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瞭解貧富差距的成因,你的未來才不會愈活愈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主計處說台灣2022年,前20%家庭的平均財富與後20%的相比,其差距達66.6倍;與30年前的16.8倍相較,貧富差距明顯擴大了。


最近要報稅,看到國稅局寄來的年度所得資料清單時,若發現自己所得是比較靠近後段的20%這頭,你會有點不安嗎?


有人進一步指出:只佔人口總數10%的有錢人,拿走了44%的財富⋯⋯那會不會更來氣?這世界不公平?「分配正義」蕩然無存?會不會想要政府負責?


若還發現,有近七成民眾認為:靠薪水根本沒機會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那你會不會對未來感到絕望?


平常東看看、西看看,以為吸收到不少資訊,其實因此而累積的許多「想法與情緒」左右了你的人生走向。若看了新聞,內心有憂慮、憤怒、絕望感⋯⋯那麼,你其實無法避免被影響,可能因此想錯方向,連帶地做錯事。若你因貧富差距這個事實感到厭世,覺得躺平最好了,或者變得「佛系」,更加不問世事的話,那麼,你的未來只有更苦。


若願意透過瞭解貧富不均,那麼,才能逐步提升自己,逆轉人生劣勢。



#時間能累積出來的不只是變有錢

「富者愈富」的現象,簡單說,就是有人能「長期」持有股票或房地產;然而,要做到「長期有賺到」,這就非常不簡單了。


餘錢要投資股票或房產,這一點可說是常識,卻不是有投資的人就有賺。原因是好公司、好地段都是會變的。巴菲特每一季度都更新持股,這門投資絕非賭博賭運氣,而是必須擁有足夠的知識與紀律。


在此只能說,你有慧眼找到「賺很多、賺很久的公司」、「趨勢向上發展的地段」⋯⋯這些都只是第一步。能「長期」做到低買高賣,才能財富晉級。


然而,財富只是幸福的一個面向。人生有更多「無形財富」千金難買,也是靠時間去累積出來的。比如說,健康、人際關係⋯⋯拿健康來說,你每天的飲食、運動、作息能維護你長期的健康嗎?即使高齡七、八十歲,只要能健健康康地活著,他就能隨著時代進步而「水漲船高」。在台灣,享受著高科技的舒適與便利的一定是有錢人嗎?不完全是,對吧。儘管家境小康,若是健康和人際關係方面都有在累積,也能跟上時代學習新玩意,他也是能活得很享受、甚至也能有所成長的。



#不羨慕他人

只用貧富「二分法」去看人,很容易產生比較、羨慕、嫉妒⋯⋯若發現自己在羨慕,也無需自我嚴厲指摘;情緒本身只是示警而已。然而,的確要注意,羨慕別人時,自己即已脫離當下。能愈清楚自己的人,就愈能自然地做到不羨慕。


其次要知道,富者之間也是有差距的;若無智慧,再富有的人也能活成貧窮樣貌。

所謂「第一世界」是由強國組成的;其中當然也有貧富差距。例如,美國與加拿大的國民平均所得差距也在逐年擴大。同理,在一般所認為的窮國或稱「第三世界」,其窮國之間,或一個窮國的城鄉之間,也都有貧富差距的現象。亦即,貧民窟裡也有相對有錢有勢的人。


讀到這裡,不知你能否有一種瞭解?

那就是,這些數字或敘述都只是在說明一種現象,可是,它並無針對性!不是讓人拿來比較優劣用的。若按照統計,被歸類為所得後段20%的家庭,那就要自認為貧戶,然後給自己貼貧民標籤,寫貧窮人生的劇本嗎?這就錯用了。


任誰的所得都只是一個有限的數字;真正的你,無限。你的人生是用來自我發展,不是跟人比較後去自誇或自貶的。因此,別被困在某一個統計數據裡面去羨慕、自苦,或為掩飾,還美其名曰開開玩笑罷了。


#窮者愈窮的一個解釋


貧富差距擴大,富者好像愈富了,那為什麼窮者會愈窮呢?其實,他們只是:沒變!


有人說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其主因是「自由貿易與全球化」。可是,正常的話,沒人會去窮國投資啊,因為它連可用的勞動力都沒有啊。窮國的問題並不是自由貿易與全球化,而是,他們與那些根本就搭不上邊。


工業革命後,有些國家選擇接受新事物,勇於創新、轉型。其間必須面對許多前所未見的困難,必須窮盡一切去思考、突破、解決,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也願意投入資金作R & D持續改善,還要普及教育來配合,以培養下一代接力發展的人才,這才奠定了經濟繁榮的根基。


然而,有些國家從未接受工業革命的洗禮,仍停留在農耕時期的經濟模式。其中有些地區可說是從未改變;所以,貧窮也就不會改變。M 型化社會的這一端——窮者愈窮——其實,極可能是在別人發展得更為富強之下,被襯托得更窮而已。


#近朱者赤

如今,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來臨,我們進入知識經濟的世界,未來的所得差距肯定還會繼續擴大。


