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在群體中,累加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

更新於 2024/04/0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書籍全名:《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原書名(法語):《Psychologie des Foules》,直譯:大眾心理,英文書名:《Crowds, psychology, and politics》



作者: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raw-image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以其對群體心理的研究聞名,被後人譽為「群體社會的馬基亞維利」。勒龐在巴黎大學取得醫學士學位,在普法戰爭中作為一名軍醫加入法國陸軍,經歷法國軍隊的戰敗,以及巴黎公社的整個過程。三十歲的勒龐看著革命群眾燒毀羅浮宮圖書館、市政廳,大大的影響勒龐理解社會、群眾的看法。之後,勒龐對新興的人類學感興趣,遊歷於歐、亞、非各地,研究各人類種族,支持種族決定論,認為文化主要受到遺傳因素影響。



  《烏合之眾》,是一本經典老書,群眾心理學研究的鼻祖,內容短小精悍,久聞大名卻未拾起閱讀,這次因為成為讀書會的選書,我終於把它讀完了。在讀這本書的期間,看了一些影視作品,見到了一些新聞事件,烏合之眾的描述有著鮮明著即視感。  

  第一個,是電影《周處除三害》,裡面呈現了受到宗教團體強烈影響的群眾,失去理性、盲從,在主角陳桂林槍下仍從容赴義,電影稍帶誇張地呈現,但細想又讓人後怕,歷史中、現代社會中,多少人可以為了宗教奮不顧身,甚至發起戰爭?

  第二件事,股票ETF 00940的申購潮,股民也是很標準的群眾群體,第一個人喊買,第二人、第三人......人多了,聲量大了,新聞、文章報導重複在眼前,是否也要買個幾張呢?有多少人沒買過ETF,卻借錢甚至抵押房產參加申購?

  第三個例子是影集,也是史實。在Netflix近期熱門科幻大作《三體》的開頭,展示了文革中紅衛兵批鬥的血腥片段。文化大革命中,全國一群一群國高中生被「革命有理、造反無罪」的口號傳染、帶動,造成一個大國的動盪、大量的人遭迫害甚至屠殺。
(我想到十幾年前看的書《天讎》,現又再版改名為《從前從前有個紅衛兵》,是一位紅衛兵從開始文革、參與批鬥、內鬥,最終逃到台灣的自述,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看看。)

raw-image


本書的年代

  回到《烏合之眾》,作者勒龐也是經歷社會動盪的知識分子,他在書中寫出他對於群體的觀察,雖然不是嚴謹的學術著作,但卻像寓言一樣,每見到群體不理性的現象,書中的敘述就歷歷在目。本書寫於1895年,法國大革命已過百年,普法戰爭剛過二十年,法國乃至歐洲局勢仍處於動盪中,當時法國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原本只是想恢復君主制的臨時政府,隨著民眾逐漸接受共和制,反而成為法國的正式政府。在這個年代,人們已接受達爾文的演化論,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石油)如火如荼展開,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現代工業的發展,將傳統宗教、社會、政治的信仰逐一打破,人類的思想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代,相較於傳統的君主、宗教,群眾的力量逐漸顯現。


群眾的特徵

  本書中的群眾,指在特定狀況下一群人組成的「組織化群體」,這些人的思想與情感有個明確的方向,例如抗議份子;沒有在同一個地點聚集也可以稱為群眾,如股民、網路上的粉絲群。群眾相比於獨立個體,就像很多細胞結合成的生命體,會表現出與單個細胞完全不一樣的特點:

  • 個體有意識個性的消失 → 無意識人格突出
  • 暗示傳染的作用下,個體的情感與思想都轉到一個明確的方向
  • 將暗示化為切實行動,或表現出行動的傾向 (衝動)

簡單來說,群體是衝動、易怒、多變的,人在群體之中,容易失去理性判斷,流於單純的反射作用,容易輕信、受到暗示的影響,所以群體也是多變的。群體的情感容易誇張化、簡單化。

  作者論述的起點是心理學中「無意識」的概念,當時的心理學中,認為我們有意識的行為,是深層心理結構的產物,所以在群體中,也會產生「群體無意識」。構成群體時,累加的不是個體的智力,而只是把普通特質加在一起,最終表現出低下與平庸的智力。我認為在群體中,一個人容易失去原有的謹慎,我們傾向於認為,其他人講出來時已經"思考"過了,而說出來的那個人卻可能只是不經大腦隨口說說。大腦傾向於節能,相較於從頭開始分析思考,直接附和跟隨要簡單、直覺多了。

