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公開

面對文明,必須暴力│隱藏攝影機 Caché (200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篇影論重點:
窺視令人不適的心理因素是什麼
「隱藏攝影機」關於紀錄與真實的四層詮釋
為什麼Majid非得採取這麼極端的手段?
幕後真兇究竟是誰?

 

終於我們來到一個全民監視的時代,鏡頭甚至無需隱藏,攝影機被看見的本體或許等同於記錄、監視、作證的本質─即使只是做做樣子的裝飾,在符號意義上,它代替了天眼照看萬物,時至今日更流動成為娛樂、爆料的資料庫,光看每天有多少新聞、訊息來自行車記錄器、街道監視器,就足以察覺我們對於這類影像有多著迷同時又有多麻木。

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在2005年拍攝<隱藏攝影機Caché >時肯定無法預料近20年後這樣的變化但想來也該不太意外,劇中主角收到監視自家的影帶第一時間所感受到的恐懼放置現代必定遲鈍許多,我們習以為常地用隱私交換安全感、用隱私博取關注度,曾幾何時「隱私」具有明顯的人我界線。影帶中的窺視,讓人不安的反倒是鏡頭的去人性化:沒有情緒、不明動機、不分場合的不間斷凝視,直要透入最乏味生活的那種極有耐性的「耗」、瓦解深層智性防衛的那種最消磨人的「謎」,它必須帶有距離感,讓丹尼爾.奧圖(Daniel Auteuil)飾演的丈夫Georges揮以暴怒的空拳、讓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飾演的妻子Anne的疑心與恐慌瀕臨潰堤,導演還刻意讓觀眾視角成為第二層窺視,讓單一人物佔據畫面的鏡頭像是帶有侵犯性的眼神,我們揣測這個高知識分子家庭的合宜外表下藏著怎樣不堪的線索,好奇導演用同樣的特寫處理同桌友人時是否藏有哪些暗示;到了最後更模糊了電影鏡頭與影帶鏡頭的界線,我們真真實實觸碰到角色們的隱私,一如Anne與男性友人Pierre抱怨Georges不夠坦誠時過從甚密的舉止,又如Georges離開眾人獨自走到廚房弄吃的時失控哭泣,角色破防帶來的滿足感(或說是觀眾終於獲得組織邏輯的合理性),是否和幕後黑手的目的異曲同工?

「隱藏攝影機」代表雙重意義─記錄性、真實性,再彼此交織出不同層次的解讀:眼前的影像記錄了真實?或者操控了哪些真實?又有哪些真實沒有被記錄下?或是不真實也無法記錄在案?互為表裡的問號就在這個沒有真相的故事裡模糊了你我的認知。第一層:像是以Georges為重心的階級身分、像是他與Anne完美的家庭模版,再怎麼解析也不是已經寫就的文本大可蓋棺論定、再怎麼親密也無法知悉對方潛藏的夢境與刻意遺忘的過往;第二層:則如同Georges擁有自己節目的剪輯權,可以判定哪段言論乏味、決定以怎樣的節奏影響觀眾認知,特權正是這樣形塑大眾的觀點(包含麥可.漢內克決定這部片沒有令觀眾滿足的真相),自動掠過少數人的異議,看不見就代表不存在。

第三層:則是劇情背景中法國與阿爾及利亞的國籍恩怨,殖民歷史種下的仇恨蔓延至今,Majid的父母就像許多阿爾及利亞人一樣來到法國成為底層勞動人力,在爭取人民權力、恢復國家地位的抗爭遊行中遭遇當年法國政府強行鎮壓,這段不被承認的歷史就像許多政權打壓異己的手段。第四層,回歸個體的意識,年幼的Georges害怕父母一旦領養失怙失恃的Majid自己將無法獨享親愛,想方設法誹謗Majid將他趕出家門;然而記憶實屬自欺的工具,當Georges終於想起影響Majid一生的那個謊言,腦袋中重組的必然是對自己有利的說法,說當時年幼護衛自己的所有難道有錯嗎、認為Majid如今活得困窘要怪他自己不夠努力哪能怪誰,聽來合理的推諉之詞已然不是辯證事實的層次,只是當Georges與Majid再相見那番鮮明、刺眼的對照卻是後者必須硬生生吞下的現實。

關於影像的紀錄與真實,正是如此利用感官與心,讓人們執拗地去相信親眼所見的事物。

對理直氣壯的文明而言,警方的不作為是無法想像的,而對就像寄人籬下的次等公民而言,人微言輕的宿命該拿什麼來控訴?最終也分不清究竟誰在威脅誰、恐嚇誰,首次與Georges正面對質的Majid拆穿了人類對於異己的恐懼:「揍我也不會比較了解我,就算把我打死也一樣,不過你太有教養了,而且你損失不起」,通透而認命的Majid卻不能自主地在對方離開關上門的那刻掩面痛哭,是那令他對自己的生感到卑賤、迫害他世世代代的鬼魂找上門來,無力還擊就連逃開也無法擺脫的宿命感。