你是投資人的話,絕不會把錢投給窮國。因為它現代化的基礎設施薄弱,水電供應不穩,電信傳訊很差。人民多文盲,很難教會「新技術」。更重要的是,它環境不良,治安差,政府靠貪污辦事,甚至常綁架外國人,去投資它會把性命搭進去。


我們常說做人要慈悲,要幫助窮人,然而,到頭來發現:慈悲,若無智慧為前提,也是幫倒忙。


逆轉命運更需要的是「自助、天助」。若覺得自己正倒向經濟弱勢那邊,那麼,如何救自己呢?個人正是國家的縮影。也就是說,正如上述窮國該怎麼逆轉?你可以做的事是:


一、強化自身的基礎設施。易言之,就是追求身心健康,做事心存善念,願意與人合作。讓本人就是一個貴人都想投資的好環境。


二、學習、提升。很多小國透過學習富國勇於任事、創新精神、山不轉路轉;那麼,即使不能做到 superpower,富強也是指日可待。但有個前提是,它能辨識誰才是學習對象,且願意跟隨,這才能有近朱者赤的效用。



三、終生瞭解。與其說「終生學習」,「終生瞭解」更重要。願意先瞭解,內心才會有空間,否則行事會武斷,可能斷了慧命。


唯有透過瞭解,你才能提升到#深刻體會。現在網路上什麼都有!而且免費!可是這些資訊,量大又表淺,內容並不深刻。不深刻就無法啟動你內在智性,也不能讓你找到真正的興趣或天命,人生就在指尖滑動中溜走。


Netflix 把中文小說《三體》拍成電視劇,而其英文譯者劉宇昆更被譽為人間奇才。根據維基百科,劉宇昆表示:


「他很幸運,第一個講故事給他聽是他的祖母,因為祖母教他好故事不是說出來的,而是#領略出來的。她讚美劉宇昆創作的故事,遠多過他的學業成績,這讓劉宇昆終其一生都在乎他對事物真正#瞭解了多少,更勝於考試的成績。」


///

這段話,我深感共鳴。在自己的生活中,持續對身邊的人事物抱持「瞭解」心態,這就是你的智慧與財富所在。事實上,金錢帶不走,但,由瞭解啟動的智慧永遠是你的。


而且,是你的智慧與視野真的不斷提升了,自然改變行為模式了,你物質上的豐盛才會逐步跟著顯化、開展;如此帶來的財富不是暴發戶,而是全面整體、是真實甜美的果實。


這個進展速度也會有時間加乘之效,回報會愈快速、成效也愈豐厚。屆時,你身旁的人因貧富差距而興嘆、頭痛、有情緒,或緊縮開支時,你會很感謝自己當年選擇了學習瞭解,並持之以恆,


而能在修練心性的道路上,懂得不全然只有苦行同時證得物質上的豐盛與自由才是真正解脫!


