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注音和白話字的筆記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整理一下漢字注音和白話字的筆記。畢竟是筆記,有些可能對相關科系是常識,有些說得很簡單,有些可能沒連貫的邏輯。


1.直音法:在古老的古老的時代,學習漢字先是使用直音法。韻書字典上會寫「讀若O」、「讀如O」之類,比如《說文解字》:「莠,禾粟下生莠。从艸秀聲。讀若酉。」就是指莠和酉兩字讀同音。直音法需要以字認字,要先認得字才能認字,而且有些難字、僻字、沒有同音的字就不好注音。此外,不同的地方、時代讀音都會變化,直音法注音效果很差。不過當時讀書是少數人的事情,記不起來或者沒辦法應付讀音變化的人就是天賦不夠,去耕田吧。

2.切音、反切法:誰最先開始用反切法有點難說,但隋唐之後的韻書大多都是用反切法。規則是用兩字注音一字,第一個字為聲母;第二個字注韻母以及聲調,寫成OO切,比如《康熙字典》長字為「直良切」,以現代「國語」發音,長便是ㄓ+ㄤˊ,讀ㄓㄤˊ。反切已經類似拼音的方式,解決直音法需要先認很多字才能認字、難字僻字不好注的問題,但還是沒有解決時代和地區讀法差異。比如一樣長字,寫「直良切」用台語發音的話,至少就可能是tit+liông=tiông,也可能是ti̍t+liâng=tiâng。

3.沈進富於1953年完成的《彙音寶鑑》便是反切法的改良,裡面以「柳邊求地頗他曾入時英門語出喜」15字頭(lī-thâu)當成聲母,配合其他45個字母注音。這就是謝龍介或者一些「漢字仙」所謂漢字傳統的注音方式。反切法只能注一個字,不然寫成文章一個字要當成三個字,「長長」要寫成「直良切直良切」,所以反切法邏輯是為了注音設計,完全不適合寫成文章。此外,《彙音寶鑑》是「漳州腔」,並沒有解決不同地區讀音的問題。

4.1882年泉州人盧戇章協助傳教士John Macgowan編譯《英華字典》,1892年出版《乙目了然初階》,用羅馬字為基礎創建「中國第一快切音新字」,是第一個以羅馬字為基礎,寫給漢語使用者的漢語拼音詞書,以當時的南方官話為標準音,但因為在南方,又和教會有關,所以朝廷根本沒什麼理盧戇章。而前陣子鬧得滿城風雨的《漢字王國》第一章提到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確實才有進入官方推廣的階段。後來中國的語文改革和相關文學運動大概就是課本寫的那樣了。

5.那台灣呢?台灣的白話字系統其實和漢字改革的發展路線不太一樣。上面提到盧戇章協助傳教士John Macgowan編譯《英華字典》,其實當時很多傳教士編纂了很多類似《英華字典》的字典,而其中的「華」有不少是中國東南的當地語言。

6.傳教士熱衷於語言調查和語言翻譯這件事情確實有宗教意義,從台灣荷蘭時代《新港文書》,和翻譯西拉雅語聖經就可以知道,基督教有一個讓當地人用當地語言讀聖經的概念。受到清廷管控只能在東南沿海的傳教士所設計的白話文系統自然便以東南地區的語言為主。也顯見了當時官話歸官話,但民間仍以各自口語為主要交流語言,畢竟傳教為了效率,會以最大群眾為傳教對象。

7.台灣的白話字系統其實繼承的是廈門的白話字運動。廈門的白話字最晚在1850年就已經基督學校教學的一部份,和中國1920年代一系列的漢字漢文改革比如胡適與陳獨秀的五四運動、蔡元培主持的國音審定等等,其實是不同路徑。照上述的歷史路線理解,確實有人認為漢字漢文改革反而是受到傳教士的白話字思考影響。