全片的壓抑氛圍在Majid終極的反抗中爆發,但還活著的、擁有話語權的Georges竟結論為一句「為了這種事割喉也太變態了」,卻不也就是「這種事」逼得Georges束手無策、慌不擇路,如此無關痛癢的論斷除了切割道德責任外,更凸顯了既得利益的階級傲慢,Georges無須再作推因辯證,只消這麼一句便讓Majid的死作實了證據,但麥可.漢內克並沒有透過劇情交代事實真相,而是讓觀眾自行推敲理應是Majid之子籌謀了一切,甚至可能與Georges兒子聯手(否則他怎知母親疑似和友人曖昧),不過「真兇」卻也不是他們,更該是那些手不血刃而讓人噤聲的,累積成血肉傳承的世代憤懣能否脫離以血肉償還的輪迴,像是最後一顆鏡頭裡雙方的下一代面對面溝通……只是弔詭的仍舊是在窺視的鏡頭下,我們不知道他們談些什麼、怎麼相互理解,或許至少至少所謂全知的視角該先承認它的無知與無能。

 

同場加映:

為了藝術為了愛<鋼琴教師>

契訶夫的槍<仇恨謎林>

肉體為何令人恐懼<鈦>

被滅絕的異類憂傷<肌膚之侵>

除了真相還有那些沒告訴我們的事<花月殺手>


avatar-img
127會員
232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影論寫作 的其他內容
茱麗葉·畢諾許不管幾歲仍能有種令人心醉神馳的少女媚態,乍見一道道菜色時她的眼神氾濫著笑意,吃下食物後綻放出開懷的笑容,對比班諾·馬吉梅飾演的持重、穩定,讓這兩個深藏不露的角色間充滿了化學反應;幕後他們也是前伴侶的關係,在分開多年後再度合作,也意外對照著他們戲外身分
巧在森林中教導小花辨識物種大概是父女倆最親密的時刻。巧能分辨松樹與落葉松的不同,卻無法覺察女兒甚或自己內心的異樣,「紅色樹皮的是松樹、黑色是落葉松」小花複誦試著記下,事實上,對孩子而言,不知道的都叫做樹又有什麼關係?對自然而言,命名/不命名、有著怎樣的名字,生命難道就會不一樣嗎?靜默無語的自然,任憑
「實驗電影」到底有多可怕?名稱、分類作為一種指稱、系統化的標記,卻反倒模糊了事物的真面目;因為被某種刻板印象所惑,以致於我們在第一時間就與實驗電影產生了距離,而缺乏去觀賞/參與/探究它們的意願。更別提這兩個頗具詩意的片名帶來雪上加霜的效果。
外貌可以是權力、是武器,那使主角成為人們眼中的尤物、不可多得的好運,誘使一個又一個男人,像是走入食蟲植物的消化液,為自己可憐的結局瞠目結舌,成就本片最具張力的設定:前一刻懸疑詭譎的配音頓時也吞沒無聲,他們赤身露體、張著口被悲慘的命運溺止,表情似是尚無法理解、未能接受怎麼會落入這個處境......
公廁,作為全片最重要的符號,別無選擇地承接任何人的汙穢,某種犧牲自己以成全他人的神聖性也對應著沒被交代的主角人生:無法選擇出生背景和遭遇,卻能選擇回應的方式─從後續劇情推測他理當也有不錯的家世,但他卻離開家族自我放逐,放棄了社會崇尚的價值
去年的經驗好像都猜不準XD,不過重點是有對每個獎項都認真寫了分析,誰的贏面大誰又只是入圍即肯定?得不得獎真的是蠻看運氣的,不只看電影本身還看對上了哪些對手。 綜觀來看,今年似乎沒有太多懸念,<奧本海默>、<可憐的東西>應該包辦最受矚目的幾個獎項,其他影片較有機會在技術類別被看見
茱麗葉·畢諾許不管幾歲仍能有種令人心醉神馳的少女媚態,乍見一道道菜色時她的眼神氾濫著笑意,吃下食物後綻放出開懷的笑容,對比班諾·馬吉梅飾演的持重、穩定,讓這兩個深藏不露的角色間充滿了化學反應;幕後他們也是前伴侶的關係,在分開多年後再度合作,也意外對照著他們戲外身分
巧在森林中教導小花辨識物種大概是父女倆最親密的時刻。巧能分辨松樹與落葉松的不同,卻無法覺察女兒甚或自己內心的異樣,「紅色樹皮的是松樹、黑色是落葉松」小花複誦試著記下,事實上,對孩子而言,不知道的都叫做樹又有什麼關係?對自然而言,命名/不命名、有著怎樣的名字,生命難道就會不一樣嗎?靜默無語的自然,任憑
「實驗電影」到底有多可怕?名稱、分類作為一種指稱、系統化的標記,卻反倒模糊了事物的真面目;因為被某種刻板印象所惑,以致於我們在第一時間就與實驗電影產生了距離,而缺乏去觀賞/參與/探究它們的意願。更別提這兩個頗具詩意的片名帶來雪上加霜的效果。
外貌可以是權力、是武器,那使主角成為人們眼中的尤物、不可多得的好運,誘使一個又一個男人,像是走入食蟲植物的消化液,為自己可憐的結局瞠目結舌,成就本片最具張力的設定:前一刻懸疑詭譎的配音頓時也吞沒無聲,他們赤身露體、張著口被悲慘的命運溺止,表情似是尚無法理解、未能接受怎麼會落入這個處境......
公廁,作為全片最重要的符號,別無選擇地承接任何人的汙穢,某種犧牲自己以成全他人的神聖性也對應著沒被交代的主角人生:無法選擇出生背景和遭遇,卻能選擇回應的方式─從後續劇情推測他理當也有不錯的家世,但他卻離開家族自我放逐,放棄了社會崇尚的價值
