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全名:華杉讀書筆記:跟著華杉讀經典,本本通透又簡單 (簡體書)
作者:華杉
- 華與華營銷、讀客文化創辦人之一 (另一個創辦人是他弟弟華楠)
- 創辦 華與華-浙傳超級符號研究所,整理、研究行銷傳播方法論
- 中國文化專家,著有"華杉講透"系列:《華杉講透孫子兵法》《華杉講透論語》《華杉講透孟子》《華杉講透大學中庸》《華杉講透資治通鑑》等等。
當初點開這本書單純是隨意所致,並沒有特別想讀,華杉這個作者我也沒特別想法,聽過但沒讀過他的書。習慣性地先看目錄,驚為天人,本本都是各領域經典啊,君主論、西塞羅文集、高盧戰記、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王陽明、四書、尼采、康德......等等,囊括古今中外,整整319本經典,那麼多本書的讀書筆記,感覺很值得一看!書籍封面又寫「跟著華杉讀經典,本本通透又簡單」,馬上我就把這本書加入待閱讀清單。
開始閱讀時,讀完前面的序論《我的讀書方法論》,此處先略過此論不談,後述;我馬上接著往下翻,咦?竟然...怎麼這樣?許多書籍的內容只有短短幾百字,手機閱讀的話,甚至就只有一個畫面而已!這只能算是隨筆吧...當然,也有些書籍的筆記內容較多,分了好幾段,但封面與書籍簡介真的是過譽了!大失所望之下,我先給這本書評了2顆星。後來想想,或許是因為我讀電子書才會有這個落差感──我無法感受這本書的厚度、無法先隨手翻翻了解裡面長什麼樣子,這些都是讀實體書會先接收到的訊息。第二,華杉是個行銷人,這本書的slogon讓我點進來閱讀,本身也是行銷的成功吧(苦笑)!
因為我習慣在碎片時間閱讀,加上對這些經典選書還是頗有興趣,於是仍然把這本書翻完大部分──先從我有興趣的書籍跳著看,隨意翻翻,除了經典的讀書隨筆,這本書比較值得讀的部分是開頭緒論和結尾後記,討論關於作者華杉對於讀書的方法,以下分享關於此部分的心得。
作者華杉是個嚴以律己、極其自律的人,從他文筆的風格,感覺也是個極其嚴肅、嚴厲的人。他每天早起看書、寫筆記,重來沒中斷過。
為什麼要讀書?對於讀書,他提出兩個錯誤的目的和原因:
- 讀書可能是玩物喪志
讀書要學以潤身,學到自己身上,而不是為了給人表演背誦、講說或者只是成為談資。這種狀況荀子稱為"口耳之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吋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耳朵聽到,馬上到處說出去顯擺,並沒有學到身上。
學習的本質應該是知行合一,若沒有做到,幹嘛學習呢?
另外一些人,到處聽課,搞得自己很忙,可能也只是自欺欺人、自我麻醉,只是喜歡聽新東西,舊知識都還沒熟悉呢,就忙著追逐新事物,成了一種"學習秀"。 - 讀書學習可能是一種焦慮症症狀
因為時代變化太快,有些人感覺會被淘汰,進而焦慮、恐慌,所以拼命學習。我們平常也容易聽到一些專家學者說,現在學的東西,多少年以後就沒用了!
