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行政院覆議理由之疑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行政院在204年6月6日時針對日前立法院通過的國會法案提出了覆議,並且列出七大理由。

我認為行政院提出的覆議理由至少有以下三個問題:

1. 除非有如刻在額頭般上明顯的瑕疵(ex:只有二讀就說法律成立了忘記三讀),不然立法院怎麼審議不是行政院可以拿來作為窒礙難行的理由吧。這種以主張立法院審議時有瑕疵就認定是窒礙難行的覆議案沒有違反權力分立嗎?除非有一見極為明顯的違憲事由或重大瑕疵,不然立法院要怎麼審法案不是行政權可以置喙的吧!連違憲審查機關的司法院大法官在釋字第499號解釋都說了除非有「重大明顯瑕疵」不然司法院只能尊重國會的審議過程(釋字第499號還是涉及比法律案更重大、理論上要求要更嚴格的修憲案喔!),而「所謂明顯,係指事實不待調查即可認定;所謂重大,就議事程序而言則指瑕疵之存在已喪失其程序之正當性,而違反修憲條文成立或效力之基本規範」。「實質討論不足」恐無法構成這裡所說的「重大明顯瑕疵」。即使假設國會法案審議確實存在瑕疵好了,但這瑕疵並非「重大明顯瑕疵」。如果連司法院都必須尊重的立法院自身的自由,那行政院怎麼可以管?行政院不是違憲審查機關也不該是違憲審查機關。


2. 根本超出行政院職權的事行政院可以提覆議嗎?行政院認為監察權被侵犯,但監察權根本就不是行政院的範圍,行政院可以以此理由提覆議嗎?總統的國情報告亦同理。總統與行政院是不同的憲法機關,總統要怎麼進行國情報告是總統跟立法院的事,跟行政院一點關係都沒有。總統的國情報告超出行政院的職權範圍,對行政院而言根本沒有什麼是否會成立窒礙難行的問題。以超出行政院所管事項為窒礙難行之理由提覆議是否也是違反權力分立?


3. 行政院是否能對立法院送來的法律案作事前違憲審查?和行政院職權根本無涉的違憲主張能成為窒礙難行事由嗎?行政院是行政權最高機關,掌管所有行政權(雖然在我國的奇奇怪怪制度下行政院其實沒有完整的行政權)。確實行政院作為憲政國家的機關有維護與遵守憲法之義務,但給行政權最高機關事前違憲審查權得審查立法院的立法--請別忘記,立法院的立法等同是對於行政院的指令--的合憲性實在匪夷所思。行政院理應受立法院監控(我前幾天已經看到有人主張立法院沒有權力形成政策,形成政策是行政權的專權。真是可怕。黑格爾說議會只是讓人民以為官僚的意思是自己的意思並不是要正面肯定作為橡皮圖章的議會,但在我們這個「民主國家」竟然有自認自己才是在捍衛民主的人認為議會就該是橡皮圖章!)。現況下國會要有效統制行政權就很難了,還要給行政權事前違憲審查權能是怕權的權力還不夠大嗎?總之,賦予行政院作為事前違憲審查機關能對立法權作成之法律案進行事前違憲審查之機能恐有違憲政之常道,不應承認行政院具有是前違憲審查權,自然也不能以無涉自身職權外之事項違憲為理由提交覆議。


