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知曉的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寶瓶出版的這本書,

真的讓我產生好多的連結。


看似平靜的日子,

對照顧者卻是不平靜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

沉重的負擔不斷的往上加層,

慢慢的,體力跟精神,

甚至是經濟的負擔,

壓的喘不過氣來的時候,

都會在那瞬間結束彼此的生命。


光司照顧9年的母親,自覺已經來到盡頭,即使申請了短期照顧,就在某一晚的瞬間,他起了一個念頭:


「就這樣讓母親解脫吧,讓這一切都結束吧。」


稍晚,他打了電話給護理師:


「完了,我把母親殺了。我把她勒死了。」p104-105


記得13年前,

母親生病了!

家族開了討論會,

我跟先生決定辭掉工作,

回娘家照顧一家大小。


我照顧生病的母親,

先生負責家裡的家務跟煮飯。


好讓還在就學的手足能安心,

也讓父親能好好工作跟進修。


我們有著非常團結的團隊,

也剛好當時我們沒有孩子。


在照顧的那兩年,

我的年紀才27歲,

體力各方面都很健康。


每一天先生會開車載我跟母親到醫院,母親每天得做放射治療,以及之後6次的化療。


記得第一次化療時,

母親痛苦不已,

我陪著她住院5天,

那個藥物打下來後,

吃也不是,

睡也不是,

狂嘔吐。


有一天晚上的半夜,

她實在太痛苦了,

請我推她到醫院的超商前面,

我們就在一樓超商前面,

坐輪椅的她,

低著頭不斷喘著氣,


只有一盞燈,

彷彿具焦在我們身上,

店門已經關閉,

醫院此刻安靜的連掉落一根針,

你都可以清楚聽到。


當時母親問了我一句話:


「這要治療到何時呀?」


我看著她,

試著要緩和她的疼痛,

當我想要碰觸她的手時,

她用力推開,


並發怒的說:


「走開!滾!」


我當時只是靜俏俏的坐在她旁邊,

我對於母親問我的那句話,

我沒有出聲回應,


我只在心裡默默的說:


「我不知道」


那晚,我們在那呆坐了整個夜晚,


我也在過程中冒出一個想法:


「何時會結束呢?何時有盡頭呢?」


「我該如何照顧生病的母親?」


「我該如何面對她情緒起伏的狀態?」


種種的問題在我的腦海跑一遍。


彷彿過了好幾世紀那麼久後,

我的母親告訴我,她要回病房了!


