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第十八品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學習範疇

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第十八品


📖文獻筆記

觀法品 第十八

佛教只是反對具自性的、實體的我,卻承認在緣起立場所講的我,這個我稱為「假名我」。假名我是沒有自性的,它是在生命流轉的歷程中,依據身心和合而存在的(身是指肉體,心是指心靈)。在我們生命流轉的過程中,身和心都各自活動,在肉體和心靈的交互作用中,出現身心和合的情況。佛教將這種身心交互作用的結果假名之為「我」,即是以「我」一概念指述身心和合的情態,明顯可見,此種我的性格是緣起的。身心即是指五蘊(五陰),色是身、受、想、行、識指心。假名我與五蘊的關係是怎樣呢?佛教認為,假名我不能離開五蘊而獨立存在,但又不能等同於五蘊本身。兩者的關係,在本品中將會討論。

對於佛教所講的假名我,若以較寬鬆的眼光看,可以類比作「靈魂的主體」。但這靈魂與一般所理解的靈魂不同,一般認為靈魂是不滅的、不變的,而佛教所講的靈魂是隨時變化的。唯識家所講的阿賴耶識就是一種假名我,寬鬆地可稱為靈魂的主體,它是不斷變化的,其中的種子不斷生滅,種子的性質亦不斷改變。所以,我們可以說佛教亦有靈魂的觀念,但與一般所理解的靈魂有分別。

關於靈魂的問題,必須小心判別開來。佛教反對有常住不變的靈魂或自我,原始佛教已說「無我」,便很明顯表示這點。但它有業力相續的說法,上一個生命體的業力,可以通過中陰身或中有的方式,過渡到下一個生命體,再度展開它的生命活動。這可以說是一種自我的變形。在唯識學派,有第七識執取第八識的種子為自我的說法,這自我要到轉依或轉識成智的階段才能化除。這亦是一種自我。這些說法的自我,都可以寬鬆地視作靈魂看。


18.1 若我是五陰,我即為生滅,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

龍樹在此運用了兩難的方式進行討論。他指出,若我與五陰相同,則會有困難;若我與五陰不同,亦會出現困難。他認為,若人以為有一個常住的自我,則說我與五陰是同或是異,都會有困難。但這是以自性立場來說的。以自性立場說同一和別異的情況,在觀因緣品已解釋過,現再簡略一提。以自性立場說同一,就是完全地相同,沒有任何分別;以自性立場說別異,就是完全地不同,無任何相同的地方,因為自性的特性是整一、不可分割的。

龍樹運用此兩難的方法,將自我的自性見破除,即否定了具有常住性的自我。其實,自我與身心五陰可以建立亦相同、亦相異的關係,但並非以自性的角度去建立,而是以緣起的角度建立。以緣起角度看,事物是可以分割的。

用緣起的眼光去看,自我與五陰可以建立亦同亦異的關係。當然,對五陰本身亦不應用自性眼光去看,而應用緣起眼光去看。

在本偈頌中,龍樹建立了自我主體即假名我的緣起性格,反過來說,這即是排斥自我的自性性格。


18.2 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滅我我所故,名得無我智。

現就梵文原本,將此偈頌翻譯成漢文:

沒有自我,怎會有自我的所有呢?自我與自己的所有若消滅,人便也沒有自我意識,也沒有所有意識了。

上文第一句與漢譯本的上半偈頌的意思相同。第二句說「自我與自己的所有若消滅」,這仍然與漢譯的「滅我我所故」的意思一樣,但最後說「人便也沒有自我意識,也沒有所有意識了」,這便與漢譯本不同。梵文本最後這句表達出一種無我以及無我所的意識,即是不會對自我的自性和我所的自性起執著。這裡所表達的只是一種遮遣、否定的態度,表達出無我與無我所的自性的意識,但並沒有正面地提出有一種智,或一種超越的主體。可見梵文本是較為有保留的,它只是要摒除對自我和我所的自性的執著,但沒有進一步建立一種「無我智」這樣的超越的智慧或主體。

在義理方面,印度的中觀學派一直沒有積極地強調一種超越主體,而中國佛學是較著重這方面的,例如強調佛性。所以,無我智的提出,是較為偏近於中國佛學思想的。


18.3 得無我智者,是則名實觀,得無我智者,是人為希有。

以下是從梵文本翻譯出本偈頌的意思:

離「自我意識」、「自我所有意識」的人,亦是不存在的。那些人以為「離自我意識與所有意識的人是有的」,那些人便未見(真實)。

這梵文本要否定有人能遠離自我意識、自我所有意識,並指出,以為真正有這種人的,是未見真實。由此可見,梵文本由頭到尾都未有提及所謂無我智,但漢譯本卻三番四次提出無我智,這反映出中國佛教是積極地去證立這種超越主體的,而印度佛教在這方面則是退避的、保留的,它並沒有提到無我智的攫取。在中國佛學,這種超越主體的思想,與佛性的思想有著密切關聯,兩者都是確立人具有成佛的能力的思想。