在群體中,累加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
raw-image


  為什麼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組成群體時,會形成群體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原因:

  • 本能的慾望
    作為個體時,需要控制自己的本能,但數量增加,讓個體感受到不可阻擋的力量,群體無名無姓,即便縱容自己的慾望,也不須承擔責任。
  • 傳染的力量:決定群體特徵及其發展方向
    在群體中,情感與行為極具傳染性,可以讓群體中的個體隨時為了群體利益放棄個人權益。如果有個體沒有被群體"感染",那他很可能淪為群體情感和行為的敵人。
  • 暗示
    決定群體中的個體具備的與獨立個體不同的一些特徵。在群體中,一點點的暗示或聲音發出,可能像漣漪一樣擴大、傳染給群體的其他成員。大多數時候,群體的觀察是錯誤的。一個人說,欸?我好像看到他在那邊徘徊,第二個人接著說,他好像在做見不得人的事!接下來呢?傳到最後,大家都相信那個人就是犯人了。
群體中一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就是傳染性暗示的起點。
目擊者看到的不再是事物本身,而是腦中喚起的意象。

群體的信念與意見

  要成為群體中的領袖,行動方式有三:斷言重複感染。斷言,指簡潔有力的發言,不要依靠任何理論和論證,也不要講得落落長,越簡單,才越容易深入人心。而斷言要發揮作用,需要不斷地重複、再重複(所以說,重要的事情要說三次)。還記得選舉時的口號嗎?簡單、重複、容易感染人心,引發情感。如川普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還有之前高雄市長選舉的「高雄發大財」。具體是要怎麼偉大呢?經濟政策要怎麼運作呢?不用說明,講太多讓人聽不懂時,群眾就跑了。

拿破崙:「只有一種重要的修辭方式,那就是重複。」
raw-image


  在群體中,信念是固定的,一旦被建立起來,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難以被撼動;但意見卻相反,作者勒龐認為在當代,群體的意見比以往的社會要多變,原因有三:

  • 以往的信仰越來越失去影響力
    普遍信念的衰弱,為一堆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的偶然意見提供空間。
  • 群體的力量與日俱增
  • 報業蓬勃發展,不斷地將互相對立的觀念帶到群眾面前。

勒龐當時正處於一個傳統/中心 v.s 群眾/分散的轉捩點,他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如紛雜的意見、互相衝突的觀念,在我們稱為資訊爆炸的現代,更是明顯。勒龐說:「沒有一種觀點能成功普及,它們都如過眼雲煙一樣,轉瞬即逝。如今一種意見還沒有等到它被足夠多的人接受從而變成普遍信念,就消失了。」當時還只是報紙啊,現在可是有網路呢!眾多的意見、想法、分析、討論,互相衝突交織,到底何者是對?何者為非?在看遍各種說法後,理論被拆解得面目全非,再也不認得,失去了它們的特徵與魅力。或許現代人所謂的冷漠,是迷茫,是不願再輕易相信。「如今,由於討論和分析的衝擊,所有意見都失去了它們原有的威望。它們獨有的特徵很快消失不見,很少能喚起我們的熱情。現代人變得越來越冷漠。」


人之所以為人

  在《烏合之眾》中,群眾似乎非常不堪、不理性又愚蠢,但在每個章節的末段,勒龐其實還是有點出群眾的優點,就像兩面刃,群眾受到消極影響時,可能會走上集體犯罪,這是事實,但受到正面影響時,也是英雄主義壯舉產生的地方。我們人類會因為一種教義、信念而慷慨就義,通常是身在群體中的時候。群體比個人更容易滿懷熱情追求榮譽,將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沒有這些無意識的英雄主義,我們歷史會完全不一樣;如果只有冷靜、理性,沒有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等情感,我們文明可能無法推動,人類可能失去其活力、失去了溫度。


  《烏合之眾》這本書值得一看,書本身內容不多,但文筆精煉,比想像中的還要好讀,常常讓人感覺一針見血,切中要害;同時,也可以感覺到,作者是不是也在利用「斷言」來影響看書的群眾呢?雖然書中有些內容不見得正確,例如勒龐很明顯是個種族主義者,他的年代正盛行達爾文的進化論,他相信遺傳、種族會影響一個群體的秉性,勒龐自己也是跑遍世界各地,去測量不同種族的頭顱大小,試著要推斷那些種族是否天生就較優秀、較劣勢。其實,這也是讀書有趣的地方,回到作者當下的時代背景、看看作者的成長經歷,對比於現代社會,哪些觀點仍然是經典?哪些觀點已經被推翻?什麼仍然是我們的固定信念,而哪些意見已經被時間淹沒了呢?而除了群眾的心理學特徵,書中還有對個別不同群體發表意見,如犯罪群體、陪審團、選民,和讀書會夥伴討論起來也是很有趣,對群眾心理有興趣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這本經典!

