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戀愛兄妹》首先,我要先跟允在道歉。
之前我曾經發過一篇文章心疼了智媛,但隨著該篇文章之後的每一集,我都慢慢感到好像有些事情跟想像中的不太一樣、我好像又不小心把自己投射太深,其實好像事情並非如此。
智媛似乎總是總認為自己是付出的一方,不論從家庭或是感情中都是如此,在家裡她認為哥哥是需要被照顧的,因此自己犧牲了許多;而在愛情裡,她也同樣覺得自己之前總是被依賴的那一個。然而,進入「永遠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多」的埋怨當中,這種心態正是導致關係疏遠的重要原因。
但智媛顯然還沒有真正的理解自己,她深思熟慮而來,帶著『答案』進入節目:要找一個能夠照顧自己的人。乍看之下好像沒有什麼問題,但事實上她的內心其實並不是這樣想的,她依然在愛裡背道而馳著自己的心。
智媛在《戀愛兄妹》也提過,原本以為鎔宇是靠得住的大哥,但相處之後發現他並不是那樣的人,好像是比想像中還要吵鬧一點。因此,如果真的以原本智媛的期待來說,表面幼稚內心卻沈穩的宰亨其實更為適合原本智媛心裡的『答案』以及期待。
卡爾·羅傑斯提出過一個概念是「理想我」以及「實際我」:
「實際我」就是我現在是什麼樣的人而「理想我」則是我希望我變成什麼樣的人
而理想我跟實際我之間有所落差的時候,就會陷入有點深的痛苦之中。
然而智媛大約是有點把理想我錯當成現實我(其實鎔宇或許也是,但狀況又有點細緻的差異,有機會再另外開一篇聊聊他),如果要更簡單扼要的舉例,其實前陣子大紅過的《山道猴子的一生》某方面來說就是用簡單粗暴的呈現什麼是把「理想我」錯當成「實際我」的例子。
智媛很習慣性的帶著預設的答案來面對世界,因此她對自己有很多的限制以及規定,有些是來自於家庭環境、有些是來自於社會規範,她有很明確希望被人看到的最好模樣,也因此,她大約是拼盡全力的想讓自己的「實際我」就是「理想我」。
可惜的是,在感情的事情裡面,我們很難對自己說謊,智媛想像中的自己是成熟且很常被依賴的人,因此,她現在想要找一個可以讓自己變得幼稚而且可以值得自己依賴的人。
但因為她實際上的身心靈還沒有到達那個「理想我」的位置,所以在螢幕前觀看節目的我們,看到的卻是她實際上還在努力到達自己的理想,所以最終她選擇的是表面上看起來理想,但實際上卻依然還是「實際我」的那個模樣。
也就是說,智媛還是找了一個讓自己可以顯得相對成熟以及相對被依賴的那個對象,因為那會讓她能有錯覺自己已經成長為「理想我」。
智媛在《戀愛兄妹》後期最經常跟宰亨提到的就是:我們真的很不一樣。
但不一樣有什麼關係嗎?(讓我們轉頭看看隔壁的世承、正燮)
這大概也很很多人會遇到的問題,當感情陷入『比較』就開始破壞彼此間的信任了,不管那是跟自己還是跟他人都亦如是。
這個循環就像期望一隻狗能夠像鳥會飛。不管你對那隻狗的期望有多高,抑或是牠們再怎麼努力,永遠都不可能像鳥一樣會飛,也就是說,當我們把東西放在不對的位置上的時候,沒有人能滿足這樣的期望,而對此感到失望的自己,事實上才是真的在關係中的破壞者。
在《戀愛兄妹》進行到後段,我覺得智媛可能多多少少有點受害者情節,也就是不論如何都是他人的不足,而讓自己『只能這樣選』,但常常將情感拿到天秤上秤量的行為,從一開始就不像是在談戀愛,反倒像是種交易。
我依然願意相信智媛內心還是充滿溫暖的孩子,但可能倔強久了,將自己的「理想我」當成現實中的自己,而中間的落差讓她習慣性的言行不一致而不自覺。
智媛的「理想我」喜歡的類型是宰亨,所以兩人即使相處起來愉快且舒服,但她內心的空虛卻無法被填滿,但這並不是來自於宰亨的不足,也不是因為像智媛所說的「我們真的很不一樣」,而是來自於她的實際我沒有被滿足。
實際上的智媛,喜歡的其實是有點中二的鎔宇,某方面來說,鎔宇最終為了智媛改變了心之所向,選擇了自己,這部分或許也滿足了智媛渴望被愛的虛榮感,而這樣的『錯誤虛榮感』也確實是在認知落差中所需要填補的空洞。
總之,不論最後智媛選了誰,筆者私心還是希望她能更好的看待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允在身為哥哥當然也有自己的小缺點,但如果智媛總是用過於理想化的方式來渴求他人的對待,當然永遠都不會有滿足的一天。
希望她能好好的理解「靈魂的獨立個體性」也就是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這樣或許也能減少自己在自己的假設觀念裡受傷,覺得自己的任何付出都理所當然地應該得到相同的回報。畢竟,如果我們付出的並不是對方想要的,那麼無論你付出的多少與好壞,它就完全是不被需要的。
《戀愛兄妹》是我難得看跟播的戀綜,或許這就是看跟播太緊的優點之一,心裡的起伏,就跟節目中的每個人一樣,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原本以為的,最後都變成了自己的識人不清,看完《戀愛兄妹》之後,更深的意識到,原來人真的是有多面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