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第一本認識恐懼的神經科學讓焦慮不見了

更新於 2024/12/1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第一本認識恐懼的神經科學讓焦慮不見了:別讓擔心、恐懼和焦慮,耗盡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閱讀心得

雖然《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寫到:

關於焦慮疾患的傳統研究,立基在老舊的「三重腦」模型,也就是認知控制情緒。他們的假設是,所謂的情緒杏仁核過度活躍,而所謂的理性前額葉皮質無法加以調節。這個取向仍具有影響力,即使杏仁核不是任何情緒的發源地、前額葉皮質並沒有藏著認知,而且情緒和認知都是全腦建構,無法調節彼此。—《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不過,我依舊喜歡杏仁核與皮質的理論,以「情緒建構理論」來說,似乎憂慮只關乎認知,無論如何,我喜歡NLP的前提假設說到的「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此書提到製造焦慮的途徑有兩條:①基於杏仁核、②基於皮質。

  • 認知—皮質層—思維—認知重構
  • 行為—杏仁核—經驗—暴露療法

並一再強調「焦慮反應的生成永遠涉及杏仁核,無論反應始於皮質或杏仁核」。有時候「談話治療或認真讀遍眾多自助書還是可能無濟於事」是因為它們或許沒有針對杏仁核,而杏仁核是基於經驗學習而非邏輯,所以著重於「認知重構」的方法效果有限。


不過關於「存在焦慮」似乎比較接近「擔憂」:

擔憂基本上是考慮可能發生的負面結果;擔憂可能涉及意象和思維,而且通常牽涉到旨在防止或盡可能縮減預期的未來困難的問題之解決想法。諷刺的是,企圖解決或許根本不會發生的問題,反倒可能助長焦慮,因而製造極大的痛苦。

如果你有擔憂的困擾,你將能受益於第十一章討論的策略,包括分散注意力、思考中斷法、認知重構技巧、正念,以及學習以計畫取代擔憂。

而第十一章中「認知脫鉤」在禪修或其他正念、認知療法等都會提到,簡言之「後設認知」,書中寫道「你是自己大腦皮質的觀察者,而非將它所製造的一切視為真理的信徒」。以前寫過這參照到佛教的「執」、第四道的「認同」等狀態,雖然好用但也有其小問題:

抽離具有抑制性的這種特質,有時會導致意料外的結果:抽離會同時縮短負面及正面經驗的持續時間。換句話說,如果你在獲得升遷後退一步提醒自己,從更高的視點來看,地位和金錢都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最終我們都難免一死,那你的喜悅也會隨之減少。這告訴我們:想讓正面經驗維持久一點的話,最好不要變成牆上那隻蒼蠅。在這種情況下,請盡量沉浸其中。—《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面對「存在焦慮」採取抽離的超然視角,當然一切顯得平靜,這或許能達到伊壁鳩魯的「不動心」,記得有兩種不同的人生思考模式:一種是積極型的追求增加快樂;一種是保守型的追求減少痛苦。原始佛教、伊壁鳩魯學派、簡樸生活、躺平主義維持最低生存標準等,似乎是偏向後者,但《焦慮恐慌自救手冊》提到:

舒適會滋生焦慮,安全也會滋生焦慮,想被安全和舒適緊緊包圍的願望會滋生更多的焦慮。所以,你沒聽錯,為了打敗焦慮,我們需要主動尋找不適以求鞏固對抗焦慮的效果。—《焦慮恐慌自救手冊》

最終,人生在主動尋找不適與焦慮之間來回擺盪?難道原始佛教、伊壁鳩魯、簡樸生活、知足常樂這類保守型的追求減少痛苦觀點錯了嗎?人生一定要有目標、主動尋找不適嗎?


作者最後提到「接納自己的經驗,就是焦慮的終極解藥」。確實我也認同,不過在《焦慮世代》亦提到其問題:

目標是完全接納:無論什麼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都必須接納。這個概念清楚體現在佛教的新自由主義變體中:讓失業者或雇員練習正念,藉此直接將剝削、混亂與羞辱「從體內呼出」。這種練習長期以來受到佛教徒的質疑,這些佛教徒都將社會批評的概念理解為道德實踐。他們認為將社會發展簡化成冥想與正面的問題是不適切的。—《焦慮世代》

另外,這種認為「我們全都可以縮減焦慮對生活的影響」,基於「管理焦慮」概念的想法,在《高效焦慮法》也提出不同觀點:

我們往往把焦慮當成失敗來對待:如果你感覺很糟,那就是哪裡出了問題。結果,我們的目標變成了管理焦慮,好讓它消失,並且相信當你這樣做時,就表示你是快樂、健康的。

這和我的建議正好相反。—《高效焦慮法》

相關內容留待《高效焦慮法》一書分享。

avatar-img
100會員
436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史上最舒適年代,為什麼還是焦慮不安?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重貼標籤、縮小問題、擴大解決方案,動起來,過你想要的人生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
關於焦慮,你需要的不是對抗,而是如何好好駕馭它!
史上最舒適年代,為什麼還是焦慮不安?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重貼標籤、縮小問題、擴大解決方案,動起來,過你想要的人生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
關於焦慮,你需要的不是對抗,而是如何好好駕馭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早安美好,一早來張💃圖,自信最美。 但要懂得謙卑,祝福大家上班愉悅事事如意。 怕什麼 就會想到什麼 信什麼 就會聽到什麼 真正的恐懼不是源自於外面的世界 而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心 只要是 人 皆會犯有這毛病 越是怕 越會發生 越是不安 心生恐懼 總是要時常 對自己說
Thumbnail
如果你經常感到焦慮,無法應對困難,或是希望瞭解如何適應焦慮情緒,這篇文章將提供一些分享與建議。掌握面對焦慮的方式,並重新認識自己,讓我們一起迎接不焦慮的人生。
Thumbnail
不要懷疑,你是活在你的意識當中。 如果您充滿(想要)恐懼,就會體驗到一個令您恐懼的世界。
上篇介紹《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的部分段落,本篇則將分享後續的重點。
Thumbnail
★不安只是潛意識的「惡作劇」,只要知道了應對方法,就能輕鬆吹散不安的情緒。
Thumbnail
透過深入探索自己的恐懼,可以讓我們看見內心的真誠和感恩的品質。由愛的角度出發,去深入直指核心,觀察自己的心思變化和行為方式。持著愛的主軸去看,別人的恐懼和行為就不再讓我們感到不耐、厭煩或抱怨。愛上自己,便是今生最大的創造力。
Thumbnail
本指導手冊記錄了克服憂慮、提升幸福感的原則和技巧,面對憂慮的真相、分析憂慮的基本技巧、在被擊垮之前改變憂慮的習慣、培養平安快樂心的方法、以及遠離免受批評的憂慮等內容。透過實際方法和原則,讓讀者能夠提升心靈韌性,對抗憂慮,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自視你內心的焦慮 自私點放大些焦距 不求怎樣無所畏懼 做個享受憂慮的人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早安美好,一早來張💃圖,自信最美。 但要懂得謙卑,祝福大家上班愉悅事事如意。 怕什麼 就會想到什麼 信什麼 就會聽到什麼 真正的恐懼不是源自於外面的世界 而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心 只要是 人 皆會犯有這毛病 越是怕 越會發生 越是不安 心生恐懼 總是要時常 對自己說
Thumbnail
如果你經常感到焦慮,無法應對困難,或是希望瞭解如何適應焦慮情緒,這篇文章將提供一些分享與建議。掌握面對焦慮的方式,並重新認識自己,讓我們一起迎接不焦慮的人生。
Thumbnail
不要懷疑,你是活在你的意識當中。 如果您充滿(想要)恐懼,就會體驗到一個令您恐懼的世界。
上篇介紹《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的部分段落,本篇則將分享後續的重點。
Thumbnail
★不安只是潛意識的「惡作劇」,只要知道了應對方法,就能輕鬆吹散不安的情緒。
Thumbnail
透過深入探索自己的恐懼,可以讓我們看見內心的真誠和感恩的品質。由愛的角度出發,去深入直指核心,觀察自己的心思變化和行為方式。持著愛的主軸去看,別人的恐懼和行為就不再讓我們感到不耐、厭煩或抱怨。愛上自己,便是今生最大的創造力。
Thumbnail
本指導手冊記錄了克服憂慮、提升幸福感的原則和技巧,面對憂慮的真相、分析憂慮的基本技巧、在被擊垮之前改變憂慮的習慣、培養平安快樂心的方法、以及遠離免受批評的憂慮等內容。透過實際方法和原則,讓讀者能夠提升心靈韌性,對抗憂慮,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自視你內心的焦慮 自私點放大些焦距 不求怎樣無所畏懼 做個享受憂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