內容總結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
5
/5
avatar-img
32會員
72內容數
快半拍是小小的進步,每天前進一點點,發現微小進步中的光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快半拍成長日誌 的其他內容
在《華杉讀書筆記》中,作者華杉分享了他長年的讀書心法,以及13年來的讀書筆記。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華杉對學習的思考,以及他的讀書方法和時間管理原則。
3/5華杉讀書筆記
我們平時說到自尊心,常常會聽到「他自尊心太強了,一聽到批評就會生氣」、「他這樣做,會傷害我的自尊心」,自尊心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受他人影響? 作者趙昱鯤《無行動,不幸福》在書中用簡單易懂的二維模型說明何謂自尊,以及建議我們要怎麼改善自我,從容面對外在世界的批評與回應。
5/5無行動,不幸福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習慣養成與改變的勵志書籍,解析習慣養成的四個步驟:提示、渴望、反應、獎勵,透過大量案例說明如何透過這四個步驟養成好習慣或破除壞習慣。在書籍之外,我們討論、反思認識與接納自己的重要性,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型態,不受他人評論影響,成為真正的自己。
4/5原子習慣
這是一本寓意於故事中的小書,書中的主角約翰在疲於奔命的生活中想要度假,卻在因緣巧合下進去一間店名為「你為什麼在這裡?」的咖啡館。深夜中,又餓又累的約翰發現咖啡館菜單很奇怪,上寫著三個問題: 你為什麼來這裡? 你害怕死亡嗎? 你實現自我了嗎?
3/5生命咖啡館
本書主要討論“學習”這個主題,介紹了學習者如何做好學習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讀完這本書,我想特別討論的有三點: 1. 學習有方法,但行動起來最重要 2. 不怕麻煩,弄清楚基本概念 3. 學以致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4/5學習的學問
在《華杉讀書筆記》中,作者華杉分享了他長年的讀書心法,以及13年來的讀書筆記。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華杉對學習的思考,以及他的讀書方法和時間管理原則。
3/5華杉讀書筆記
我們平時說到自尊心,常常會聽到「他自尊心太強了,一聽到批評就會生氣」、「他這樣做,會傷害我的自尊心」,自尊心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受他人影響? 作者趙昱鯤《無行動,不幸福》在書中用簡單易懂的二維模型說明何謂自尊,以及建議我們要怎麼改善自我,從容面對外在世界的批評與回應。
5/5無行動,不幸福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習慣養成與改變的勵志書籍,解析習慣養成的四個步驟:提示、渴望、反應、獎勵,透過大量案例說明如何透過這四個步驟養成好習慣或破除壞習慣。在書籍之外,我們討論、反思認識與接納自己的重要性,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型態,不受他人評論影響,成為真正的自己。
4/5原子習慣
這是一本寓意於故事中的小書,書中的主角約翰在疲於奔命的生活中想要度假,卻在因緣巧合下進去一間店名為「你為什麼在這裡?」的咖啡館。深夜中,又餓又累的約翰發現咖啡館菜單很奇怪,上寫著三個問題: 你為什麼來這裡? 你害怕死亡嗎? 你實現自我了嗎?
3/5生命咖啡館
本書主要討論“學習”這個主題,介紹了學習者如何做好學習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讀完這本書,我想特別討論的有三點: 1. 學習有方法,但行動起來最重要 2. 不怕麻煩,弄清楚基本概念 3. 學以致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4/5學習的學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跨越時空限制,直剖根本人性的心理學經典 本書寫成於一個民眾的集體意識初萌芽的年代。作者勒龐生長的背景是動盪不安的法國大革命之後,因此他對於群眾心理以及群體力量的觀察格外精闢入裡。 勒龐在本書中對「群體」所做的精細剖析,讓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著名社會心理學泰斗奧爾波特等大師們都愛不釋手,後世更有
Thumbnail
有時候在接觸一些新聞媒體的時候,有時候總會看到有些人會作出一些在我們外人看來非常不理性的行為,例如什麼沖擊立法院、為了接某個偶像的飛機而在機場等候幾天等等。最初是我很不解他們為何會這樣做,但在我完讀這本書後算是找到了一些行為的解答。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author=121 勒龐(Gustave Le Bon)在一個世紀前的這本著作不只是對於群眾心理的分析,例如佛洛姆在《逃避自由》就曾對納粹支持者分析到這些失意的德意志群眾對於自由的捨棄,擁抱強人對於安全感的追索等。而在
