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輔音與元音的概念,那他們是怎麼分析語音的呢?又是怎樣寫詩填詞的呢?
我們在「語言的發音單位(一)」利用輔音(C)和元音(V)來分析音節結構。不過相對於「CVC...」的分析,我想大家或許更常聽到以「聲母」和「韻母」來分析華語語音吧!這種方法是中國古代為了文學寫作而創設的分析規則,與西方音韻學有所不同。
詩、賦、詞、曲是中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文學體裁,它們的共通點在於都有押韻。但是古人怎麼知道有沒有押韻呢?其實古人很早就知道語音分成開頭的「聲」與結尾的「韻」兩個部分,當中的「韻」就是押韻單位,音節中韻以外的部分就是「聲」。
後來人們進一步發明與聲、韻相關的反切注音法,其中用來注音的字母就被稱為「聲母」和「韻母」。舉例來說,古書說「帝,都計切」,是指「帝[ti53]」這個字的語音,是由「都」的聲「[t]」與「計」的韻與聲調「[i53]」反切結合而成。「都」此時是標示「聲」的符號,稱作「聲母」;「計」此時是標示「韻」的符號,稱作「韻母」[註1]。
在音節位置上,聲母位於語音開頭,而韻母則位於語音結尾。我們舉幾個華語的發音為例,以下每個語音都能切分為「聲母」與「韻母」兩個部分:
他:ㄊ-ㄚ [tʰ-a]
很:ㄏ-ㄣˇ[x-ən]
帥:ㄕ-ㄨㄞˋ[ʂ-uai][註2]
那麼「聲母、韻母」與「輔音、元音」的分類有什麼區別呢?差別在於:「韻母」基本上是為了文學押韻而區分,與「聲母」相對,是功能上的分類。而另一方面,「輔音」和「元音」則是根據聲音的科學性質區分而形成的相對概念。
也因為「聲母、韻母」是功能上的分類,因此他們的出現規則與內部組成是相對複雜的。我們先來看看以下發音:
【華語】:安 [ø-an]、見 [tɕ-ien]、光 [k-uaŋ] 【臺語】:鹽iâm[ø-iam]、鹹kiâm [k-iam]、月gua̍t [g-uat]
上面舉了華語和臺語的例子,可以發現第一組字「安、鹽」都沒有輔音開頭的聲母,這種情形我們以零聲母來稱呼,國際音標通常在「-」前面用「ø」表示。而「-」後面韻母的部分不僅可以由元音所組成,也包含鼻音、塞音等輔音。
總結而言,我們可以把「聲母、韻母」與「輔音、元音」兩種分類標準歸納成以下的圖片,也就是說「聲母由輔音組成,但輔音不一定只能擔任聲母」、「韻母的組成包含元音、輔音」:
從前一節會發現韻母組成相對複雜,因此近代音韻學家為了更好分析韻母,把韻母拆成「韻頭、韻腹、韻尾」三個部分。以下我們從韻腹開始介紹:
「韻腹」是指音節核心,所以也稱作「韻核」,是音節中不能省略的重要成分。一般來說,音節中響度最大的就是「韻腹」,而這個成分通常是元音,所以也有人稱這個元音為「主要元音」。我們來看看以下華語發音:
學:[ɕ-ye] 兩個元音,[e]響度大於[y]
報:[p-au] 兩個元音,[a]響度大於[u]
休:[ɕ-iou] 三個元音,[o]響度大於[i]、[u]
從國際音標會發現這些音節都有兩個以上的元音,似乎不能確定誰是主要元音。但如果我們進一步比較元音的舌位高低(舌位越低,響度越大),我們就能推斷出各元音的響度差異,進而確定哪一個是主要元音。
從前面的「學」、「休」會發現在聲母與主要元音之間也可以容許其他元音存在,這種語音是韻母的開頭,所以被稱為「韻頭」,又因為「介於聲母與韻腹」,也被稱作「介音」。介音可有可無,不過由於其響度不可以大於主要元音,所以通常由響度較低的舌位高元音擔任。華語介音就包含「ㄧ[-i-]」、「ㄨ[-u-]」、「ㄩ[-y-]」三個舌位高元音,例如以下例子:
