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關注台灣新聞的朋友應該都有聽過最近沸沸揚揚的藐視國會罪相關議題吧!針對這個議題社會上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支持的人、反對的人、呼籲大家保持冷靜的人、要求大家遵守議事規範的人…等等。所謂民主的社會,每個人有不同的意見、並能夠好好的去表達是很好的,但如果我們對自己原有的意見太有自信的話,可能反而讓我們彼此沒辦法好好溝通喔。
近期有一項美國的調查研究支持,對自己的政治意見越有自信,越容易對持有持有不同意見的人有更深的成見、也容易有更強烈的情緒、更難容忍彼此的差異,也就越沒辦法好好溝通啦!當我們對自己的政治意見有自信(Political efficicacy政治效能感,包含認為公民參與政治是有效的、有具體政治意見、能影響公眾事務等),我們當然更願意去參與公眾事務,包含參與投票、遊行、討論等等,在許多強調民主的社會,如何培養起公民的政治自信與效能感是很關鍵的一件事(例如每次選舉都會有人鼓勵大家出來投票、強調投票是公民的義務與責任等)。但當這個自信太過頭的時候,卻也同時加深了我們對持有不同意見的人的成見、與反對感,甚至會認為持有不同意見的人都是傻瓜、絕不和這些人交朋友、他們都被騙了等等。當這種狀況發生的時候,持有不同意見的人的溝通就很容易變成強烈情緒的碰撞,反而更不利我們討論與協調。
心理學中也有意見的極化和外團體異質性等概念,也有些關聯。在一個團體中要產生一個共同決定(小至家庭、大至政黨和社會),需要透過成員間持續的討論和爭取彼此支持,過程中剩餘的意見會越來越少、越來越集中、越極化(大致上來說,意見極化是不同的意見為了彼此競爭會傾向同化成立場較鮮明的,也就是越偏激的),對外面持有不同意見的個人或團體,也會在過程中越來越偏激、越反對(大致上來說,外團體異質性是透過強調與外面持不同意見的人的差異來團結支持者,產生其他人都和我們不一樣的觀點)。
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當然就需要大家一同來討論,但在團體中因著以上的性質,也有了許多因為政治而受傷的人。在我的諮商經驗中,曾遇見許多因為不同意見間的衝突、爭執而深感受傷的人。很多時候,人們能夠表達不同的意見是因為有著信任、鼓足了勇氣才說出口,卻碰到帶著強烈情緒、激烈與極端的回覆。身為心理師,在諮商室之中能做的,有時候是單純、專注的傾聽受傷的人們表達這些感受;有時候是邀請他們面對空椅去宣洩自己的感受;有時候則是邀請他們盤點身邊的支持力量,並透過角色交換感受這些人會給予自己的支持。但我想,在諮商室之外,大家能夠意識到彼此都是有溫度的人、會因為彼此的話語與行為而受傷是更重要的一件事。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能試著稍微放慢腳步,在表達自己的同時也給對方一些空間,那就等於是在溝通之中放了一點魔法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