~《智慧瑜伽——薄伽梵歌首二章的身心靈秘密》江信慧著,2023 商周出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信慧的沙龍
6會員
66內容數
如果你正為飲食所苦;如果你正為體質所苦;如果你正為疾病所苦;請試試這套瑜伽飲食療法。不管你是不是正在練瑜伽,這套來自古文明印度的飲食,均適用於任何人。 運用印度韋達養生飲食,你可以調整體質,免受不平衡之苦。認識自己的體型,你會知道如何預防疾病,對付疾病,甚至可以預知自己容易得什麼疾病。   
江信慧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慶祝可解釋為———自己有在行善,有在做積累福德之事,然後也願意#獎賞自己 #先有慶後有祝,亦即,你的確有在做人生功課,有在累積善,有餘慶,然後你#真心要對自己好。 這裡不是講大型的慶祝活動喔。 慶祝也可以是你很個人的事,而且是你在年終的此時此刻, 在有感謝、有反省之後,決定要獎賞自己而去做的事。
Thumbnail
2024/12/31
慶祝可解釋為———自己有在行善,有在做積累福德之事,然後也願意#獎賞自己 #先有慶後有祝,亦即,你的確有在做人生功課,有在累積善,有餘慶,然後你#真心要對自己好。 這裡不是講大型的慶祝活動喔。 慶祝也可以是你很個人的事,而且是你在年終的此時此刻, 在有感謝、有反省之後,決定要獎賞自己而去做的事。
Thumbnail
2024/12/31
時間來到今年的最後一個月了,聖誕節也近了,原本開心準備過節的,卻還是會因為某事苦惱,或某人離世而摻雜一絲絲抹不掉的傷悲。 #悲不可免 「悲」是人類本能,是基本情緒,很自然啊。 話雖沒錯,但每一種基本情緒也都有與其對應的行動傾向。 恐懼,是因為面臨危險;恐懼的行動傾向是逃避,或戰鬥。
Thumbnail
2024/12/31
時間來到今年的最後一個月了,聖誕節也近了,原本開心準備過節的,卻還是會因為某事苦惱,或某人離世而摻雜一絲絲抹不掉的傷悲。 #悲不可免 「悲」是人類本能,是基本情緒,很自然啊。 話雖沒錯,但每一種基本情緒也都有與其對應的行動傾向。 恐懼,是因為面臨危險;恐懼的行動傾向是逃避,或戰鬥。
Thumbnail
2024/12/03
忘不了的是他講話的特色———每個字、每個音都拖拉得很長~很長。有些人講話慢,但是會讓你覺得他思路有條理,說話有精神,用字還有啟發人心的能量。然而,第一次聽到這位老師講話,他的「慢」真的讓我嚇了一跳,心中的聲音是「有狀況!」如今回想,那種狀況應可說是「有氣無力」⋯⋯印象中很常強調動作要「拉長」。
Thumbnail
2024/12/03
忘不了的是他講話的特色———每個字、每個音都拖拉得很長~很長。有些人講話慢,但是會讓你覺得他思路有條理,說話有精神,用字還有啟發人心的能量。然而,第一次聽到這位老師講話,他的「慢」真的讓我嚇了一跳,心中的聲音是「有狀況!」如今回想,那種狀況應可說是「有氣無力」⋯⋯印象中很常強調動作要「拉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單靠薪水儲蓄來累積到894萬台幣的流動資產是相當困難的。然而,根據台灣家庭資產的中位數來看,許多家庭能達到這一數字,這主要歸因於家庭資產通常包括多種資產形式,不僅僅限於現金或流動資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房產及其他資產的增值並不等同於流動資產的大幅增長。
Thumbnail
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單靠薪水儲蓄來累積到894萬台幣的流動資產是相當困難的。然而,根據台灣家庭資產的中位數來看,許多家庭能達到這一數字,這主要歸因於家庭資產通常包括多種資產形式,不僅僅限於現金或流動資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房產及其他資產的增值並不等同於流動資產的大幅增長。
Thumbnail
台灣高資產客群用過去2019~2023年的複合成長率計算會從11萬人成長到13.7萬人 而總額度預期會從32兆>46兆 這也是為什麼景氣藍燈跟紅燈對於台灣80%以上的人不會有特別感受 永遠都還是覺得經濟沒有特別好,這是從2004年開始就都一直存在,景氣藍燈一樣低迷景氣紅燈一樣無感
Thumbnail
台灣高資產客群用過去2019~2023年的複合成長率計算會從11萬人成長到13.7萬人 而總額度預期會從32兆>46兆 這也是為什麼景氣藍燈跟紅燈對於台灣80%以上的人不會有特別感受 永遠都還是覺得經濟沒有特別好,這是從2004年開始就都一直存在,景氣藍燈一樣低迷景氣紅燈一樣無感
Thumbnail
台灣的財富分配不均現象日益嚴重,這不僅影響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還可能對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本文將探討金融資產集中、房地產和股市、產業結構、貧富差距擴大的影響及其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Thumbnail
台灣的財富分配不均現象日益嚴重,這不僅影響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還可能對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本文將探討金融資產集中、房地產和股市、產業結構、貧富差距擴大的影響及其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Thumbnail
主計處說台灣2022年,前20%家庭的平均財富與後20%的相比,其差距達66.6倍;與30年前的16.8倍相較,貧富差距明顯擴大了。 最近要報稅,看到國稅局寄來的年度所得資料清單時,若發現自己所得是比較靠近後段的20%這頭,你會有點不安嗎? 有人進一步指出:只佔人口總數10%的有錢人
Thumbnail
主計處說台灣2022年,前20%家庭的平均財富與後20%的相比,其差距達66.6倍;與30年前的16.8倍相較,貧富差距明顯擴大了。 最近要報稅,看到國稅局寄來的年度所得資料清單時,若發現自己所得是比較靠近後段的20%這頭,你會有點不安嗎? 有人進一步指出:只佔人口總數10%的有錢人
Thumbnail
先說結論: 主計總處時隔30年,再次發布家庭財富分配統計,貧富差距從16.8倍擴大至66.9倍。前20%家庭資產淨值平均每戶5133萬元,與最貧窮20%家庭資產77萬元差距高達66.9倍。 進一步觀察,前20%家庭的金融資產總額為3,809萬元,後20%的家庭只有222萬元,差距超過17倍。而房
Thumbnail
先說結論: 主計總處時隔30年,再次發布家庭財富分配統計,貧富差距從16.8倍擴大至66.9倍。前20%家庭資產淨值平均每戶5133萬元,與最貧窮20%家庭資產77萬元差距高達66.9倍。 進一步觀察,前20%家庭的金融資產總額為3,809萬元,後20%的家庭只有222萬元,差距超過17倍。而房
Thumbnail
77% 的人將陷入新型貧窮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在未來兩年內,高達77%的人口將成為所謂的"新型窮人"。這一驚人數字反映出當前社會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均,以及中產階級面臨的巨大經濟壓力。新型窮人的出現預示著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擴大,情況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Thumbnail
77% 的人將陷入新型貧窮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在未來兩年內,高達77%的人口將成為所謂的"新型窮人"。這一驚人數字反映出當前社會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均,以及中產階級面臨的巨大經濟壓力。新型窮人的出現預示著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擴大,情況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