權歸屬就是受贈人小明的,並不會因為贈與人大明的死亡,就改變其所有權歸屬而變成遺產,由各繼承人一同繼承。被繼承人的配偶淑芬可以行使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請求分配其與大明間婚後財產差額的一半。大明剩下的財產才是遺產,而由各繼承人依應繼分一同繼承。

事實上,大明的遺產有500萬元的現金、300萬元的股票、1600萬元的房子(遺產總價值為2400萬元),若不計算其配偶的剩餘財產差額分配價額,淑芬、小明、小偉及小志之應繼分各為四分之一。其中小偉及小志於大明生前分別因為創業及結婚而受有特種贈與,應歸扣於大明的遺產中,且大明當時並無反對之意思,所以反倒是小偉及小志應該從其應繼分中分別扣除100萬元及80萬元。每個繼承人可以分得的價值為 ( 500萬 + 300萬 + 1600萬 +100萬+80萬 ) / 4= 645萬元。經歸扣後,淑芬及小明可分得645萬元、小偉可分得545萬元、小志可分得565萬元。

在這個案例中,小偉和小志本來還主張要小明將房子拿出來給各繼承人分,到頭來除了自己的主張站不住腳外,反而是自己才需要將受贈到的財產拿出來給大家分。其實如果完全依照法律的規定走,沒有仔細分析,並沒有辦法得知結果的利弊,若是小偉及小志早知如此,還會以訴訟去主張分配嗎?應該不會那麼傻!能夠事先大家好好談,各退一步,相信結果都不會那麼差!