群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Thumbnail
時下台灣在民主這條路上還是個學步者,借鏡前人的經驗,無論是作為一個引導群眾的領袖,甚或被領袖領導的群眾的一部分,都必須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在任何群體裡不至變得瘋狂、盲目、與衝動。
這些看似不理性的行為,好像是大腦突然當機才會做出來的舉動,事實上,真正在背後驅使的,是一股「來自群眾心理的影響力」
Thumbnail
在本書中,強調群體這個概念,群體怎麼表現呢? 在群體當中,個體容易喪失自主性與獨立,這是容易理解的事情。 舉個例子: 我們與朋友相聚,是不是很容易把最近的想法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 比如幫我拿杯水等等之類的要求,這些要求,自己一個人時就很好完成,這就是獨立性。 在我的觀點裡,群體無分好壞,需要注意
Thumbnail
雖然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不斷描述群體是智商低下的弱智(他在書中還真的這麼說!)但是,勒龐指出群眾的影響不僅是負面現象,而且還可能產生積極影響。而這種積極影響......
Thumbnail
在獨處時我們容易順從自我,在團體中則容易順從他人;但只有在團體中仍保有自我的人才值得被關注。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Thumbnail
《Psychologie des Foules》 Gustave Le Bon 1895 王志弘設計的封面,把字型學運用的淋漓盡致 一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之中,原本自覺的個性變逐漸消失,群體的思想將會取得主導地位。 群體(crowd)一般定義:個體聚集體。心理群體:這群人的觀念和想法趨於一致,他們自覺的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跨越時空限制,直剖根本人性的心理學經典 本書寫成於一個民眾的集體意識初萌芽的年代。作者勒龐生長的背景是動盪不安的法國大革命之後,因此他對於群眾心理以及群體力量的觀察格外精闢入裡。 勒龐在本書中對「群體」所做的精細剖析,讓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著名社會心理學泰斗奧爾波特等大師們都愛不釋手,後世更有
Thumbnail
有時候在接觸一些新聞媒體的時候,有時候總會看到有些人會作出一些在我們外人看來非常不理性的行為,例如什麼沖擊立法院、為了接某個偶像的飛機而在機場等候幾天等等。最初是我很不解他們為何會這樣做,但在我完讀這本書後算是找到了一些行為的解答。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author=121 勒龐(Gustave Le Bon)在一個世紀前的這本著作不只是對於群眾心理的分析,例如佛洛姆在《逃避自由》就曾對納粹支持者分析到這些失意的德意志群眾對於自由的捨棄,擁抱強人對於安全感的追索等。而在
群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Thumbnail
時下台灣在民主這條路上還是個學步者,借鏡前人的經驗,無論是作為一個引導群眾的領袖,甚或被領袖領導的群眾的一部分,都必須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在任何群體裡不至變得瘋狂、盲目、與衝動。
這些看似不理性的行為,好像是大腦突然當機才會做出來的舉動,事實上,真正在背後驅使的,是一股「來自群眾心理的影響力」
Thumbnail
在本書中,強調群體這個概念,群體怎麼表現呢? 在群體當中,個體容易喪失自主性與獨立,這是容易理解的事情。 舉個例子: 我們與朋友相聚,是不是很容易把最近的想法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 比如幫我拿杯水等等之類的要求,這些要求,自己一個人時就很好完成,這就是獨立性。 在我的觀點裡,群體無分好壞,需要注意
Thumbnail
雖然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不斷描述群體是智商低下的弱智(他在書中還真的這麼說!)但是,勒龐指出群眾的影響不僅是負面現象,而且還可能產生積極影響。而這種積極影響......
Thumbnail
在獨處時我們容易順從自我,在團體中則容易順從他人;但只有在團體中仍保有自我的人才值得被關注。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Thumbnail
《Psychologie des Foules》 Gustave Le Bon 1895 王志弘設計的封面,把字型學運用的淋漓盡致 一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之中,原本自覺的個性變逐漸消失,群體的思想將會取得主導地位。 群體(crowd)一般定義:個體聚集體。心理群體:這群人的觀念和想法趨於一致,他們自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