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用「下馬威」的方式貶低他人?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用「下馬威」的方式貶低他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是有什麼毛病!?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用「下馬威」的方式貶低他人?

一出場搞不清楚狀況就來個下馬威?還是不論黑白都先幹譙再說?

這種出沒在職場或社會互動的小壞蛋,他們喜歡用「下馬威」的方式來貶低他人,但其實他們自己並不具備真正的專業知識或能力。


這種行為背後有著複雜的心理和社會原因

心理學角度:不安全感和低自尊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下馬威」行為往往源於個人的「不安全感」和「低自尊」,通過貶低他人來掩蓋自己的不足和內心的不安,以獲得虛假的優越感和權力感。

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指出,個體可能會通過貶低他人來提升自我,這是一種補償心理的表現。

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也解釋了個體會通過與他人比較來確立自我價值,在這過程中,貶低他人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


社會學與組織行為:權力、地位、權威

在社會學和組織行為領域,「下馬威」行為可以被視為權力動態的一部分。

在一些階層分明的社會或組織中,個體可能會通過貶低他人來強化自己的地位和權威。這種行為在權力不對等的情境中特別明顯。

社會角色理論(Role Theory)指出,個體的行為受其社會角色期待所影響,而在一些傳統的權威結構中,貶低下屬或同事可能被認為是一種合法的權力行使。


歷史背景與成長環境:日治時期階層分明(1895-1945)、戰後時期威權統治(1945-1987)、經濟起飛競爭意識(1960-1980年代)、解嚴後傳統結構遺留的階層文化(1987-NOW)

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社會階層分明,權力集中於日本統治者手中。這種權力不對等的結構可能會影響台灣人的社會行為模式,內化了上對下的壓迫行為。

國民黨政府遷臺後實行威權統治,強調集體主義和權威服從。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高壓環境強化了權力階層的意識,個人間的互信度降低,形成了自保和壓制他人的行為模式。

快速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社會階層的重組和競爭意識的增強。在職場中,一些人可能會通過貶低他人來展示自己的優越性,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

隨著解嚴和民主化進程,社會強調個人權利和多元價值。然而,傳統的權力結構和行為模式在某些情境下仍然存在,特別是在一些階層分明的職場中。


「下馬威」較高頻率出現的群體分布

根據這些成長背景對應年齡,可以推測「下馬威」行為可能出現頻率較高的群體主要分布在37歲以上的人群中,特別是經歷過威權統治和快速經濟發展年代成長的人,大約44歲至79歲之間的人。

在這些時期成長的人,可能大多會受到當時社會權力結構和文化影響,形成某些權力展示和貶低他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BUT!! 並不是說所有在這些年代成長的人都會有這種行為喔!

隨著社會進步和價值觀多元化在現代已經減少很多,但不免我們在社會中闖蕩偶爾會受到時代的遺毒。


遇到這種小壞蛋該如何應對?

這種行為多是因為成長背景和社會環境引起的,仍需要持續的教育和文化改變來促進健康的社會互動。

我們能做到的是:理解動機、保持專業、理性溝通、設立界線。必要時尋求支持(上級或其他渠道),情緒穩定是關鍵!持續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保持優雅從容應對。

avatar-img
在地女子曼蒂說 Mandy’s talk
8會員
16內容數
記錄在地人的生活故事,傳承這片土地的人情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是老靈魂,是一種說法。說是用字遣詞和想法的關係,跟年紀無關,是一種心理和精神層面的累積。 雖然我不是語言相關學系,也沒有特別研究,但對於如何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的能力是需要持續思考和練習的。
當人們在內省(introspection)時,往往會有錯覺,也就是所謂的「內省錯覺」(introspection illusion)。 這種錯覺可能會導致人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產生誤解,進而導致人們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你是老靈魂,是一種說法。說是用字遣詞和想法的關係,跟年紀無關,是一種心理和精神層面的累積。 雖然我不是語言相關學系,也沒有特別研究,但對於如何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的能力是需要持續思考和練習的。
當人們在內省(introspection)時,往往會有錯覺,也就是所謂的「內省錯覺」(introspection illusion)。 這種錯覺可能會導致人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產生誤解,進而導致人們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