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群島上,最受人注意的地方,一定會有復活節島(Rapa Nui)。島上近千個巨大的石像,讓在1722年的復活節週日(四月五日)「發現」該島的荷蘭探險家Jacob Roggeveen非常驚訝,也讓這個島在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產之一。
但是,當初歐洲人來到復活節島時,島上的石像東倒西歪,島民大約為兩千到三千人,但也早已不再製作石像(稱為Moai)。
石像到底是誰做的?為什麼要造這麼多的石像?又為何不再製造石像呢?這些謎題吸引了許多歐洲科學家的注意力。他們來到復活節島,進行了許多研究。
最後,有一個說法,成為主流的說法:復活節島上的石像,是在他們的文明發展到全盛時期時建造的。當時的島上,有不同的部落,他們爭相製造石像,做為誇耀之用。
但是,由於人口無限制的增加與石像的建造,造成當地資源消耗過快,最後使得復活節島走向全面的生態崩潰。饑饉導向戰亂,最後反叛方推倒了石像。
但是,從這個說法建立以來,一直有些科學家不以為然。當然,也有科學家提出各種證據,想要反駁這個說法;另一方面,也有科學家提出新證據支持這個說法。
最近一個國際研究團隊,使用了一種新的分析方法,研究復活節島上的農田遺跡。復活節島上的農田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原來復活節島上風很大,所以當地的耕種方法很類似於澎湖的耕種方法,居民會用石塊築矮牆來防風。所以,如果能準確地辨認這些殘留下的石牆的結構,應該可以知道復活節島上過去曾有多少農田。他們把這種耕種方式稱為「岩石花園」(rock gardening)。
這種新分析法使用 Worldview-3 衛星拍攝的短波紅外(SWIR)衛星圖像。另外,他們還利用機器學習模型來識別岩石花園的特徵。
類似的研究,之前有其他的團隊在2013年已經做過。但是,因為他們使用的是 WorldView-2 衛星的視覺和近紅外 (VNIR) 圖像,相對於這次的SWIR準確性低得多,所以他們決定重做一次分析。
為什麼他們認為新技術比較好呢?原來,SWIR 對水分和氮含量很敏感,這有助於區分因礦物吸收特性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植被和土壤成分。因此,SWIR 能夠區分環境條件的細微差異,從而突顯人類對土壤特性和植被的影響。相比之下,VNIR 光譜缺乏區分岩石花園與復活節島上其他岩石景觀成分的光譜鑑別能力。
於是,他們使用了SWIR,透過結合考古調查數據和機器學習模型,研究團隊估計岩石花園的總面積只有 0.76 平方公里,這大約是先前估計的五分之一。
這麼少的農田,那麼能夠養活多少人呢?研究團隊認為,大概只能養活3901人。
因此,研究團隊反駁所謂的「生態崩潰」說,認為既然農田那麼少,人口怎麼可能增加那麼多呢?另外,近年來也有一些考古的發現,支持復活節島上並沒有那麼多人。
研究團隊也不認為復活節島上曾經發生過生態崩潰的現象。但是,當荷蘭探險家發現該島時,該島的文化已經式微,無人建造石像,島上的石像也東倒西歪,但是研究團隊並未對這些提出解釋,僅僅只是提出生態崩潰未曾出現、人口過剩不曾發生。
個人覺得,好像不是很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Davis, D. S., DiNapoli, R. J., Pakarati, G., Hunt, T. L., & Lipo, C. P. (2024). Island-wide characte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hallenges the demographic collapse hypothesis for Rapa Nui (Easter Island). Science Advances, 10(25), eado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