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2-11】語言發音單位(一)──音節」、「【2-12】語言發音單位(二)──古人如何分析華語音節」分別提到利用「輔音與元音」、「韻母與聲母」來分析語言音節結構的方法。不過由於兩篇的篇幅較長,因此我決定再寫一篇文章,說明我是如何用「輔音與元音」、「韻母與聲母」來學習兩種不同類型的語言。
秀姑巒阿美語:輔音元音分析法
秀姑巒阿美語是一支分布於東臺灣花蓮地區的南島語言,總共由18個輔音、4個元音所組成:
秀姑巒阿美語的詞彙大多由雙音節組成,每個音節內部的結構依據輔音、元音出現的位置與頻率,可以分為「V、VC、CV、CVC、CVG、CGV、CGVC」七類:

阿美語音節結構
表格中的GV或VG基礎形式是雙元音VV,但是響度較小的那個元音會進一步弱化變成滑音(Glides),類似我們在輔音發音方法提到的接近音(Approximants)。滑音又稱為接近音或半元音(Semivowels),它的性質與一般的輔音和元音都不太相同,因此在這裡才會另外標示。
瞭解秀姑巒阿美語的音節結構之後,我們才可以唸出正確的語音,例如在看到「'anengang(椅子)」這個詞的時候,可以猜測這個詞的音節是「'a.ne.ngang」,而非「'a.neng.ang」,原因在於「VC」不能出現在非詞首的環境[註1]。
更重要的是,瞭解秀姑巒阿美語的音節結構,才能指派詞語的重音到正確的音節。秀姑巒阿美語是重音語言,輕音與重音差別在於語音的高與低。秀姑巒阿美語的重音一般落在倒數最後一個音節,即便這個詞彙加上其他成分,重音也會因此轉移。例如以下的例字與發音:
捕魚:mi.fu.tíng
漁夫:mi.fu.ti.ngáy (主要元音上加「 ́」表示該音節為重音)
秀姑巒阿美語的後綴(suffix)「-ay」會讓動詞變成名詞,例如捕魚「mifuting」加上「-ay」會變成漁夫「mifutingay」。此外,加上後綴也會導致音節結構重新分析,舌根鼻音「ng[ŋ]」原本位於第三個音節結尾,但是加綴後變成第四個音節的開頭。同時,也因為音節增加,使得重音的位置向後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