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戰爭》書評:兩頭大象相爭,一般人該怎麼辦

2024/04/1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只要你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你一定會被越演越烈的中美貿易戰(China–United States trade war)所影響。而我,身為台灣人,在中國、美國這兩頭大象的底下苟延纏喘著,更能感同身受。

中美貿易戰的其中一部分是美國對於晶片相關技術的出口管制措施,生產晶片的半導體產業,則是台灣的關鍵產業,是台灣經濟的重要命脈。在2022年,台灣半導體產業對GDP的貢獻值約為13%。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位置,僅次於美國。正因為如此,中美貿易戰很可能會影響台灣經濟,而且是往不好的方向走。

可能有些人會說,半導體產業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又不在台積電等相關半導體業工作,我甚至不是工程師呢。然而,瞭解台灣的政經情事,以及台灣處在什麼樣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對於個人的職涯發展、投資理財還是會有幫助。台灣人就像是活在洞穴裡的老鼠,上頭有兩頭大象在打架,怎麼可能置身事外呢。

什麼是晶片?

在談這本書之前,我們先簡單地談談晶片。

晶片是用半導體材料做成的,例如矽、鍺、砷等元素,上頭有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個電晶體。矽就是常見的半導體,由沙子提煉而成,所以美國加州專門做半導體的地方,就被戲稱為矽谷。半導體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質,如果沒有施加電壓,就不會導電,是一個絕緣體。但是如果施加電壓,就會變成導體。換句話說,半導體可以自由切換導電與否。工程師利用半導體的特性,製作積體電路,透過控制電流來進行邏輯運算。

晶片被運用在生活中各種事物上,小至你手上的手機,大至洲際導彈,都需要使用晶片。生成式人工智慧ChatGPT,在2022下半年於全世界掀起浪潮,你就算沒用過ChatGPT的相關應用,總也會在新聞上看到吧。ChatGPT的背後,就是由數萬顆NVIDIA A100 GPU組合而成的超級電腦。

晶片戰爭這本書在說什麼?

《晶片戰爭》(Chip War)的作者是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他是美國塔夫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國際史副教授,專注在科技、國際政治與經濟的相關歷史。

既然作者是歷史教授,《晶片戰爭》當然是講跟晶片相關的歷史,例如他提到了科學家放棄使用真空管作為電腦元件,改用半導體,又是如何改善製程,增加產品製造良率。不過,雖然與晶片相關,本書卻不完全是科技史,背後牽扯了美國、蘇聯、中國、日本、韓國,以及台灣之間相互角力過程,可說是真實版的權力遊戲。

故事從美國驅逐艦馬斯廷號(USS Mustin)在2020年8月18日,於台灣海峽北端的航行說起。美國的舉動,目的是想要向中國展示武力,讓他們知道誰才是地球真正的老大。當天,美國商務部也發布了一系列實體清單(Entity List),阻止美國技術向海外轉移。管制的目標則指向了中國科技公司華為,禁止華為購買以美國技術製造的先進晶片。

不只是華為,台積電也是被管制的目標之一,美國不允許台積電販售晶片給中國,甚至要求台積電也要在美國設廠。台積電原先的目標是專門為其他公司代工製造晶片,不打算自己設計。專注代工的經營模式,讓台灣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鏈重要的一環,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處理晶片,都是由台積電生產。台灣人普遍相信,由於台積電等半導體產業太重要了,全世界不會坐視看中國入侵台灣。蔡英文總統甚至自豪地說,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的矽盾(Silcon Shield),足以保障台灣安全的半導體產業。我得說有自信是好事,自信心過剩就是壞事,例如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就表示台灣很危險,在晶片生產上不能太仰賴台灣。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在近期大幅出清台積電持股,也是擔心地緣政治的風險。

有點扯遠了,總之作者先敘述了中美相互角力的當代世界,再回頭講述美蘇冷戰時期的晶片發展。蘇聯在晶片發展上,一直都落後美國,只能透過間諜竊取美國的商業機密。但是雖然蘇聯科學家很厲害,但是蘇聯整體產業規模根本比不上美國,以及美國在歐洲的盟友。抄襲美國晶片的策略,讓蘇聯科技一直都落後於美國。

