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真的會讓一個人不講理
即便平時再有邏輯、理性的人
遇到自己無法控制的情緒席捲而來的時候
還是會招架不住、不知所措
導致到最後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想什麼
所講出來的話沒有邏輯就算了
真正正在做的事還可能做不好、力不從心、翻天覆地、歪斜倒曲
雖然我們人類本來就有七情六慾
時不時感性的那部分會跑出來
擾亂自己平常的思想、干預自己
使自己做出日後會懊悔的無理事物
但是既然我們已經認識了這一事實
就不應該任由自己的情緒肆意流淌、毫無秩序
而是應該學會控制(不是抑制、克制)
有效的操使、運用、掌控情緒
必要的時候將情緒收起來
需要的時候將情緒放開
每個人身上都一定會有理性與感性這兩種元素
什麼時候該用理性、什麼時候該用感性
沒有人不知道
但是為何我們還是會常常用「感性人」、「理性人」來描繪、闡述、介紹一個人呢?
每個人的感性/理性程度佔比、比重不能用幾%來訂定
而是在於若干情境之下
每個人所拿出來的外顯特質
沒有任何人是感/理性人
每個人這兩種屬性都同時並存在自體當中
沒有誰感性的比例天生就比較多比較或少
只有個體主動自願將感/理性面袒露較多出來而已
有時候叛逆的必要性是永遠都在的
有時候要(也不得不)相信自己的聲音、直覺、當下的感知想法以及腦中立即浮現的概念
並且應該馬上記錄、保存、留檔、把握住
因為這樣的機會可能不會再有了
也不會常有
是偶爾遇到突發狀況或他人給予自己的評價導致自己可能會有心態、情感上的上下起伏時才會出現
但這都不能阻礙自己展現真實的感受與看法最直接赤裸的表示出來的慾望
除非違反法律(基本底線)
否則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做出任何事都是可行的
不會、也不應該遭受到阻擋
一切都是自由自在、自我意志、可以自己全然操控決定的
有時候甚至任何時候自己都可以不用聽取、參考周遭身邊其他人的話
只活在自己的世界
因為此時此刻的自己永遠都是正確的
應該說沒有所謂正確/錯誤的事
只有每個人所選擇的道路與做出來的事情不一樣
沒有誰對誰錯、誰比較好誰比較不好這種二元對立的評判標準
我最討厭人們用主觀意識的形容詞
毫無頭緒的直接將好/壞、對/錯等等一點都不具體、沒有標準、一切基於個人感受的詞彙強力輸出
冠加在某個人身上
世界上完全沒有任何一個事物是可以用好、壞來形容的
用好/壞來作為平時日常生活上口語的立即快速回應與反饋
以展陳自己的想法
這樣可以勉強接受
但是如果套用於較為正式、嚴肅的場合與環境、情景之下
可能就不太適當
一點信效度、話語的品質都沒有
雖然人受到當下的心靈與外界感官刺激的感覺衝擊、撲襲之下
很可能流於自己個人的情緒上的字眼
此時可能就會很容易用上大量比例過多的形容詞
尤其是直接用好與壞來作為認定、看待每個人的方式
這樣非但不公平
還可能因此造成接收者理解錯誤
因為形容詞擺在那邊
每個人就會衍生出自己的方式與主觀立場
來去自己解讀、詮釋、感覺、認為
往往每個人認為的好與壞都各不相同
可能會因而造成某些人心裡失衡、憤恨不平
只因為言語的表達者用他自己認為的好與壞來看待這個社會週遭的人事物
而導致傳遞不清、語義斷裂、碎片化敘事
產出沒有前後上下文的獨立言語
因為此時的自己都已經被情緒佔領了
無法再說出經過思考、有邏輯的語言
讓人有聽沒有懂
因此造成誤解、曲解
就不是有效的溝通往來、互動交流的對話模式
如果這種現象出沒在教育場域上
就被稱為「低級教育」
沒有良好的「教」、就當然不會有好的學習
果然人都是需要一些挫折、打擊
才能輸出有價值、意義的觀點想法與文本論述內容
人一旦遭受到這些必要的打擊
心中萬頭攢動、隨之迸發的感受想法就皆會一次沒來由的全跑出來
沖刷、沾滿自己的腦袋迴路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知名的文學家創作曠世鉅作的時候
都是處在他們人生中最黑暗痛苦的時候
甚至有些藝術家需要、刻意的追尋這種創痛、折磨的過程經歷
且要在suffering、遭受苦楚的情況之下
才能進行創作、揮灑天份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