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練習】與自己的情緒和解

【覺察練習】與自己的情緒和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很長一段時間處於一種脾氣暴躁的狀態。嘗試過自由書寫,卻沒有實質的改善。

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自我覺察後才發現根本的原因。

因為自己是用一種負面消極的自由書寫。誤以為自我檢討就能放下,徹底改變自己的壞脾氣。

習慣自我消化情緒的人,要注意在腦海中與自己交談的方式。單純的寫下當下的心情及引發的原因,不要用挑剔、自我批判或任何否定的用詞;也不需要刻意要求自己正面思考,就只要單純的寫下當下最真實的感受,幫助梳理自己及釋放暴躁的情緒。

習慣性的自我批判用刻薄的字眼看待自己,這種不自知的行為積累久了總有一天會造成更大的反彈,讓內外不和階對改善脾氣一點作用也沒有。

使用正確的語言和自己的內在對話,而不是負面消極的讓大腦建構出更多不好的感受。

過度反省只會讓自己對於「脾氣暴躁」過度敏感,進而在脾氣上來的時候習慣性自我批判的惡性循環。

除了讓自己的感受更糟還會因為得承受他人的批評而感到難過,加深第二層痛苦的情緒讓感受變得更複雜。

脾氣暴躁是一種壞情緒,我們不明白它的起源。雖然有些脾氣暴躁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實,但是通過學習如何妥善管理來大幅降低脾氣暴躁發作的頻率和強度:承認、接受、放下。擁抱自己的脾氣,訓練自己帶著暴脾氣繼續生活不用刻意的迴避或試圖掌控,而是將它轉化。

avatar-img
府辛聊瘉室
149會員
290內容數
一個人走在療癒的路上,與我的靈魂相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府辛聊瘉室 的其他內容
擊垮一個人的不是擁有的物質的匱乏、財富的多寡,而是內心的脆弱、匱乏感。 當面對疾病時,內心會湧起那股渴望陪伴及關心的需求,尤其顯著。這時候是面對一個人生活最大的挑戰。因為我們的社會文化,從小建構的信念。讓我們害怕一個人面對困難。 一個人最終會無所依、生病了沒人照顧很可憐。但是生病的前題,不該是先
一個人只要衣食無憂,其他的痛苦似乎就顯得微不足道。好像只要生活的悲慘程度未達到家破人亡或窮困潦倒,就沒有資格感到不快樂。這是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最常浮現的疑問。 在幼年時期,任何情緒上的不滿都會被貼上「不懂事」、「不體諒父母」或「自我中心」的標籤;成年後,則變成「想太多」、「不知足」、「生活沒有目
文章的產出,需要透過大量的閱讀。無論是影音平台、社交媒體、書藉。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人際互動,都能帶給我們啟發。 關鍵在於是否開啟我們的感知系統。又或者抱著事不關己、單純的活著,對生活週遭的一切從不關心。 「社交冷漠」是現代社會普遍的現象。拒絕「無效社交」更是許多人推崇的新觀點。 沒有好壞
擊垮一個人的不是擁有的物質的匱乏、財富的多寡,而是內心的脆弱、匱乏感。 當面對疾病時,內心會湧起那股渴望陪伴及關心的需求,尤其顯著。這時候是面對一個人生活最大的挑戰。因為我們的社會文化,從小建構的信念。讓我們害怕一個人面對困難。 一個人最終會無所依、生病了沒人照顧很可憐。但是生病的前題,不該是先
一個人只要衣食無憂,其他的痛苦似乎就顯得微不足道。好像只要生活的悲慘程度未達到家破人亡或窮困潦倒,就沒有資格感到不快樂。這是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最常浮現的疑問。 在幼年時期,任何情緒上的不滿都會被貼上「不懂事」、「不體諒父母」或「自我中心」的標籤;成年後,則變成「想太多」、「不知足」、「生活沒有目
文章的產出,需要透過大量的閱讀。無論是影音平台、社交媒體、書藉。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人際互動,都能帶給我們啟發。 關鍵在於是否開啟我們的感知系統。又或者抱著事不關己、單純的活著,對生活週遭的一切從不關心。 「社交冷漠」是現代社會普遍的現象。拒絕「無效社交」更是許多人推崇的新觀點。 沒有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