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家長的世界〖上流教養〗讀書心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為什麼會選這本書?

最近看到商周的一則短片,在少子化的環境下,卻越來越多家長讓小孩進入私立學校就讀,進而導致台灣的教育也越來越向M型化發展。大家都知道要讓孩子適性發展,但實際上還是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從幼稚園開始,英文就成了標配,課餘時間還要學其他才藝。

大部分經濟狀況較好的家長還是崇尚菁英教育,然而,我們到底該如何定義「菁英」?

高成就、高收入、高社會地位?讓小孩完成家長未完成的夢想?

在這本書中,紐約前1%收入的家長們,把我們印象中的菁英教育運用地淋漓盡致。

作者介紹

作者本身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除了心理學外,還有文學及歷史專長,所以同時也是曼哈頓有名的家教,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作者幫助一位豪門富家千金的成績從B+進步到A,從此成為上流社會的熱門教師,也為她打開了上流教養世界的大門。

這本書也記錄著作者當時在富人圈當家教時見過各種光怪陸離,及她對於生活在我們表面認為的「菁英教育」下孩子們的生活。

本書背景

在台灣,排名前面的幾名大學都是國立的,美國正好相反,對於菁英家長們的小孩,都以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為目標,其中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史丹佛等,其中這些世界級的頂級大學,都是私立的,學費也遠超我們想像。

而這些1%的家長們,大多數在孩子們高一時,就著手開始想辦法動用所有教育資源,為了有招一日把小孩送入能讓他們臉上有光的長春藤聯盟裡。其中方法不乏:

有專業的學習顧問追蹤小孩的學習狀況,聘請專業家教(名校畢業的碩士及以上,當然博士最好),練不完的體育項目及比賽(這樣才能加更多分)

每位小孩沒有任何的喘息,甚至連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麼的時間都沒有,身後總是被一股巨大的壓力推著走。

前1%的紐約家長,這群上流人士的平均收入為898萬美元,在富人圈中主要是都是由女性負責小孩的教養,這些女性會化身為超級媽媽,送小孩去練習運動、家教、看醫生。

當孩子不滿意孩子拿到的成績時,往往會直接越過老師直接去找行政高層,孩子不如過去那般自由,而是被雕塑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書中的家長大多是靠著自己白手起家的,因為必須守護好這些得來不易的成就,也希望孩子可以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在孩子出生時,父母就開始不斷邊寫著「他們認為」適合孩子們的劇本。

不斷的量化小孩各項成績,無時無刻關注他們的學習狀態,卻對孩子們的課外生活一無所知。頂端的1%看似注定成功,但生活中的體驗並非如此。

富人圈的孩子們因為在高中,長期有各項學科家教的教導,有些家教甚至會「協助」他們的報告,相較於一般學生,他們確實有更高的機率進入一流大學。有些家長甚至運用「鈔」能力,將小孩送進長春藤聯盟中,但孩子的實際能力真的有辦法讓他在那樣的環境將健康地存活下來嗎?

本書感想

看完這本書後,我無法直接地去評斷上流家庭的教育理念,大家都知道應該要讓小孩適性發展,但是在前1%的社會階層中,當父母手上握有更大的權力與資源時,一定會想盡辦法讓小孩或得到最好的教育,當然是他們「自認為」最好的。

換位思考,我甚至覺得當我身處那樣的環境,也可能會做出一樣的決定,畢竟當你看到身邊家長都這樣做時,難免會有從眾心態,不希望小孩輸在起跑點上。

當然,父母的引導也應該要有一個限度,在不引起小孩的焦慮與恐慌的前提下,盡可能的讓小孩多學習、理解這個世界。而我覺得最重要的事,任何人都應該好好思考,到底人生應該追求什麼,成功與成就真的能完全劃下等號嗎?


6會員
14內容數
不定期分享讀書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