恐慌性學習往往變成前沿性學習,總想要趕快學習最新的知識,怕被淘汰,追逐前沿反而流於瑣碎,失去本源與整體,其實大多數的道理還是那些老道理,概念還是老概念,多為舊瓶裝新酒。
要怎麼避免焦慮、玩物喪志的讀書呢?作者華杉是儒家思想的餞行者,他的回答很傳統,但很有力,因為他自己做到了:「讀書第一是立志。」、「學習就是耕耘,不問收穫。」「人生即學習,學習本身是人生目的,學習不是為了長本事掙錢,而是為了讓自己更有智慧,免於愚蠢。」華杉又說,學習要有日日不斷之功,滴水穿石,他每天早上五點多起來,讀書、寫作到七點吃早餐,七點半出門上班,自2014年起,知行合一直到今日。
讀書時間從何而來?作者關於時間管理的原則有六條:
- 少舉事
少給自己找事,我知道自己有什麼事,但凡不是我的事,都不關我的事,連聽都不要聽,因為聽一下,也是耽誤時間、耗費心神。除了不參與別人的事,也要減少興趣愛好,才能把時間花在重要的事情上。 - 節拍時間
固定行程,到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每一分鐘都活得Just in time,你說那事很緊急,必須處理,他乾脆放棄不要了,接受損失,自願買單!不讓它干擾節拍!因為作者認為,自我節拍創造的價值,比緊急事件創造的價值要大得多。 - 鐵石心腸
我的時間我做主,絕不允許任何人打亂我的時間。朋友突然找?沒有事先約,絕不參加!這不是"絕情",其實可以說是"專情",雖然朋友臨時邀約不參加,但每年提前幾個月事先通知的同學會,華杉都一定會到場。有些人有個壞習慣,臨時約,其實也是隨意拿別人當備胎,到這個城市,臨時有空了,找找在這個城市的你來"利用"這段時間;或者先約好你,臨時有重要的事再取消或順延。 - 專時專用
做事不能一心二用,對時間也不要想一舉多得。一段時間就做一件事情,無論做什麼事,都全身心投入。 - 時間要整塊使用,不要零碎地用
時間的使用就是排兵布陣,要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大塊地用時間,做到極致。作者觀察,99%的人忙,不是真忙,主要有兩因:一是水平低,搞不定;二是不能止於至善,安分守己,想太多、要太多。針對第一種忙,需要停下來重新學習,提升水平。第二種人是被欲望牽引,想要做大做強,針對此問題,儒家的建議,一是立志,二是不外慕。 - 不追求熱點
不追熱點,不看熱鬧,在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尤為重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只關心自己內在修為。笛卡爾說:「我的人生準則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繼續教育我自己。」
討論完讀書的態度,以及如何保留時間來讀書學習,接下來作者談了他自己的讀書方法。
- 為什麼書讀完記不住?因為你只讀一遍。
作者讀書有兩個原則,一是一定要把書讀完,二是重要的書要反覆讀,每隔幾年重讀。 - 作者會同時讀兩三本書,讀累了就換另外一本,讀小說當休息。
我們在上學時,也是同時好幾個科目同時學習。 - 為什麼要反覆讀?
就和上學一樣,課本你只看一次,考試能過嗎?重要的書每隔幾年重讀,書還是那書,但你已經變了,讀到的東西就會不同。 - 讀書是向作者學習,要掌握他的思想,重要的作者,最好讀完全集。
- 讀書要放在具體的事情上琢磨,讀書讀的是自己,不是讀別人。書是鏡子,是把尺,但是為了照自己、量自己,而不是別人。
- 讀書不要貪多,要有明確的範圍。
- 精讀一本書時,要讀兩遍半:第一次通讀,第二次琢磨第一遍不懂的部分,最後半遍整理重點抄錄,加上感想和評論。
記得我一開始把這本書評2分嗎?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我把它改成3分。這本書是他讀書13年來的讀書筆記,他的讀書方法、時間管理方法雖然我不盡認同,但絕對是有值得敬佩與借鑑的地方。讀書對他來說,差不多是他唯一的愛好,華杉認為,雖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是行萬里路遠不如讀萬卷書,因為旅行只是空間上的,而讀書卻可跨越時間,與往聖先賢對談。康德一生沒有走出他的家鄉,但他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
世間之樂,讀書最樂;獨樂樂不如同樂樂。本書最後,作者留下這句。讀書雖是自己的事,但是其中的樂趣還是想和知心者分享,這也是那麼多人想寫寫文章分享書籍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