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代,你分享什麼,就成為什麼。
當你沒有去分享,就彷彿只有自己停留在原地,甚至會有種不進則退的感覺。
對我而言,分享有兩種境界。
其一,是純粹的給予;其二,是企求掌聲或他人的眼球。
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能分享什麼、能給予什麼、能展現什麼。
這般的心理拉扯,有時候會讓我感到焦躁難耐。
我自問著:「這對我來說是『給予』的課題吧?」
我不是一個擅長「給」的人,尤其在感情關係中,我總是當「受」的那一方。
我又自問:「自發性的『給』的行為源自於豐盈,當我沒有豐盈的感受,如何給?因此或許這堂課的課題是『拓展自我/充實自我』?」
或者以上皆是?
也可能我把分享這件事想得太嚴肅、太複雜了。
處在一個大家都在分享的時代,不知不覺我看待這件事如同一張未作答的試卷,試卷一直攤在那,然後我不知道該從何下筆。
想像「分享」是一種狀態,我覺得那是一種非常流動的狀態,像水一般。
而僵硬如我,所以才覺得難吧。
說到底,我不喜歡為了分享而分享,為了奪眼球而奪眼球。
我渴望可以先感受到那股在胸口後蠢蠢欲動的、迫不急待想竄出的「流」不斷在身體的上半部打轉,當心智與感受連接上,進而意識到可以為此做些什麼的時候,那股流就有機會得以順暢流動了。
但這是非常偶爾才會有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