行政院雖然指責立法院違反權力分立,但恐怕行政院自己才是在踐踏權力分立。近來屢聞以「國會獨裁」、「想要五院變一院」之言來批評國會調查權立法等相關法案。真不知道在這些人之中有多少人替自認為自己乃事前違憲審查機關可以要求立法院應該如何審議的行政院長送上掌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akomizu的沙龍
28會員
30內容數
ACG與電影的相關評論與心得。喜歡寫什麼就寫什麼。目前熱烈關注《機動戰士鋼彈 水星的魔女》。
Sakomiz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對於我國公共論壇近來對於言論自由與外國人人權的一些主張得一些個人淺見。
2025/03/29
對於我國公共論壇近來對於言論自由與外國人人權的一些主張得一些個人淺見。
2025/03/13
堅決反對軍事審判復辟!
2025/03/13
堅決反對軍事審判復辟!
2024/10/31
針對媒體人矢板明夫曲解議院內閣制的主張以正視聽。
2024/10/31
針對媒體人矢板明夫曲解議院內閣制的主張以正視聽。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臺灣國會擴權法案的爭議,以及民主行動與制衡的重要性。包括覆議的憲法法律依據與發動與原理、覆議的流程、行政院認為法案窒礙難行的情況、憲法訴訟的介紹等內容。透過這些討論,讓讀者對臺灣的民主與制衡有更深入的瞭解。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臺灣國會擴權法案的爭議,以及民主行動與制衡的重要性。包括覆議的憲法法律依據與發動與原理、覆議的流程、行政院認為法案窒礙難行的情況、憲法訴訟的介紹等內容。透過這些討論,讓讀者對臺灣的民主與制衡有更深入的瞭解。
Thumbnail
本集許律師將探討總統赴立法院做國情報告和接受質詢的爭議,從法律角度分析五院間權利分立與制衡,以及立法院質詢的憲法依據及範圍與內容。
Thumbnail
本集許律師將探討總統赴立法院做國情報告和接受質詢的爭議,從法律角度分析五院間權利分立與制衡,以及立法院質詢的憲法依據及範圍與內容。
Thumbnail
「國會改革」法案吵嚷了兩個多月,立法院於5月28日完成三讀後,行政院隨即提出覆議案。據今天各家媒體報導,將於本(6)月21日進行記名投票表決。本篇文章是對於已往13件覆議案提供回顧說明。
Thumbnail
「國會改革」法案吵嚷了兩個多月,立法院於5月28日完成三讀後,行政院隨即提出覆議案。據今天各家媒體報導,將於本(6)月21日進行記名投票表決。本篇文章是對於已往13件覆議案提供回顧說明。
Thumbnail
立法院甫三讀通過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在近期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與討論,更引起對於我國憲政體制下,各機關權力分立、制衡的論爭。究竟新法有哪些問題值得深思?讓我們簡單從權力分立的視角出發來瞧瞧!
Thumbnail
立法院甫三讀通過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在近期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與討論,更引起對於我國憲政體制下,各機關權力分立、制衡的論爭。究竟新法有哪些問題值得深思?讓我們簡單從權力分立的視角出發來瞧瞧!
Thumbnail
立法院轟轟烈烈兩個多禮拜,「調查權、聽證權、藐視國會罪」還是強勢完成三讀了!這次我們想談的是這兩項權力到底可能對「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造成什麼影響?群眾擔憂的,有無道理?
Thumbnail
立法院轟轟烈烈兩個多禮拜,「調查權、聽證權、藐視國會罪」還是強勢完成三讀了!這次我們想談的是這兩項權力到底可能對「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造成什麼影響?群眾擔憂的,有無道理?
Thumbnail
臺灣立法院改革是近年來政治的重要議題之一。希望透過改善立法效率、降低政治角力、提升民意代表素質、強化監督力量、建立透明公開機制和公司化治理等方面,讓立法院能夠更有效地履行其職能。
Thumbnail
臺灣立法院改革是近年來政治的重要議題之一。希望透過改善立法效率、降低政治角力、提升民意代表素質、強化監督力量、建立透明公開機制和公司化治理等方面,讓立法院能夠更有效地履行其職能。
Thumbnail
台灣國會改革懶人包(自各家網路資料精簡整理) 一、國會改革背景 最近,台灣的國會改革引發廣泛討論。主要是針對《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刑法》、《立法院組織法》、《立法委員行為法》、《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等五部法律進行修正。藍白兩黨(國民黨和民眾黨)聯手推動修法,而民進黨則強烈反對,導致立
Thumbnail
台灣國會改革懶人包(自各家網路資料精簡整理) 一、國會改革背景 最近,台灣的國會改革引發廣泛討論。主要是針對《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刑法》、《立法院組織法》、《立法委員行為法》、《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等五部法律進行修正。藍白兩黨(國民黨和民眾黨)聯手推動修法,而民進黨則強烈反對,導致立
Thumbnail
最近台灣的國會改革五法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這五法包括:總統國情報告、藐視國會罪、調查權與聽證權、人事同意權等相關條文。
Thumbnail
最近台灣的國會改革五法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這五法包括:總統國情報告、藐視國會罪、調查權與聽證權、人事同意權等相關條文。
Thumbnail
立法院目前正在討論國會改革相關的法案,其中包括《立委職權行使法》的修正條文。本篇主要是提出一些主要爭議點,作者再對爭議點作出回應。
Thumbnail
立法院目前正在討論國會改革相關的法案,其中包括《立委職權行使法》的修正條文。本篇主要是提出一些主要爭議點,作者再對爭議點作出回應。
Thumbnail
近日立法院在審查法案時,出現許多衝突與爭議。新聞提到的「逕付二讀」、「黨團協商」、「程序委員會」是什麼意思?法律的制定需要經過哪些程序?掌握這些知識,有助於讓你更容易認識立法院發生什麼事。
Thumbnail
近日立法院在審查法案時,出現許多衝突與爭議。新聞提到的「逕付二讀」、「黨團協商」、「程序委員會」是什麼意思?法律的制定需要經過哪些程序?掌握這些知識,有助於讓你更容易認識立法院發生什麼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