由於母親一向獨來獨往,

我們住的是單人房。


在推往病房的長廊上,

幽暗的燈打在我的心上,


不知道為什麼,

瞬間眼淚流了出來,

又被我巧妙的推回去。


在那一刻,

我下了一個決定,


「無論如何,

好好在當下的歷程。」


也因為那個決定,

兩年的照顧日子中,

我僅僅每天睡2小時,

在母親比較舒服時,

陪伴她聊天跟按摩。


我全心的投入,

但也透過書寫、畫畫、手作療癒自己,很驚訝在那兩年,我沒抱怨跟情緒崩潰。


當母親情緒低落時,

猛捶打我時,

我都深深感謝她還有力氣打我。


回首那兩年,

看見自己擁有在「陪伴」上,

有著過人的毅力跟耐心。


最後母親抗癌成功,

從最後一期來到癌細胞已消失,

對於我跟家人來說,

真的是奇蹟的降臨。


而這本書,

寫下了長照下,

家人無助又無力的自白內容。


當下想帶走對方,

或是想讓對方離開,

都是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家人受苦。


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的社會,

這樣的故事想必會越來越多。


閱讀著這本書,

雖沉重,

但也是事實。


18歲考取長照的我,

如今已來到不惑之年,

期許未來能在照護上,

可以陪伴更多需要的人。


#寶瓶出版

#無人知曉的房間

#照顧不是一個人的責任

avatar-img
88會員
593內容數
從一個人到兩個人的生活,原來這一趟都是一個不容易的歷程,歷經照顧母親生病的那段歲月,母親的好轉,我們求子的不容易,試管的失敗,決定走上收養的旅程。這趟旅程看似溫馨又幸福,沒想到伴隨著孩子的特殊性,我們輾轉之間做了好多的嘗試,搬了無數次的家。最後落腳在先生的家鄉,這裡有著我們的故事,希望我門的故事也能帶給你生命的希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貼近自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讓孩子深深感受到媽媽就像安全堡壘般,也讓孩子對自己有了自信。」(p052) 記得我家弟弟(恒恒)滿心期待上小學時,前一晚就把衣服、書包整理好。 那天晚上爸爸給他一個祝福, 他很開心對我說:「我要去上學了!我長大了!」 開學第一天, 帶著興奮的心情, 牽著他的小手走進校門
#關鍵早療 #王意中 #寶瓶文化 意中老師的書ㄧ直是我的救星, 每一次養育孩子遭受到困難時, 總可以從書中獲得署光。 還沒完全能看見自己的狀態時, 意中老師的書真的是我的浮木。 這幾年把自己愛回來後, 孩子的狀態其實越來越進步。 不過在孩子很小的時候, 我的
《蔡志忠》 #大塊文化 從小很喜歡看蔡志忠的漫畫, 當時年紀小, 讀的時候還沒意會到裡頭的幽默。 最近參與抽書, 居然ㄧ次抽中兩本, 與孩子共讀時, 才知道他在很小就立志當漫畫家。 他在提到: 「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每個人都能厲害一百倍
#每一天的覺醒 #馬克·尼波 #木馬文化 這本書是去年看到克萊兒的女子言己執行體驗時,深深的被觸動。 透過每天的小短文,加上後面的小練習,給了早晨充飽電的概念。 這本書照著每一天的日子, 讓我們可以對生活更多覺醒, 不推開、不逃離, 緩緩的安住當下。 1/5 的主題
#與自己交換日記 #悅知文化 #52週題問365個練習 去年遇到這本書時, 是被它的標題給吸引。 哇!與自己的交換日記耶! 買來後超級興奮的在2024年第一天啟用。 這本書是自我照顧與自我覺察, 它分了幾個部分: #Part 1 on&off 允許過度的努力的自己放鬆
【書名】慢思術 【作者】植原 亮 【出版社】平安文化\皇冠文化 【頁數】255頁 如果以書名來看的話, 我很有可能會覺得對自己有點難度, 畢竟我是一個感受型的人, 感覺永遠都比思考跑第一。 不過為了突破自己舒適圈的框架, 決定從這本書中來學習什麼叫做「慢思術」。 封面這行
「讓孩子深深感受到媽媽就像安全堡壘般,也讓孩子對自己有了自信。」(p052) 記得我家弟弟(恒恒)滿心期待上小學時,前一晚就把衣服、書包整理好。 那天晚上爸爸給他一個祝福, 他很開心對我說:「我要去上學了!我長大了!」 開學第一天, 帶著興奮的心情, 牽著他的小手走進校門
#關鍵早療 #王意中 #寶瓶文化 意中老師的書ㄧ直是我的救星, 每一次養育孩子遭受到困難時, 總可以從書中獲得署光。 還沒完全能看見自己的狀態時, 意中老師的書真的是我的浮木。 這幾年把自己愛回來後, 孩子的狀態其實越來越進步。 不過在孩子很小的時候, 我的