聯繫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坤毅地政士
26會員
16內容數
林坤毅地政士的其他內容
2024/10/12
本文探討信託契約與合建契約在不動產開發中的互補性,分析信託制度如何提供資金透明性和風險隔離,並介紹合建契約的主要類型及優勢。透過合理的法律安排,這兩者能有效保障土地所有權人和建商的權益,降低開發過程中的潛在風險。
Thumbnail
2024/10/12
本文探討信託契約與合建契約在不動產開發中的互補性,分析信託制度如何提供資金透明性和風險隔離,並介紹合建契約的主要類型及優勢。透過合理的法律安排,這兩者能有效保障土地所有權人和建商的權益,降低開發過程中的潛在風險。
Thumbnail
2024/10/09
小明的故事揭示了未辦理繼承登記的法律後果,包括罰鍰、列冊管理、公告通知及拍賣風險。根據我國法律,繼承人必須在六個月內辦理繼承登記,逾期會導致財產被國有並納入拍賣程序。這篇文章詳細解析了未辦繼承登記的相關條文和後果,以警惕繼承人謹慎處理遺產申報和相關手續。
Thumbnail
2024/10/09
小明的故事揭示了未辦理繼承登記的法律後果,包括罰鍰、列冊管理、公告通知及拍賣風險。根據我國法律,繼承人必須在六個月內辦理繼承登記,逾期會導致財產被國有並納入拍賣程序。這篇文章詳細解析了未辦繼承登記的相關條文和後果,以警惕繼承人謹慎處理遺產申報和相關手續。
Thumbnail
2024/09/29
本文介紹了房地合一稅2.0自110年7月1日起的適用情況,包括短期套利的稅制影響、優惠條件以及稅基的計算方式。特別針對自住減免、重購退稅和持有期間的稅率等進行詳細說明,幫助讀者深入瞭解新政對於房地交易的影響與策略。
Thumbnail
2024/09/29
本文介紹了房地合一稅2.0自110年7月1日起的適用情況,包括短期套利的稅制影響、優惠條件以及稅基的計算方式。特別針對自住減免、重購退稅和持有期間的稅率等進行詳細說明,幫助讀者深入瞭解新政對於房地交易的影響與策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主要探討遺產繼承與贈與相關問題,包括繼承人的身份、應繼分的計算方式、配偶的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以及遺產總額的計算方法。同時也解釋生前兩年內贈與是否為繼承的標的,以及特種贈與的情況下繼承人應如何處理。最後,本文就一個具體案例中的糾紛提出解決方案。
Thumbnail
本文主要探討遺產繼承與贈與相關問題,包括繼承人的身份、應繼分的計算方式、配偶的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以及遺產總額的計算方法。同時也解釋生前兩年內贈與是否為繼承的標的,以及特種贈與的情況下繼承人應如何處理。最後,本文就一個具體案例中的糾紛提出解決方案。
Thumbnail
配偶過世,在世的另一方和子女平分財產,聽起來很合理,但實際上在世的一方還有「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來看看這個權利是什麼吧!
Thumbnail
配偶過世,在世的另一方和子女平分財產,聽起來很合理,但實際上在世的一方還有「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來看看這個權利是什麼吧!
Thumbnail
財產在生前的給予,叫做贈與  財產在死後的給予,叫做遺產 生前的贈與,需要扣贈與稅; 死後的遺產,則是要繳交遺產稅後完稅才能拿到遺產。 直白的說,不管生前還是死後要拿到錢,政府就是有辦法從你口袋拿到錢
Thumbnail
財產在生前的給予,叫做贈與  財產在死後的給予,叫做遺產 生前的贈與,需要扣贈與稅; 死後的遺產,則是要繳交遺產稅後完稅才能拿到遺產。 直白的說,不管生前還是死後要拿到錢,政府就是有辦法從你口袋拿到錢
Thumbnail
【從新聞學保險】 老公驟逝!沒小孩的頂客族竟然要跟小叔分老公遺產? 到底憑甚麼?!!! 就憑民法1138條&1144條! 民法§1138 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左列順序定之; 1. 直系血親卑親屬 2. 父母 3. 兄弟姊妹 4.
Thumbnail
【從新聞學保險】 老公驟逝!沒小孩的頂客族竟然要跟小叔分老公遺產? 到底憑甚麼?!!! 就憑民法1138條&1144條! 民法§1138 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左列順序定之; 1. 直系血親卑親屬 2. 父母 3. 兄弟姊妹 4.
Thumbnail
繼承房產需不需要繳房地合一稅?許多人誤以為繼承的房產可以沿用前屋主的持有年限,並享有400萬的免稅額。但事實上,繼承取得的房產成本為零,計算方式為房屋評定現值及公告土地現值,再依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本文透過案例說明,並提醒民眾資產規劃的重要性。
Thumbnail
繼承房產需不需要繳房地合一稅?許多人誤以為繼承的房產可以沿用前屋主的持有年限,並享有400萬的免稅額。但事實上,繼承取得的房產成本為零,計算方式為房屋評定現值及公告土地現值,再依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本文透過案例說明,並提醒民眾資產規劃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圖片來源:freepik.com/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一、案例事實   小明和小華為親兄弟,兩人在父親、母親均健在時,共同簽立協議書,約定:「父親往生後,父親名下之A土地由小明繼承、B土地由小華繼承;母親往生後,母親名下之C豪車由小明繼承、黃金首飾由小華繼承。」等語。 不久後,父
Thumbnail
/圖片來源:freepik.com/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一、案例事實   小明和小華為親兄弟,兩人在父親、母親均健在時,共同簽立協議書,約定:「父親往生後,父親名下之A土地由小明繼承、B土地由小華繼承;母親往生後,母親名下之C豪車由小明繼承、黃金首飾由小華繼承。」等語。 不久後,父
Thumbnail
資深藝人顧寶明於2022年3月離世,但近日爆出他的女兒及第3任妻子因為遺產爭議鬧上法院。據《鏡週刊》報導,顧寶明去世後,女兒清查遺產,發現繼母在父親死後10天,將他名下價值逾1千萬元的存款、股票和外幣陸續轉進自己個人帳戶,宣稱因為財產是夫妻共有。但法律是這樣規定的嗎?
Thumbnail
資深藝人顧寶明於2022年3月離世,但近日爆出他的女兒及第3任妻子因為遺產爭議鬧上法院。據《鏡週刊》報導,顧寶明去世後,女兒清查遺產,發現繼母在父親死後10天,將他名下價值逾1千萬元的存款、股票和外幣陸續轉進自己個人帳戶,宣稱因為財產是夫妻共有。但法律是這樣規定的嗎?
Thumbnail
民法第1148-1條法律關係要弄清楚著實不容易。明明同樣是「死亡前二年內贈與」,卻因主體差異有不同的結論,也難怪一般人一頭霧水。法律上重點,要從不同主體面向切入,國稅局、債權人、繼承人,各自的立場及出發點是不一樣的情況。建議可以找專業律師諮詢,因遺產官司往往牽一髮動全生,好釐清遺產相關問題,以專業法
Thumbnail
民法第1148-1條法律關係要弄清楚著實不容易。明明同樣是「死亡前二年內贈與」,卻因主體差異有不同的結論,也難怪一般人一頭霧水。法律上重點,要從不同主體面向切入,國稅局、債權人、繼承人,各自的立場及出發點是不一樣的情況。建議可以找專業律師諮詢,因遺產官司往往牽一髮動全生,好釐清遺產相關問題,以專業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