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率陷阱》讀書心得-1 打破迷失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機率陷阱》這本書由心理學家Gerd Gigerenzer撰寫,探討了風險的議題。

近年來,我們經歷了許多重大事件,包括冰島火山爆發、2008年金融危機、911恐怖攻擊和狂牛症等。

這些危機迫使各國政府不停地修改法規和新增安全檢查措施。

Gigerenzer認為,儘管這些防範措施提升了安全性,但也讓社會付出了很高的代價。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社會大眾對於機率過於恐慌,導致社會付出過大的成本。

例如,在911事件後,美國政府新增了許多飛安檢查措施。

當時,美國人非常害怕搭飛機,導致大部分人選擇開車。然而,因開車出交通意外而死亡的人數,其實比死於恐怖攻擊的人數多得多。

因此,作者主張,面對這些危機最有效的應對方法應該是增強社會大眾的風險判讀能力。

除了上述觀點,本書還提出了許多打破迷思的觀念。

例如:複雜策略一定比簡單策略還要準確,財經專家一定比一般散戶會投資,深思熟慮一定比直覺思考更好等。這些社會大眾認為必然的結果,其實往往不一定是這樣。

首先,我們先來思考複雜策略為什麼不一定優於簡單策略?


在預測未來時,複雜策略需要分析多個因素,並產出模型。

雖然這樣可以全方位考慮問題,但當有多個因素時,複雜模型可能產生的誤差也會增加。

儘管每個地方的誤差都只有一點,最後加起來卻可能相差甚遠。

相比之下,簡單策略如經驗法則或1/N法則,反而可能更有效。

經驗法則是根據過去的經驗來做判斷。

例如:假設有間服飾公司想要預測未來那種衣服款式會熱賣,決策者根據過往經驗,發現去年熱賣的衣服在之後幾年持續熱賣(我這邊是隨便舉例),因此他們決定應該多準備一些去年熱賣的衣服庫存。

1/N法則更簡單,就是不管過去銷售數據如何,平均分配資源給所有款式。


不過,1/N法則大概是所有人最難接受的。想想看,假設你是一位股票分析師,老闆問你:「來,你告訴我一下,你認為今年股市哪一種產業會大漲。」

你回答:「報告老闆,未來是沒有人可以預測的,所以我建議你採用指數投資,買進大盤就好。」

估計你這樣說完,老闆一定會說:「那我請你來還要幹嘛?你可以滾蛋了。」唉,這簡直是我平常上班的現實狀況阿。


話題好像稍微扯遠了。總之上面大概介紹了複雜策略與簡單策略的概念,以及複雜策略為什麼不一定優於簡單策略。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複雜策略才具有優勢呢?