《蔡志忠》 #大塊文化 從小很喜歡看蔡志忠的漫畫, 當時年紀小, 讀的時候還沒意會到裡頭的幽默。 最近參與抽書, 居然ㄧ次抽中兩本, 與孩子共讀時, 才知道他在很小就立志當漫畫家。 他在提到: 「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每個人都能厲害一百倍
#每一天的覺醒 #馬克·尼波 #木馬文化 這本書是去年看到克萊兒的女子言己執行體驗時,深深的被觸動。 透過每天的小短文,加上後面的小練習,給了早晨充飽電的概念。 這本書照著每一天的日子, 讓我們可以對生活更多覺醒, 不推開、不逃離, 緩緩的安住當下。 1/5 的主題
#與自己交換日記 #悅知文化 #52週題問365個練習 去年遇到這本書時, 是被它的標題給吸引。 哇!與自己的交換日記耶! 買來後超級興奮的在2024年第一天啟用。 這本書是自我照顧與自我覺察, 它分了幾個部分: #Part 1 on&off 允許過度的努力的自己放鬆
【書名】慢思術 【作者】植原 亮 【出版社】平安文化\皇冠文化 【頁數】255頁 如果以書名來看的話, 我很有可能會覺得對自己有點難度, 畢竟我是一個感受型的人, 感覺永遠都比思考跑第一。 不過為了突破自己舒適圈的框架, 決定從這本書中來學習什麼叫做「慢思術」。 封面這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第 1 章 當被照顧者慢慢失能時 ,需要兩種資源: 醫生跟神
Thumbnail
我第一次見到這位老媽媽時,心中滿是酸澀。她住在那破舊鐵皮屋加蓋的頂樓,周圍的環境雜亂而破敗。   我輕輕敲了敲門,走進那間屋子,裡面堆滿了她兒子的衣物,仿佛每一件都承載著她無盡的思念。她就那樣靜靜地守著,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執著和迷茫。   我輕聲對她說:“阿姨,您別太難過了,您也要照顧好自己呀
很快地就把「不存在的母親」看完了,是一本很容易讀的書。作者紀錄了媽媽與自己對同一件事情的回憶,同一件事往往對母女來說是很不同的印象與感受。從一個女兒,一個中年的女兒回頭看媽媽的一生,我身為一個中年女性讀者,只能用「感慨萬千」來形容。 這個世界不乏失職的媽媽,可能會虐待孩子,拋棄孩子… 但我很幸
Thumbnail
在帶媽離開隔離病房的同時,我也手忙腳亂地找了一名看護幫忙。
先前家裡發生事情 我沒有找人訴苦 單純是默默的承擔壓力 漸漸遠離那些常互動的友人 讀了一些書籍 上了一些不一樣的課程 體驗不一樣的歷程 想法有一些轉變後 那些以往不敢在聚會裡提出的家族醜事 都覺得沒有關係 他們是他們、我是我~ 我這麼努力就是想脫離過去家族的束縛 我可以辨別我
Thumbnail
從他的文章中,我好像可以猜想媽媽小時候的樣子,那樣的懷抱夢想卻有現實打壓的無奈,那樣的許許多多的愛卻無法溫柔展現,那是一個什麼樣壓抑卻又快樂的年代呢?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第 1 章 當被照顧者慢慢失能時 ,需要兩種資源: 醫生跟神
Thumbnail
我第一次見到這位老媽媽時,心中滿是酸澀。她住在那破舊鐵皮屋加蓋的頂樓,周圍的環境雜亂而破敗。   我輕輕敲了敲門,走進那間屋子,裡面堆滿了她兒子的衣物,仿佛每一件都承載著她無盡的思念。她就那樣靜靜地守著,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執著和迷茫。   我輕聲對她說:“阿姨,您別太難過了,您也要照顧好自己呀
很快地就把「不存在的母親」看完了,是一本很容易讀的書。作者紀錄了媽媽與自己對同一件事情的回憶,同一件事往往對母女來說是很不同的印象與感受。從一個女兒,一個中年的女兒回頭看媽媽的一生,我身為一個中年女性讀者,只能用「感慨萬千」來形容。 這個世界不乏失職的媽媽,可能會虐待孩子,拋棄孩子… 但我很幸
Thumbnail
在帶媽離開隔離病房的同時,我也手忙腳亂地找了一名看護幫忙。
先前家裡發生事情 我沒有找人訴苦 單純是默默的承擔壓力 漸漸遠離那些常互動的友人 讀了一些書籍 上了一些不一樣的課程 體驗不一樣的歷程 想法有一些轉變後 那些以往不敢在聚會裡提出的家族醜事 都覺得沒有關係 他們是他們、我是我~ 我這麼努力就是想脫離過去家族的束縛 我可以辨別我
Thumbnail
從他的文章中,我好像可以猜想媽媽小時候的樣子,那樣的懷抱夢想卻有現實打壓的無奈,那樣的許許多多的愛卻無法溫柔展現,那是一個什麼樣壓抑卻又快樂的年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