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盲人也能欣賞藝術-- {與眼睛看不見的白鳥先生一起看見藝術}

如果盲人也能欣賞藝術-- {與眼睛看不見的白鳥先生一起看見藝術}

Kang-Ywe Lyau-avatar-img
發佈於藝術生活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口氣讀完川內有緒寫的這本{與眼睛看不見的白鳥先生一起看見藝術}才發覺顛覆三觀的大問題:


欣賞藝術是靠眼睛嗎?


這本書的主角白鳥先生,從小就看不見,也就不可能把視覺藝術翻譯成殘存的觀看記憶。但他完全違反明眼人想當然爾以為靠觸覺來認識作品。就書內的描述,他是動用視覺以外的所有感官吸收情報,而且最重要的是「讀空氣」--從場所氛圍與解說者的理性感性反應,來建立自己與作品的聯結。盲人有點像Neural Network System可以快速接收訊息後轉譯(compile)成適合的感知與回饋迴圈。


以上的藝術鑒賞過程,最特殊的哲學意義,就是打破了所謂「再現」的藝術課題,也與黑格爾所說的美學最高任務是實踐「絕對精神」有點距離。就這個特點來說,似乎證明阿瑟•丹託在{藝術的終結}所說:「視覺性......和藝術的本質僅剩一點點的關聯性。」,極端的悖論如道德經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我們固然可以進一步從觀念藝術來否定物質性的必要,但我認為「關係美學」對藝術創作與觀眾參與情境的重視,或許最能補足保羅•克利致力的「將不可見化為可見」的藝術有機性功能,因而解放了藝術鑒賞從假設到實作的可能性!


白鳥先生逛美術館另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Serendipity)的體現,則是導覽者因為必須盡職解說,被迫要相當長的時間觀察作品,反而因此有了新發現,從而加強了鑒賞的深度與趣味。讀畫,對於藝術史家與美術館員是家常便飯。但這裡比較新鮮的,是透露出所謂被幫助者反而幫助了幫助者的正向吊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任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館長逢坂惠理子多年前引進紐約MoMA的「對話式鑒賞體系」,造成日本博物館美術館導覽重視引導素人自由鑒賞與集體討論,倒是我在此間的博物館教育訓練沒見到的制度。欣賞時間線的改變與觀眾高度互動的鼓勵,對於藝術展覽的策劃、布置、展陳、解說、導覽都有很重要的操作意義。


書中提到的作品,從興福寺塑像、印象派的梵谷、攝影裝置藝術家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行為藝術教母Marina Abramović ,到日本藝術家大竹伸朗等;展場從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水戶藝術館,到專為殘障人士打造的起始美術館,乃至越後妻有的「大地藝術祭」,異彩紛呈,足見作者的匠心獨運。其中最令我感動的,一是日本美術館界對待殘障人士已經不以「拉近‘我們’健康的人與殘障的人的欣賞經驗,讓‘他們’殘障者也能完全領略‘我們’健康的人的體會」為圭臬,而是以殘障者的體感、認知、物理環境出發來建造、營運、策劃。因為凡曾與身心障礙者長期相處的人都會同意:我們以為的弱勢,是自有其熾盛的生命力,可以啟發週遭人群、點染社會面貌的。尤其我讀到折元立身照顧失智的母親長達二十年,創作出來諸如「輪胎•交流 母親與附近鄰居」(タイヤチューブ・コミュ二グ一 ション 母と近所の人たち)那種半滑稽半心酸的影像,「Art Mama + 兒子」(アート・ママ+息子)那幅兒子側身緊摟閉起雙眼母親的照片,咀嚼著他的聲明--“照護也是一門藝術”,便不禁熱淚盈眶地徹悟:這難道不就是波伊斯所說「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塵世上的天國般的藝術實踐嗎?