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與敵人,這句話用在美國與日本之間再適合也不過。二戰期間,美國扔了兩顆原子彈到廣島、長崎,殺死數十萬平民,扼殺了日本政府的東亞稱雄夢。二戰過後,為了對抗蘇聯,美國刻意扶持日本。於是在1980年代,日本製造的半導體市佔率超過50%,日本的製造技術與品質也遠勝美國。任何先進軍事武器都需要使用晶片,因此日本的極右派政治家石原慎太郎,甚至表示日本有能力提供給蘇聯先進的半導體,來打破冷戰時期的軍事平衡。美國當然就受不了了,在1986年美國逼迫日本簽訂《美日半導體協定》,要求日本開放半導體市場,保證開放20%市場給國外公司,還對日本出口的晶片徵收100%懲罰性關稅。

韓國與台灣也在此時崛起了。為了打擊日本,美國很樂意轉移技術到其他國家,以因應日本的競爭。1983年2月,韓國三星集團創辦人李秉喆決定生產半導體,隔了3年後,台積電也在台灣設立。其他如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也都陸陸續續地加入半導體產業鏈,東亞的半導體產業幾乎是全球運算力的中心,這裡如果發生戰爭,後果不堪設想。

風水輪流轉,蘇聯在1991年解體,冷戰結束了,中國也在此時開始崛起,並且在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不過,中國領導人意識到經濟發展得再好,如果核心技術被國外掌控,等於被掐住喉嚨無法動彈。尤其在現代社會中,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最新技術,都需要大量的先進晶片才能運作。然而,中國完全沒有能力製造先進的晶片,必須仰賴外國進口,中國生產的晶片,都可以在其他地方製造,而且用來生產、設計晶片的軟體與機器,也都是國外製造的。

因此中國政府希望能夠在2025年以前,把中國進口的晶片比率從85%降到30%,晶片自給率提升到70%。不過這可能只是口號而已,畢竟要把供應鏈每個環節都轉移到中國,恐怕要花費超過10年以上的時間。因此中國目前的策略是減少某些領域對美國的依賴,鎖定舊有的工藝技術,搶佔不需要先進晶片的消費市場,例如電動車。

晶片戰爭跟我有什麼關係?

從上頭的敘述,中美之間的晶片戰爭,當然是跟每個人都有關係,畢竟就算家裡沒有電腦,也總是會有手機,任何手機上使用的服務,如天氣預報、拍照上傳Instagram、傳訊息,都需要使用晶片做運算。

當中國與美國相互政治角力時,台灣身處其中,難免會被掃到颱風尾。那我們一般人該怎麼辦呢?晶片戰爭會不會轉變成真正的戰爭?我有幾個看法。

  1. 會不會發生戰爭,我不曉得。但是不用太需要擔心中國為了搶半導體而佔領台灣,至少這不會是原因之一。理由是台積電等半導體產業,雖然握有先進技術,但是生產晶片的機器,技術仍都掌握在美國、日本等國家。即使佔領台灣,其他國家也會封鎖中國,台積電也無法繼續生產晶片。
  2. 台灣目前是美國的盟友,但是,國際上沒有永遠的敵人與朋友,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即使日本是美國盟友,但是美國仍然說翻臉就翻臉。所以台灣雖然身處美國陣營,仍該步步為營。有些人會認為這是疑美論,但是我認為這是有基本常識的人都懂的事情。
  3. 美國為了分散風險,要求台積電、三星分別到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德州開設新廠,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台灣矽盾的效用。不過台積電已經在籌劃量產2奈米製程,1奈米廠也預計在2026年設立。因此台灣仍佔據領先地位,至少現在如此。
31會員
19內容數
基本上什麼都寫,但是主要會是文組轉職、系統開發、科技相關。純技術筆記我放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