他:[th-a] 無介音
想:[ɕ-iaŋ] [-i-]介音
輟:[tʂh-uo] [-u-]介音
學:[ɕ-ye] [-y-]介音
細心的讀者可以從前面例子發現韻腹(主要元音)之後也有其他成分存在,這些成分位於在韻母末尾,所以被稱為「韻尾」。一般情況下,韻尾可有可無,也不限定只有元音可以作為韻尾。以華語為例,華語的韻尾可以是一般元音、鼻音韻尾,或者省略不存在。例如以下例字:
你:[n-i] 無韻尾
信:[ɕ-in] 鼻音韻尾
來:[l-ai] 元音韻尾,韻腹[a]響度大於韻尾[i]
此外,在某些漢語語族的方言中,韻尾也可以由塞音擔任。例如先前提過的入聲調,就是指由[-p]、[-t]、[-k]、[-ʔ]四個塞音作為韻尾的發音。如以下臺語例字:
壓 ap [ap] 雙脣清塞音韻尾
遏 at [at] 舌尖清塞音韻尾
握 ak [ak] 舌根清塞音韻尾
鴨 ah [aʔ] 喉塞清音韻尾[註3]
瞭解如何進一步分析韻母後,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華語的音節結構,探討傳統音韻學家是如何解析華語的語音。以下是他們對華語音節結構的分析:
表格中的()代表這個成分非必要出現,也就是說華語語音最少最少要具有一個元音與聲調,例如「啊[a55]」。在音節結構中,聲母由輔音組成、韻頭和韻腹由元音構成、韻尾則可區分成輔音韻尾和元音韻尾。
瞭解「CMVET」的結構之後,再把這種分類方法與「語言的發音單位(一)」的CV分類作比較,可以得到以下表格:
從表格中會看到以押韻功能為主的「CMVET分析法」,和單純以語音性質為主的「輔音元音分析法」。這兩種方法並沒有誰對誰錯的優劣之分,只是單純來源自不同的學科背景罷了。如果你想單純念好一個語音,就可以試試「輔音元音分析法」;不過如果對於古人如何作詩填詞、對於古代語音如何重建很有興趣的話,就必須要瞭解「CMVET分析法」了。
本章的內容就到這邊,我們介紹更為常見的聲母與韻母,且釐清它們與輔音、元音的差別,接著我們就可以更進一步瞭解古人是怎麼分析語音。事實上,這種分析方法現在仍普遍用在華語、臺語等漢語語族的教學中,所以如果你對本土語有興趣的話,也是有學習瞭解的必要喔!
如果你還想要進一步探索語音奧秘的話,還請持續鎖定【用語言學學語言】這個專題系列,藉由學習語言規則,更快速地學好一個語言。此外,如果你願意且可以負擔,也歡迎你小額贊助,讓作者有能力產出更多的內容喔!
[註1]:這裡的「母」可以理解為「字母、符號」。在中國古代的反切注音法中,一個字只會有兩個注音符號,即「聲母」與「韻母」。但是民國以後受到西方音韻學的影響,對於語音的分析更加細緻,因此注音符號的部分韻被拆分,所以會出現如「帥」一樣,韻母出現兩個以上注音符號的情形。也就是說,到了現代,「聲母、韻母」也可以不用來指特定符號,而是指一個語音切分後的部分。
[註2]:本文中的小槓「-」用來區別聲(「-」之前)與韻(「-」之後)。
[註3]:有關入聲調的介紹與發音方法,可以看「【2-10】語言也有Do Mi Sol(三)──漢語語族聲調專題」的介紹。
[1]:竺家寧 著,《語音學教程》,(臺北:新學林出版,2018),〈第九章:漢字的發音單位──音節的組成〉。
本章有比較「輔音元音分析法」與「CMVET分析法」的差異與源流,如果想知道完整比較的讀者可以選擇閱讀這篇文章。此外,第九章也提到漢語語族方言的音節結構、複輔音、複元音等不同音節現象,供想深入研討的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