由以上的討論可以了解到何以《中論》完全沒有提到佛性的問題。因為龍樹在當時並不著意去強調超越主體的問題,他所表達的態度都是較退隱的,只說到人可以擺脫自我意識和我所意識這一步,並沒有積極地提倡能夠消滅自我意識、我所意識的超越主體,更沒有強調佛性。整本《中論》(梵文原本)都沒有有關超越主體或佛性的字眼。這種情況不單是翻譯上的問題,更是牽涉到早期中觀學的思想模式,和在處理超越主體的問題時所採取的態度。龍樹是傾向於一種保守的方式,破除執著,但迴避積極地能夠照見中道的一種能力,這是早期中觀學的一個思想特色,我們透過梵、漢版本的對比,就可明顯見到。


📝學習心得

吳汝鈞所著《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一書,可以說是當代漢語學界繼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之後,最為全面地疏釋《中觀論頌》全書二十七品所有頌文的著作,而這兩部著作的出版時間竟相距了半個世紀之久。—《中觀思想講錄》

這本可算是我最早接觸中觀的入門書,另一本吳汝鈞翻譯梶山雄一的《龍樹與中後期中觀學》則顯艱澀,而目前漢語學界可能因為《中論》翻譯問題,所以後繼比較少有新作,轉向藏傳文獻。

〈觀法品 第十八〉可以看出「抉擇補特伽羅無我四要點」的「離一異」來源。〈觀有無品 第十五〉抉擇自性則是「離一異」的前提,另外提到迦旃延亦在此品中。

達賴喇嘛尊者多次於不同時地傳授《中觀根本慧論》時提及:總括《中觀根本慧論》諸品之精華共有三品,此三品若依照以下順序研讀,則較容易理解;其為:第廿六品觀十二支緣起、第十八品觀我法、第廿四品觀聖諦;其中又以第廿四品最為主要。—《中觀根本慧論精華三品》


自我與身心五陰可以建立亦相同、亦相異的關係,但並非以自性的角度去建立,而是以緣起的角度建立。以緣起角度看,事物是可以分割的。用緣起的眼光去看,自我與五陰可以建立亦同亦異的關係。當然,對五陰本身亦不應用自性眼光去看,而應用緣起眼光去看。

這裡作者提出一個觀點,以自性角度,二法只有一或異的可能;以緣起角度,二法可以既一又異。有點類似以自然數角度來說有一顆蘋果,不過咬了一口還是一顆蘋果嗎?咬掉多少會從一顆蘋果變半顆蘋果呢?其他幾本中似乎沒有看到「用緣起的眼光去看,自我與五陰可以建立亦同亦異的關係。」類似觀點。

另外早期中觀思想偏向無遮,後期與傳至中國佛學則偏向非遮,也就是破除後會引申、建立另外一個東西:

這裡所表達的只是一種遮遣、否定的態度,表達出無我與無我所的自性的意識,但並沒有正面地提出有一種智,或一種超越的主體。可見梵文本是較為有保留的,它只是要摒除對自我和我所的自性的執著,但沒有進一步建立一種「無我智」這樣的超越的智慧或主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36會員
620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結婚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辦婚禮更是一件耗時間耗心力又得花大錢的事。但這可是小豬和小蝸一生一次的重大決定,就算沒有太多錢,也不想失去該有的質感怎麼辦? 今天就來開箱小豬和小蝸的婚禮,和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用少少的錢買到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然是靠蝦皮購物啊!!!
Thumbnail
結婚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辦婚禮更是一件耗時間耗心力又得花大錢的事。但這可是小豬和小蝸一生一次的重大決定,就算沒有太多錢,也不想失去該有的質感怎麼辦? 今天就來開箱小豬和小蝸的婚禮,和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用少少的錢買到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然是靠蝦皮購物啊!!!
Thumbnail
分享新家入住與佈置的蝦皮購物好物,包含入厝儀式用品、玄關收納、衣櫥整理等。同時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學如何操作並分享聯盟行銷優點,以及雙11購物優惠資訊,鼓勵讀者一同加入賺取額外收入。
Thumbnail
分享新家入住與佈置的蝦皮購物好物,包含入厝儀式用品、玄關收納、衣櫥整理等。同時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學如何操作並分享聯盟行銷優點,以及雙11購物優惠資訊,鼓勵讀者一同加入賺取額外收入。
Thumbnail
跨世紀經典,威爾杜蘭暢銷全球鉅作
Thumbnail
跨世紀經典,威爾杜蘭暢銷全球鉅作
Thumbnail
思緒雜亂無章 被文字捕捉在 哪一頁書香 寫下無數的見解   遨遊在哪一片書海 飛越過的高山與海岸 最後被拍上岸的貝殼 是否可以被珍藏 放置在透明的玻璃罐裡   指尖 指示著目光 一字一句的朗誦 聲音帶領著 起承轉合 意識 牽動著思緒 一本本曾經 閱讀過的書籍
Thumbnail
思緒雜亂無章 被文字捕捉在 哪一頁書香 寫下無數的見解   遨遊在哪一片書海 飛越過的高山與海岸 最後被拍上岸的貝殼 是否可以被珍藏 放置在透明的玻璃罐裡   指尖 指示著目光 一字一句的朗誦 聲音帶領著 起承轉合 意識 牽動著思緒 一本本曾經 閱讀過的書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