根據作者的研究,當問題中的未知因素和選項很多,且歷史資料很少時,簡單策略更有效。

反之,當未知因素和選項少,歷史資料多時,複雜策略可能更有優勢。

因此,在股票市場等未知因素多且歷史資料少的情況下,經驗法則和1/N法則更具優勢。

複雜模型雖能精確預測過去,但對未來的預測往往不準確。


作者總結道:經驗法則擅長預測未來,而複雜模型擅長解釋過去。

要篩選出優秀的企業領導人,他們必須具備使用成功經驗法則的能力。

這也解釋了為何財經專家的預測準確度不如猩猩亂射飛鏢,因為他們過於依賴模型,忽視了預測未來的困難性。

不過,我認為依靠經驗法則預測股市也未必有用,只能說這些經驗或許能讓交易員避開某些錯誤。

這與交易員的能力無關,純粹是因為預測股票市場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內容總結
機率陷阱
4
/5
6會員
9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部落格!這裡專注於分享我的讀書心得。寫部落格的初衷是希望將自己的讀書筆記整理,讓自己能夠更好的吸收書本知識。同時,我也希望這些內容可以為網友們提供參考。由於我的本業與投資相關,因此也可能分享一些相關內容。希望這個部落格的內容能幫助到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承接上一篇談到的賭徒困境。其實平均律就是賭場用來保護莊家的機制。 接連賭輸的人,因為平均法則,會越來越堅信即將迎來一波連勝。但永遠不知道要嘗試幾次,才會趨近平均值,在那之前可能就已經輸光籌碼。又或者根本無法掌握每次輸贏的機率,盲目的追投大注,以致離翻身越來越遠。
Thumbnail
這是一本可以讓腦袋變得更靈活的書,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的決策中應用數學中相對枯燥的「機率」概念。機率存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環節,我們常掛在嘴邊的是「這件事平均機率是多少?」。因此,讓我們先探討一下「平均」的真實意義......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些人並不聰明卻是非常有錢?為什麼感覺周圍的人都是非常富有?活在機率隨機的世界中,要如何預測我們的未來? 想解決風險與隨機問題,必須看得《不確定》三部曲,《黑天鵝效應》、《反脆弱》以及本書《隨機騙局》,讓我們在不確定的人生中,做出好的決定。 本書的作者 -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是
Thumbnail
今天來聊點較無聊, 不用說你也都會, 但不說也不會注意到的細節。這樣的內容較生硬, 在生活中也較少用到, 但在考試時不小心寫錯絕對會被撇掉, 在跟數學家溝通時不小心誤用, 對方絕對會跳針, 跳針, 再跳針。
Thumbnail
Essentially, 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 既然模型都是錯的,那我們還學這些要幹嘛呢?
Thumbnail
這本《隨機騙局》是塔雷伯「不確定系列」的首部曲。先前介紹過他後來寫的《黑天鵝效應》和《反脆弱》,這次讓我們回頭聊聊這本較早期的經典作品。
恐怖的機制, 有時直接給, 有時傾家蕩產還不給。
Thumbnail
上回講完了面試最基本的自我介紹,還沒看的可以找時間趕快去看喔! 之後真的收到不少來信,希望讓自介可以不要那麼無聊,但其實除了自我介紹之外,各大企業的面試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卡,那就是今天想談的「個人問答」、「Q&A」,要如何破解呢?
Thumbnail
在推崇理性的科學分析中,檢驗是收集數據的常用手段。然而,對於檢定本質的不了解,往往也使人們誤解檢定結果的意義,造成許多爭議。更糟的是,醫療相關單位提供的訊息往往不是民眾想知道的訊息。
Thumbnail
  不知從何時開始,有了看科普的影片的習慣。我對天文、物理與哲學類的影片比較有興趣,即使是理解不了的數學類影片,還是會放空地看完。總自以為花個幾分鐘就會變得更聰明,催眠自己「滑手機不一定是在浪費時間」。每天熄燈後,都得看上一、兩部才睡得著,就像無論膀胱有無尿液,都要去廁所擠一擠,才能算是結束完整的一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承接上一篇談到的賭徒困境。其實平均律就是賭場用來保護莊家的機制。 接連賭輸的人,因為平均法則,會越來越堅信即將迎來一波連勝。但永遠不知道要嘗試幾次,才會趨近平均值,在那之前可能就已經輸光籌碼。又或者根本無法掌握每次輸贏的機率,盲目的追投大注,以致離翻身越來越遠。
Thumbnail
這是一本可以讓腦袋變得更靈活的書,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的決策中應用數學中相對枯燥的「機率」概念。機率存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環節,我們常掛在嘴邊的是「這件事平均機率是多少?」。因此,讓我們先探討一下「平均」的真實意義......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些人並不聰明卻是非常有錢?為什麼感覺周圍的人都是非常富有?活在機率隨機的世界中,要如何預測我們的未來? 想解決風險與隨機問題,必須看得《不確定》三部曲,《黑天鵝效應》、《反脆弱》以及本書《隨機騙局》,讓我們在不確定的人生中,做出好的決定。 本書的作者 -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是
Thumbnail
今天來聊點較無聊, 不用說你也都會, 但不說也不會注意到的細節。這樣的內容較生硬, 在生活中也較少用到, 但在考試時不小心寫錯絕對會被撇掉, 在跟數學家溝通時不小心誤用, 對方絕對會跳針, 跳針, 再跳針。
Thumbnail
Essentially, 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 既然模型都是錯的,那我們還學這些要幹嘛呢?
Thumbnail
這本《隨機騙局》是塔雷伯「不確定系列」的首部曲。先前介紹過他後來寫的《黑天鵝效應》和《反脆弱》,這次讓我們回頭聊聊這本較早期的經典作品。
恐怖的機制, 有時直接給, 有時傾家蕩產還不給。
Thumbnail
上回講完了面試最基本的自我介紹,還沒看的可以找時間趕快去看喔! 之後真的收到不少來信,希望讓自介可以不要那麼無聊,但其實除了自我介紹之外,各大企業的面試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卡,那就是今天想談的「個人問答」、「Q&A」,要如何破解呢?
Thumbnail
在推崇理性的科學分析中,檢驗是收集數據的常用手段。然而,對於檢定本質的不了解,往往也使人們誤解檢定結果的意義,造成許多爭議。更糟的是,醫療相關單位提供的訊息往往不是民眾想知道的訊息。
Thumbnail
  不知從何時開始,有了看科普的影片的習慣。我對天文、物理與哲學類的影片比較有興趣,即使是理解不了的數學類影片,還是會放空地看完。總自以為花個幾分鐘就會變得更聰明,催眠自己「滑手機不一定是在浪費時間」。每天熄燈後,都得看上一、兩部才睡得著,就像無論膀胱有無尿液,都要去廁所擠一擠,才能算是結束完整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