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與樹的四時語言》

Cyan-avatar-img
發佈於Bookshelf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理查.希金斯(Richard Higgins)為美國麻薩諸塞州康科德鎮知名作家與編輯,曾任職《波士頓環球報》記者與編輯工作長達二十年,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基督教世紀》、《君子雜誌》與《史密森期刊》。希金斯擁有聖十字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和哈佛神學院學位,為 Taking Faith Seriously 的共同主編與 Portfolio Life 的合著者。2000 年初,梭羅自然史論文與期刊重新喚醒並肯定希金斯童年時期對樹木的熱愛,他試著走過梭羅曾經造訪之處,熱愛相同的樹林,以及用嶄新的角度去觀察樹木。之後,他開始書寫並拍攝它們,成果即為本書。
《梭羅與樹的四時語言(Thoreau and the Language of Tress)》(2018)

《梭羅與樹的四時語言(Thoreau and the Language of Tress)》(2018)

多數讀者應該對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 — 1862)並不陌生,《湖濱散記》是梭羅最具盛名、也是大家最認識他的散文集作品。讀了這本《梭羅與樹的四時語言》後才知道,梭羅對於樹木的熱情超乎想像,發表了許多與樹相關的記錄與研究,《湖濱散記》也是奠基於他對樹木喜愛的其中一種展現。

梭羅對樹的觀察入微,只能用歎為觀止來形容。在他的時代裡,科學界對於樹的研究還不那麼透徹,他秉持著自己的好奇心,深入徜徉於樹林之中,與樹木心意相通地共生共存,讓他提出許多超前當代認知的研究發現,舉凡樹的生長、繁殖、年齡、營養循環等等,這些研究的正確性被 2016 年《科學(Science)》上的論文給證實。更重要的是,樹的生長與韌性,大大影響了梭羅的人生哲學觀 — 樹雖然不能移動、不能說話,但是他們不卑不亢地屹立著,透露著最真實的自然與生命原理,給懂得欣賞的大地萬物。

樹的外形

梭羅在入秋之際,站在松崗(Pine Hill)眺望瓦爾登湖,以火勢蔓延來類比樹林與灌叢隨著季節轉紅的景象:

綠、黃、猩紅,彷彿從樹根處點燃的燭光火焰,一場回祿即將竄起,不久樹林即將陷入一片火海。山邊的森林樹緣,以及樹林內部的空隙與縫隙,不必久等,火焰會往上竄升,不放過最高的數目。

或是以閃電來形容在康科德的普拉特榆向八方四射的厚實樹枝:

在普拉特農莊,這株雄偉高聳、樹枝粗壯、枝椏橫出的榆樹,如鉛條般閃過穹蒼的強烈電光。上天盛怒下送回黑色的植物電,宛如雷電交錯。

雖然梭羅已經用盡筆力想用文字刻下樹木無與倫比的美,卻苦於語言的限制,而無法稱心地表達出眼睛與心靈接收到的所有自然瑰麗:

要形容色調與色度的千變萬化是不可能的,因為英文中沒有這類名詞。….我不得不用同樣的名詞,一成不變地形容二十種不同的狀況。

樹的歷史

隨著經濟逐漸發展,梭羅看著家鄉康科德鎮周圍的樹,一棵棵被砍下作為木材使用,一株年齡已屆 132 年的戴維斯榆也仍不敵人類的貪肆。這顆榆樹見證著城鎮的發展,樹根盤纏出土地的記憶,成為串連起過去到現在的歷史軌跡;樹的倒下,象徵著歷史的鎖鏈中斷了,而梭羅是鎮上唯一為了他而哀悼的人:

這榆樹生平從誕生日算起到今天,可以追溯到整個城鎮歷史的一半以上還要悠久。由於他的親人沒法前來,我便來了。依我看來,榆樹的倒下,標示了本鎮歷史的一個紀元。榆樹的過世帶走了老教派的神職人員,並結束了他樹蔭下搖晃駛過的驛馬車的年代。……有多少康科德老鎮史事隨榆樹而消失!

相對於從樹身上搾取木材、樹皮或松脂,樹有更多高尚的用途。樹滋養土壤,以利於栽種玉米與馬鈴薯;樹的靈性,能夠賦予人們明亮與歡愉的盼望,為人們驅趕憂鬱不安的情緒;樹的庇蔭,培養出好幾代的詩人與哲學家。沒有樹的城鎮,居民的心靈會是多麼的乾枯匱乏:

假如有兩個城鎮,一個座落於樹林裡,沐浴在光輝的十月的氣氛裡;另一個城鎮只有一、兩株用來自殺的樹,我十分確定第二個城鎮的居民會是心靈最乾枯、個性最偏執的宗教人士,以及最無可救藥的酗酒者。

讀到「只有一、兩株用來自殺的樹」時,不禁莞爾一笑,完全被梭羅的幽默感給收服。

樹的生命觀

透過觀察幼樹的生長,啟發了梭羅對於人類成長的想法:

幼年時長得比較慢的樹,它的材質會更好,我想人類也是一樣。我們也不希望孩童發育過早,在他早年邁出太大步伐;像長芽,只能製造鬆軟與容易腐爛的材質。比較好的是,如果孩童起初生長緩慢些,彷彿有重重的困難要奮鬥,然後才能長得結實與完美。如此成長的樹可以持續不斷地生長,及至年老,生長也不會因此緩慢下來。

樹不只教導了我們怎麼生長,也教導了我們怎麼迎接死亡,梭羅對於落葉的觀察和抒情,寫得太美太好:

踏在這些由剛脫落的、變脆且沙沙作響的落葉所鋪陳的林地上,令我愉悅。它們是以何等美的姿態,走向它們的生命終點!……它們曾如此高高在上,它們是多麽滿足地再度回歸塵土,低低地躺下,情願地躺下,在它們的樹腳旁;並且分解腐化,為同胞的新生代提供營養物。……它們教導我們如何死亡。我們會驚異,當人面臨這種時刻,帶著長生不老的妄想,能不能優雅並在適宜的時候躺下。

在生命的發展上,樹木絕對是比人類資深、值得尊敬與效法的對象。梭羅對樹木展現出的敬畏與情感,讓筆者開始能感同身受當他看到百年大樹被砍倒時的那種憤慨,剝削樹木的行為,幾乎是對源遠生命的一種蔑視 — 自然是萬物的起點,卻可能是人類的終點。


人類在地球的歷史上只占據了非常微小的一段歲月,自然界裡有太多比我們懂得延續生命的前輩,值得借鑑學習。人類卻肆意犧牲它們的生命以掠取資源為眼前利益所用,這些妄為最後傷害的卻是人類自己。自然環境啟發了許多影響深遠的文史哲人,例如尼采、盧梭和梭羅,他們每天必須花費好幾個小時在自然中步行汲取靈感;而當我們生活周遭漸漸被人類製造的東西給淹沒,包括房子、道路、生活用品,遍目所及都是人類單一視角所過濾理解的世界,只剩下匱乏和荒蕪。

最後,想分享一段筆者有一天在路上行走時,看見柏油路上鋪滿著落葉,有感而發所寫下的詩作:

飄散在柏油路上的落葉
最後歸根善終的心願
被漫不經心的人行
來回踏踐
raw-image

延伸閱讀

  • 《湖濱散記(Walden)》(1854)by Henry David Thoreau
    • 梭羅最具盛名的作品,讀完《梭羅與樹的四時語言》認識了梭羅對樹的熱愛後,再回去閱讀這部作品,應該會有不同的體會。
  • 《像樹那樣生活》(2022)by 禹鍾英
    • 作者作為樹醫師,透過傾聽樹的言語,學習到了許多生命的道理。如果梭羅能跟他在同時代相遇,一定能成為交心的知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yan Salon
25會員
81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Cyan Salon的其他內容
2025/03/30
重新思考閱讀和分享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3/30
重新思考閱讀和分享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3/23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描寫死亡的顛峰之作」。相較於托爾斯泰其他知名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僅僅用了四萬字極短的篇幅,將死亡來臨的焦慮,以及生命無法重來的悔悟,歷歷在目地傾淌出來。
Thumbnail
2025/03/23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描寫死亡的顛峰之作」。相較於托爾斯泰其他知名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僅僅用了四萬字極短的篇幅,將死亡來臨的焦慮,以及生命無法重來的悔悟,歷歷在目地傾淌出來。
Thumbnail
2025/03/16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圍繞著 Runway 雜誌總編輯米蘭達的世界打轉。米蘭達的苛刻,不只壓迫著公司裡的員工,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公司之外、處於員工生活圈的其他人。這部作品銘心地刻畫出職場上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安德莉亞因工作而紊亂的生活,牽動了眾多讀者和觀影者的共鳴,關於那些難以啟齒的職場辛酸。
Thumbnail
2025/03/16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圍繞著 Runway 雜誌總編輯米蘭達的世界打轉。米蘭達的苛刻,不只壓迫著公司裡的員工,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公司之外、處於員工生活圈的其他人。這部作品銘心地刻畫出職場上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安德莉亞因工作而紊亂的生活,牽動了眾多讀者和觀影者的共鳴,關於那些難以啟齒的職場辛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中國大陸當代作家史鐵生(1951-2010),文革時期以知青身份下鄉插隊,1971 年因病返京,二十二歲遭逢截癱,1979 年始正式發表文學作品,一生以思力深刻的殘疾寫作蜚聲文壇。
Thumbnail
中國大陸當代作家史鐵生(1951-2010),文革時期以知青身份下鄉插隊,1971 年因病返京,二十二歲遭逢截癱,1979 年始正式發表文學作品,一生以思力深刻的殘疾寫作蜚聲文壇。
Thumbnail
《愛麗絲夢遊仙境》之外的卡羅爾:英國作家、數學家、邏輯學家和攝影師。 此文是我在讀《GEB集異壁之大成》的時候,認為更符合台灣語境的翻譯作品。
Thumbnail
《愛麗絲夢遊仙境》之外的卡羅爾:英國作家、數學家、邏輯學家和攝影師。 此文是我在讀《GEB集異壁之大成》的時候,認為更符合台灣語境的翻譯作品。
Thumbnail
我因為科幻小說與同名影集《三體》所以閱覽這本瑞秋.卡森所著1962年已問世的經典,我想分享一些小心得。 本書是世界性的,美國或其他國家現今的環保署可說是因為作者提出的核心思想改善致使生態搖搖欲墜的政策,下定決心訂下影響國家大方向的規則,儘管還是跟不上人類製造...
Thumbnail
我因為科幻小說與同名影集《三體》所以閱覽這本瑞秋.卡森所著1962年已問世的經典,我想分享一些小心得。 本書是世界性的,美國或其他國家現今的環保署可說是因為作者提出的核心思想改善致使生態搖搖欲墜的政策,下定決心訂下影響國家大方向的規則,儘管還是跟不上人類製造...
Thumbnail
那個因為《瓦爾騰湖》(或譯《湖濱散記》)而為人所記得的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因為肺結核而逝的時候,才44歲。
Thumbnail
那個因為《瓦爾騰湖》(或譯《湖濱散記》)而為人所記得的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因為肺結核而逝的時候,才44歲。
Thumbnail
拿到此書,我不禁想問:在資訊取得如此多元,溝通甚至可以AI替代的世界的我們,是否還需要多讀一本寫作/閱讀導讀的書?我不否認,一方面因為他是暢銷書《林肯在中陰》的作者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他文字裡的世界觀讓我好奇,他會用什麼方法觀察、解析其他作家的作品。
Thumbnail
拿到此書,我不禁想問:在資訊取得如此多元,溝通甚至可以AI替代的世界的我們,是否還需要多讀一本寫作/閱讀導讀的書?我不否認,一方面因為他是暢銷書《林肯在中陰》的作者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他文字裡的世界觀讓我好奇,他會用什麼方法觀察、解析其他作家的作品。
Thumbnail
💐1844年的今天,亨利・盧梭出生於法國, 與許多自小就展露天分的畫家相比, 亨利・盧梭大概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他到了四十歲才想當藝術家, 沒錯,是四十歲! 四十歲追逐夢想,晚嗎? 事實證明,一點都不晚。 🎨今天來聊聊《亨利・盧梭的奇幻叢林》這本書, 在沒讀過這本書之前,
Thumbnail
💐1844年的今天,亨利・盧梭出生於法國, 與許多自小就展露天分的畫家相比, 亨利・盧梭大概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他到了四十歲才想當藝術家, 沒錯,是四十歲! 四十歲追逐夢想,晚嗎? 事實證明,一點都不晚。 🎨今天來聊聊《亨利・盧梭的奇幻叢林》這本書, 在沒讀過這本書之前,
Thumbnail
在梭羅的時代裡,科學界對於樹的研究還不那麼透徹,他秉持著自己的好奇心,深入徜徉於樹林之中,與樹木心意相通地共生共存,讓他提出許多超前當代認知的研究發現,並且大大影響了梭羅的人生哲學觀 — 樹雖然不能移動、不能說話,但是他們不卑不亢地屹立著,透露著最真實的自然與生命原理,給懂得欣賞的大地萬物。
Thumbnail
在梭羅的時代裡,科學界對於樹的研究還不那麼透徹,他秉持著自己的好奇心,深入徜徉於樹林之中,與樹木心意相通地共生共存,讓他提出許多超前當代認知的研究發現,並且大大影響了梭羅的人生哲學觀 — 樹雖然不能移動、不能說話,但是他們不卑不亢地屹立著,透露著最真實的自然與生命原理,給懂得欣賞的大地萬物。
Thumbnail
  「你和你家後院的樹來自同一個祖先。15億年前,你倆分道揚鑣。但即使是今日、即使你倆各自走過無盡漫長的歲月,那棵樹和你依然共享你1/4的基因。」   本書作者為美國小說家理察.鮑爾斯(Richard Powers, 1957—);鮑爾斯大學主修物理及文學,其小說的特性是專業度很高(據
Thumbnail
  「你和你家後院的樹來自同一個祖先。15億年前,你倆分道揚鑣。但即使是今日、即使你倆各自走過無盡漫長的歲月,那棵樹和你依然共享你1/4的基因。」   本書作者為美國小說家理察.鮑爾斯(Richard Powers, 1957—);鮑爾斯大學主修物理及文學,其小說的特性是專業度很高(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