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酥厚片吐司與中文學習的酸甜苦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中文是怎麼學的?」


這個問題像是一個幽靈,無數次在我耳邊悄然響起。十年來,無論是在日本、在台灣,還是在那無邊無際的網絡世界裡,這個問題總是如影隨形地跟隨著我,彷彿每個詢問者都是同一個模糊的影子。


在學中文的第一年,我和當時尚未成婚的太太住在蘆洲一棟老舊公寓的頂樓加蓋的房子裡。如今回想起來,那段日子彷彿蒙上一層夢幻的薄紗。我們憑藉著僅如孩童般稚嫩的中文和些許英語,勉強維持著溝通。每天固定時間,她的iPhone會響起輕快的法語歌曲,為寂靜的空間帶來一絲活力。走出那間沒有窗戶、漆黑如夜的臥室,外面的天色依舊昏暗,讓人分不清是早晨還是夜晚。


「台北有沒有太陽?」


我隨口問道。台北那無休無止的雨和肆虐的颱風讓我驚愕,彷彿永遠陷入了無盡的雨季。她笑著回答「這裡就是這樣啊。」那句話中帶著一絲淡淡的寂寞。


當時的我,對台北那永不停歇的雨和猛烈的颱風感到驚訝。歡快的法語歌聲與豪雨的節奏格格不入,但我仍然得去上學。iPhone的螢幕上顯示著老師發來的訊息「今天有上課」,旁邊配著一個愉快的小熊貼圖。外面的陰暗天氣讓我懷疑這是否真的是早晨,但LINE上的小熊那麼陽光,讓我猜想應該是早晨吧。

每天早上都會前往文化大學的華語中心。順帶一提,文化大學的華語中心位於大安森林公園附近。「你是在山上上課嗎?」這樣的問題我被問過無數次,而這個問題是無法逃避的,哪怕我回答「我是台日混血」。太太則每天早上搭捷運去上班。我們同時出門的話,剛好可以趕上我的課和她的上班時間。我討厭早起,總是像颱風般快速準備好,穿上我喜歡的Dr. Martens當雨鞋,匆匆衝出家門。

raw-image

(紅綠燈倒了,但學校還有上課?這讓我感到驚訝。)

儘管睡得很晚,我們還是確保有足夠的時間在早餐店一起享用早餐。雖然晚餐每天都是我們自己做,但對於討厭早起的我們來說,做早餐根本不在選項內。原本沒有吃早餐習慣的我,因為「她要吃」,所以每天早上和她一起吃早餐。太太一直很喜歡美而美。第一次她帶我去美而美時,那樸素而懷舊的氛圍讓我驚訝且感到溫暖。在日本,這樣的地方或許不會選來約會。可以說是懷舊、復古、可愛,也可以說是髒舊。但她告訴我,越老的店越好吃,至今她仍常說「傳統的早餐店最好吃」。

那時的我,對台灣生活充滿新鮮感,再加上中文不流利,每天變著花樣點各種餐點。


「玉米是什麼?」

「corn」

「玉米漢堡和玉米吐司有什麼不同?」

「麵包種類不一樣。」


看著麵包和食材的搭配,就像尋寶一樣,我一個個詢問菜名,逐漸進入中文的世界。雖然看似菜單很多,但實際上菜單並沒有那麼多,但這種尋寶的感覺讓我很開心。而最吸引我的是奶酥厚片吐司。我喜歡厚切土司上黃色甜美的奶酥,經常點它。

年輕時,我在日本的美式披薩餐廳工作。那時製作的卡士達醬披薩深受歡迎。卡士達醬的甜滑就像青春的一頁。製作卡士達醬時,火候非常重要,火大了會變得乾燥,無法使用。雖然味道相似,但口感差異使得它不被日本人接受,失敗的卡士達醬會被店長斥責。

然而,奶酥吐司彷彿驕傲地說「我不是失敗品」。早餐店裡不會響起店長的怒斥聲。


「阿姨做失敗了嗎?」

「????」


我問太太,她卻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我。那味道每一口都讓我想起青春時光,那段對音樂和興趣充滿熱情的日子,即使在店長的怒斥下也勇往直前的記憶隨著奶酥的甜味在口中展開。奶酥的甜味和我青春時期的甜美重疊,乾燥的口感則讓我聯想到社會的現實和不愉快的回憶,心情複雜。但我卻喜歡這種複雜的感覺,只需30元便可買到。

當被問「好吃嗎?」我總是回答「不確定好不好吃,但我喜歡。」一邊走在通往學校的路上,一邊用比父母之愛更甜美的奶茶,靜靜地沖淡那複雜的情感。學中文不像奶酥和奶茶那麼甜,但我終於能在台灣生活。


之後,我回了日本,四年前再次移居台灣,這時我的中文學習已達六年。由於有機會出版第一本食譜書,我也參加了一些廣播節目。雖然在日本也上過廣播,但在台灣是第一次,當時非常期待。平時和太太百分百用中文交流,以為應該沒問題,但事實並不那麼簡單。錄製廣播時,我緊張得詞窮,幸虧主持人幫忙,才沒讓節目冷場。錄製時,主持人甚至提醒我「別一直看太太」,那六十分鐘就像一場聽力和口說測驗。