折元立身「Art Mama + 兒子」(アート・ママ+息子)

折元立身「Art Mama + 兒子」(アート・ママ+息子)



讀完本書,我對日本學妹說:「日本的觀念還是領先我們十年。」

她狐疑地問:「是嗎?」

我補充回答:「當然不是指半導體,也不是那些呼攏觀光客的表面工夫,而是關於藝術、照護、人文價值的深刻省思。最低限度,是我們也需要一座可以打赤腳的,能與看不見的人一起觀賞藝術的美術館!」


本書資訊:

書名:與眼睛看不見的白鳥先生一起看見藝術:和全盲藝術鑑賞者白鳥健二一同走訪日本美術館,以對話鑑賞,並以藝術連結人與人、人與社群的旅程

作者:川內有緒

中譯:莊雅琇

出版社:臉譜

ISBN: 9786263154964

avatar-img
Kang-Ywe Lyau的沙龍
23會員
122內容數
「藝術生活」發掘生活中的藝術,將藝術導入生活,富厚生計,充實生趣的諸般面向。綜合感性與理性深入藝術生態鏈與創作鑒賞收藏。期望能不落入現今藝評與新聞報導的俗套,坦誠面對作品,展覽,市場,以及最重要的,人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Kang-Ywe Lya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回顧2024上半年各大藝術拍賣會的交易成果和市場反應,分析目前全球藝術市場的交易趨勢,並探討下半年的藝術市場走向。
但故宮的未來,畢竟大部份還是操在一年都不去自己當平民百姓參觀一次的立委,以及寧可帶外賓釣蝦也不陪同參訪博物館美術館的「極峰」身上。故宮不能盡如人意,有一大半實是被這些有力人士有意指點或刻意漠視造成的。與其問道:故宮在乎未來嗎?看看這些我們選出來的人,我們是否更該捫心自問:我們在乎未來嗎?
我沒去問Amy 是否真相信這個社會還存在一群誠摯純潔支持藝術創作的吃瓜群眾--我想我也動搖不了她這種跡近薛西弗斯的信念。只是,十多年來的客來客往如雲聚雲散,替代空間一如花開花落,能始終見證參贊的主持人在兩岸三地都寥若晨星了。
先說結論,有一招,可以同時解決故宮「國際化」、「本土化」、「去中化」的等互相衝突的矛盾。那就是...... 去日本開分院!
板倉聖哲教授亦莊亦諧說出:自從故宮七十週年展以降,每逢重要節慶,故宮都會亮相珍藏宋畫。如同宋畫的稀世瑰寶,故宮收藏固堪傲視全球,但若行禮如儀、照本宣科,能否引人關注已不得而知,遑論帶動鑑賞與研究的新熱潮了!展覽的當代化,實在是故宮責無旁貸的挑戰。
國立故宮博物院自民國十四年十月十日掛牌伊始,即恪遵民主共和制度。播遷來台更遠離了簷牙高琢的桂殿蘭宮,照說早該與普羅大眾聲應氣求。但若干年來執事者貌似賣力在地扎根,台灣社會與故宮總保持著相當的距離。
回顧2024上半年各大藝術拍賣會的交易成果和市場反應,分析目前全球藝術市場的交易趨勢,並探討下半年的藝術市場走向。
但故宮的未來,畢竟大部份還是操在一年都不去自己當平民百姓參觀一次的立委,以及寧可帶外賓釣蝦也不陪同參訪博物館美術館的「極峰」身上。故宮不能盡如人意,有一大半實是被這些有力人士有意指點或刻意漠視造成的。與其問道:故宮在乎未來嗎?看看這些我們選出來的人,我們是否更該捫心自問:我們在乎未來嗎?
我沒去問Amy 是否真相信這個社會還存在一群誠摯純潔支持藝術創作的吃瓜群眾--我想我也動搖不了她這種跡近薛西弗斯的信念。只是,十多年來的客來客往如雲聚雲散,替代空間一如花開花落,能始終見證參贊的主持人在兩岸三地都寥若晨星了。
先說結論,有一招,可以同時解決故宮「國際化」、「本土化」、「去中化」的等互相衝突的矛盾。那就是...... 去日本開分院!
板倉聖哲教授亦莊亦諧說出:自從故宮七十週年展以降,每逢重要節慶,故宮都會亮相珍藏宋畫。如同宋畫的稀世瑰寶,故宮收藏固堪傲視全球,但若行禮如儀、照本宣科,能否引人關注已不得而知,遑論帶動鑑賞與研究的新熱潮了!展覽的當代化,實在是故宮責無旁貸的挑戰。
國立故宮博物院自民國十四年十月十日掛牌伊始,即恪遵民主共和制度。播遷來台更遠離了簷牙高琢的桂殿蘭宮,照說早該與普羅大眾聲應氣求。但若干年來執事者貌似賣力在地扎根,台灣社會與故宮總保持著相當的距離。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