去年的經驗好像都猜不準XD,不過重點是有對每個獎項都認真寫了分析,誰的贏面大誰又只是入圍即肯定?得不得獎真的是蠻看運氣的,不只看電影本身還看對上了哪些對手。 綜觀來看,今年似乎沒有太多懸念,<奧本海默>、<可憐的東西>應該包辦最受矚目的幾個獎項,其他影片較有機會在技術類別被看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犯罪心理是我的啟蒙影集,也是大學畢業後一直追劇的影集到現在及未來。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與自省,每個案例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上的的解釋。 認知、行為是相互影響(心智與刺激行為)沒辦法可以用獨立式的看法看待任何問題。 大學有修認知心理與行為理論(還是主修科目)光〔腦科學〕就可以講很久,大腦皮質很
Thumbnail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當無償提供的正義降臨,它的光芒究竟照亮了人性的純良,又或是掩蓋了惡魔的謊?
Thumbnail
這樣的罪犯都用一樣的手段 慢慢引出內心深處的浪漫
Thumbnail
有別於傳統的推理、懸疑劇,這齣電影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風格。沒有結局的翻轉,而是透過法庭上的論證還有搖擺曖昧不明的真相,討論婚姻關係、性別認同還有社會大眾在面對未知時,究竟該相信什麼?
Thumbnail
與其說《夢想集中營》演繹並指向了對「惡的庸常性」的思辨,不如說電影其實呈現、又撥開了視線可能造成的蒙蔽,用聲響和氛圍直抵我們內心的道德直覺。有時候,處在尚未足以回望的當下,或者當道德判斷原則相互矛盾而失準,我們能夠仰賴的,也僅有這樣的直覺,以及將直覺化為「蘋果行動」的勇氣。
Thumbnail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Thumbnail
本文從電視劇《真相捕捉》中,探討科技、道德、暴力、正義、真相、社會責任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劇情中涉及了政治和科技力量等議題。文章從個人層面,到社會全局,從倫理道德與社會發展來反思。
Thumbnail
話說我自小學已對推理懸疑小說深感興趣,對於「謀殺、兇手、不在場證明、動機」這些內容可謂習以為常(?)。隨著我對此題材深入挖掘,自然會接觸到犯罪紀錄片。 我才發現自己無法克服紀錄片帶來的驚悚感。每看到案中的真實場景,尤其兇手和受害人的相片都會勾起我強烈的不安。我就開始恐慌:「嘩嘩嘩,兇手的面容太清晰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犯罪心理是我的啟蒙影集,也是大學畢業後一直追劇的影集到現在及未來。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與自省,每個案例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上的的解釋。 認知、行為是相互影響(心智與刺激行為)沒辦法可以用獨立式的看法看待任何問題。 大學有修認知心理與行為理論(還是主修科目)光〔腦科學〕就可以講很久,大腦皮質很
Thumbnail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當無償提供的正義降臨,它的光芒究竟照亮了人性的純良,又或是掩蓋了惡魔的謊?
Thumbnail
這樣的罪犯都用一樣的手段 慢慢引出內心深處的浪漫
Thumbnail
有別於傳統的推理、懸疑劇,這齣電影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風格。沒有結局的翻轉,而是透過法庭上的論證還有搖擺曖昧不明的真相,討論婚姻關係、性別認同還有社會大眾在面對未知時,究竟該相信什麼?
Thumbnail
與其說《夢想集中營》演繹並指向了對「惡的庸常性」的思辨,不如說電影其實呈現、又撥開了視線可能造成的蒙蔽,用聲響和氛圍直抵我們內心的道德直覺。有時候,處在尚未足以回望的當下,或者當道德判斷原則相互矛盾而失準,我們能夠仰賴的,也僅有這樣的直覺,以及將直覺化為「蘋果行動」的勇氣。
Thumbnail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Thumbnail
本文從電視劇《真相捕捉》中,探討科技、道德、暴力、正義、真相、社會責任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劇情中涉及了政治和科技力量等議題。文章從個人層面,到社會全局,從倫理道德與社會發展來反思。
Thumbnail
話說我自小學已對推理懸疑小說深感興趣,對於「謀殺、兇手、不在場證明、動機」這些內容可謂習以為常(?)。隨著我對此題材深入挖掘,自然會接觸到犯罪紀錄片。 我才發現自己無法克服紀錄片帶來的驚悚感。每看到案中的真實場景,尤其兇手和受害人的相片都會勾起我強烈的不安。我就開始恐慌:「嘩嘩嘩,兇手的面容太清晰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