「要是有人能替我說就好了。」

我心裡想,完全沒集中在聽力測試上。回憶起高中時英語聽力測試中也有同樣的想法,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一直說的是只有太太聽得懂的中文。」節目錄完,我無法填寫答案,只能逃回家。


那之後,沒有收到試驗結果或不合格通知,也沒有再收到邀約。因為之後兩年,我沒再出版新書。當意識到自己中文會話不流利時,無力感勝過了悔恨。

「原來我還沒站上起跑線。」

然後,我感到悔恨。這裡是台灣,不必勉強邀請日本人。我用全糖珍珠奶茶安慰自己。

raw-image


27歲時,我在淡江大學華語中心學了一個月,之後在文化大學學了八個月,輔仁大學學了三個月。YouTube上有很多「一個月就能說」的影片,但我學了一年,發現自己沒這天份。15歲和20歲時也試過學中文,但在日本沒機會用,很快就放棄了。母親曾溫柔地說「你學不會中文就別勉強了。」現在自己當了父母,我才明白「母親,您應該更努力。」

雖然廣播錄製一塌糊塗,但日常對話卻能應付。「中文是怎麼學的?」這樣的固定問句和隨之而來的「中文很好」的恭維,剛開始讓我很高興。


但每次聽到相同的話,漸漸厭倦,甚至覺得煩。有天我回答「我是台日混血。」對方立即接受了。「難怪啊。」這瞬間,我感謝已在天國的母親。

「每天早上喝紅茶,因為我是英國紳士。」

「我愛法式吐司,還配酒喝,因為我是法國人。」

現實中,也有愛喝咖啡的英國人和不愛法式吐司的法國人。同樣的,回答「台日混血」就會被自動理解為「會說日語和中文」。多麼便利卻又殘酷。


時光倒回到我32歲,學中文已經五年。當時我剛開始做YouTube。語言天份差的我,經常收到「別說中文」「聽不懂你在說什麼」「用日語說」這樣的評論,就像基隆的雨不停地落在我身上。一年後,出了食譜書,上了廣播節目,結果卻如前述般慘淡。我意識到必須更努力學中文,不能再用奶酥和珍珠奶茶放縱自己。

raw-image


之後,我並沒有付出血淚般的努力。如果問我是否付出比別人多的努力,也不是。但比別人花了更多時間。結果是,我現在只需回答「我是台日混血」,就能輕易避開「中文是怎麼學的?」這個問題。

當疫情結束我能回日本時,我立刻去了母親的墓地。那個溫柔放棄我學中文的母親,在墓前我不自覺用中文和她說話,感到心裡一陣溫暖。母親日語不太好,或許用中文能更多交流,也是我學中文的原因之一。想著母親是否也在美而美吃著奶酥吐司,上次掃墓沒問到,下次要記得問。


現在的我,能點無糖飲料了。但每次吃奶酥,我都會想起母親放棄我學中文的那天,和店長怒斥聲響徹的廚房,這些回憶不再那麼糟。雖然我更喜歡卡士達醬,但寫完這篇文章,我依然感到滿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日本男子的腦內記憶
144會員
43內容數
我通常不會在社群發布的散文或是筆記,以後會陸續在這裡分享。 包括我經常光顧的餐廳,最近買的東西,過去的一些回憶,還有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或是最近在思考的社交媒體策略等等, 這些平時寫完就刪的文字,我會開始在這裡發布。 想要窺探我的內心世界,或是想要享受更平和的社交媒體樂趣的你,歡迎來這裡看看。
2025/01/22
從小就愛吃鮪魚美乃滋飯糰,最近在日本便利商店發現「鹽昆布口味鮪魚美乃滋飯糰」,其美味程度令人驚豔,卻也引發對「良藥苦口」的反思。文章以幽默的筆觸描述品嚐美食的矛盾心境,並探討美味與健康的關係,最後以開放式結局引導讀者思考。
Thumbnail
2025/01/22
從小就愛吃鮪魚美乃滋飯糰,最近在日本便利商店發現「鹽昆布口味鮪魚美乃滋飯糰」,其美味程度令人驚豔,卻也引發對「良藥苦口」的反思。文章以幽默的筆觸描述品嚐美食的矛盾心境,並探討美味與健康的關係,最後以開放式結局引導讀者思考。
Thumbnail
2025/01/16
即使身處同一座城市,也能在日常中體驗旅行的樂趣。本文作者分享透過嘗試未知料理、品嚐未曾喝過的酒,豐富人生體驗,並鼓勵讀者從微小改變開始,拓展生活視野。
Thumbnail
2025/01/16
即使身處同一座城市,也能在日常中體驗旅行的樂趣。本文作者分享透過嘗試未知料理、品嚐未曾喝過的酒,豐富人生體驗,並鼓勵讀者從微小改變開始,拓展生活視野。
Thumbnail
2024/09/10
這篇文章描繪了作者在工作後回家的路上,與一隻灰色貓咪的互動和情感連結。每晚的散步成為作者與這隻貓習慣性的相伴,直到貓咪的突然消失,讓作者感受到一種失落。後來,當貓咪帶著小貓回到陽臺時,作者的心情又重新溫暖。這是一個關於孤獨、相遇及告別的故事,展現了生活中簡單而深刻的情感。
Thumbnail
2024/09/10
這篇文章描繪了作者在工作後回家的路上,與一隻灰色貓咪的互動和情感連結。每晚的散步成為作者與這隻貓習慣性的相伴,直到貓咪的突然消失,讓作者感受到一種失落。後來,當貓咪帶著小貓回到陽臺時,作者的心情又重新溫暖。這是一個關於孤獨、相遇及告別的故事,展現了生活中簡單而深刻的情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這一、二年來,不但查某孫有佇面頭前的時,我講台語;伊無佇咧,我佮其他的囡仔嘛講台語;毋但佇礁溪講台語,慢慢仔佇台北的店內嘛講台語,佇台北閣較需要較長的時間培養講的勇氣。   這幾若个月,不管是啥物店,對方幾歲,我開喙就講台語,伊欲用華語,抑是台語應我攏無要緊,有應就表示伊聽有,伊若聽無,伊會講伊
Thumbnail
這一、二年來,不但查某孫有佇面頭前的時,我講台語;伊無佇咧,我佮其他的囡仔嘛講台語;毋但佇礁溪講台語,慢慢仔佇台北的店內嘛講台語,佇台北閣較需要較長的時間培養講的勇氣。   這幾若个月,不管是啥物店,對方幾歲,我開喙就講台語,伊欲用華語,抑是台語應我攏無要緊,有應就表示伊聽有,伊若聽無,伊會講伊
Thumbnail
這是作者在臺灣學習中文的真實故事。從一開始的困惑到逐漸熟悉的過程,帶有情感和回憶的成長旅程。故事中穿插著生活中的細節和食物的美好,讓人在閱讀中情不自禁地感受生活的溫暖。
Thumbnail
這是作者在臺灣學習中文的真實故事。從一開始的困惑到逐漸熟悉的過程,帶有情感和回憶的成長旅程。故事中穿插著生活中的細節和食物的美好,讓人在閱讀中情不自禁地感受生活的溫暖。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簡體書轉繁體書的校對工作,真佩服編輯可以細膩查對台灣用語,抓出台灣與中國用字用語的差異,考驗編輯的功力,也考驗台灣讀者對日常用語的底線,先不談統戰,影片不是視頻,至少書名有守住,其他的部分,真的是如履薄冰,不是普及度的底線,而是常用語被置換的底線,真的想聽聽簡轉繁書籍出版主編的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簡體書轉繁體書的校對工作,真佩服編輯可以細膩查對台灣用語,抓出台灣與中國用字用語的差異,考驗編輯的功力,也考驗台灣讀者對日常用語的底線,先不談統戰,影片不是視頻,至少書名有守住,其他的部分,真的是如履薄冰,不是普及度的底線,而是常用語被置換的底線,真的想聽聽簡轉繁書籍出版主編的
Thumbnail
從中英文之間的語言轉換與文化差異探討,深入探索中英文之間的聯係和轉換方式。
Thumbnail
從中英文之間的語言轉換與文化差異探討,深入探索中英文之間的聯係和轉換方式。
Thumbnail
學習語言除了練習,一定要有適當的環境,才能事半功倍。
Thumbnail
學習語言除了練習,一定要有適當的環境,才能事半功倍。
Thumbnail
我總纏著阿媽講她未出嫁前、做閨女時的故事,那時還是日據時代,一般人家若送小孩讀書上學,都只能學日文,而我阿媽卻受了正統的漢文教育。
Thumbnail
我總纏著阿媽講她未出嫁前、做閨女時的故事,那時還是日據時代,一般人家若送小孩讀書上學,都只能學日文,而我阿媽卻受了正統的漢文教育。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關於語言學的一些思考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關於語言學的一些思考
Thumbnail
話說,這次去到日本的5+2位台灣人基本上不會日文,像我大概就是能聽懂簡單的打招呼和單字,感謝長久以來愛看動畫和日劇的洗禮。但大多時候,我們還是依靠田中、Q桑和MARU桑的翻譯,或是用簡單的英文可以跟大家比手畫腳地聊天。雖然語言不通,但還是想用幾篇可愛的小故事,紀錄我們在金山微住遇到的人事物。
Thumbnail
話說,這次去到日本的5+2位台灣人基本上不會日文,像我大概就是能聽懂簡單的打招呼和單字,感謝長久以來愛看動畫和日劇的洗禮。但大多時候,我們還是依靠田中、Q桑和MARU桑的翻譯,或是用簡單的英文可以跟大家比手畫腳地聊天。雖然語言不通,但還是想用幾篇可愛的小故事,紀錄我們在金山微住遇到的人事物。
Thumbnail
為什麼要學日文呢?在這篇文章跟你分享一些我學習日文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為什麼要學日文呢?在這篇文章跟你分享一些我學習日文的心路歷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