8.1885年巴克禮在《台灣府城教會報》創刊號的發刊詞很值得看,看了大概就知道當時白話字的使用情況和大眾對白話字的想法。

寫寡讀書筆記/寫一些讀書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歷史小說強調自己內容有很多史實本身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 要不是小說很難看,忽略小說的文學性,偷懶地用史料推砌作品; 要不就是真的搞不清楚歷史、敘事、史實的關係,這種史觀寫出來的「歷史小說」真的有人敢信?標榜真實的歷史小說要不是搞不清楚小說是什麼,要不就是商業噱頭。小說是作者的「創作」。
散文是一個很特殊的文類,相較詩、小說、劇本,散文似乎特別講求寫作倫理,特別講求「真實」。無論是議論或抒情都是如此。 理解散文如果為了區分虛構和真實,其實像只為了區分散文和小說界線。 於是這個真實性變得有點抽象,好像和情節或內容有關,但並不是如此。散文的真實性是情感的連結,或許用「真摯」會更準確。
108課綱去中國中心化常常被有心人士說成去中國化,國文科目的文白之爭、歷史科目沒教岳飛和最近的大禹治水都是一樣的出發點。 無意去辯駁這些意識形態的問題,真的吵不完。倒想到了「法國中學教哲學,考高中要考哲學」這件事情。
所謂台灣文學體制化,以1997年真理大學和2000年成功大學分別為即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在高教系統設置台灣文學相關系所為開端。在此之前,能以台灣文學為研究的學者如前所述,多在清大中文。 除了許俊雅。
前面提到台灣文學作品其實不少,有日治時期的累積,1970年代之後也不斷有新的作品出現,這些作品自然成為重要的研究文本。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歷史小說強調自己內容有很多史實本身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 要不是小說很難看,忽略小說的文學性,偷懶地用史料推砌作品; 要不就是真的搞不清楚歷史、敘事、史實的關係,這種史觀寫出來的「歷史小說」真的有人敢信?標榜真實的歷史小說要不是搞不清楚小說是什麼,要不就是商業噱頭。小說是作者的「創作」。
散文是一個很特殊的文類,相較詩、小說、劇本,散文似乎特別講求寫作倫理,特別講求「真實」。無論是議論或抒情都是如此。 理解散文如果為了區分虛構和真實,其實像只為了區分散文和小說界線。 於是這個真實性變得有點抽象,好像和情節或內容有關,但並不是如此。散文的真實性是情感的連結,或許用「真摯」會更準確。
108課綱去中國中心化常常被有心人士說成去中國化,國文科目的文白之爭、歷史科目沒教岳飛和最近的大禹治水都是一樣的出發點。 無意去辯駁這些意識形態的問題,真的吵不完。倒想到了「法國中學教哲學,考高中要考哲學」這件事情。
所謂台灣文學體制化,以1997年真理大學和2000年成功大學分別為即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在高教系統設置台灣文學相關系所為開端。在此之前,能以台灣文學為研究的學者如前所述,多在清大中文。 除了許俊雅。
前面提到台灣文學作品其實不少,有日治時期的累積,1970年代之後也不斷有新的作品出現,這些作品自然成為重要的研究文本。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鹿港老巷好」「字蹟」海報。作者藉由鹿港當地「半邊井、九曲巷、十宜樓」三大景點的圖像,結合漢字及插畫的筆畫做出巧妙的排列組合,字中有圖的表現,視覺效果突出。榮獲具有「設計界奧斯卡」稱號的「紐約ADC獎」插畫海報類、字體設計類「雙銅獎」。
Thumbnail
其實,簡化文字的想法是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同時出現的,它與白話文運動、文學大眾化、普及教育、破除封建社會等觀念都是當時知識分子所重視的議題⋯⋯
從上個世紀開始,許多以胡適和魯迅為首的知名文學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們當初提出廢除漢字的理由。表達一件事情需要花費更多時間。過去用手寫可能只需幾個字母就能完成的事情,寫成漢字卻需要很多筆畫。現在大家都用鍵盤輸入,這種差異更加明顯。不僅需要打很多字才能換一個漢字,換完後還要選擇同音字。 我個人非常討厭文言
Thumbnail
會意和形聲都是組合文字的造字方法,古人怎樣把兩個字組合起來,賦予新的字義,使「一加一大於二」呢?
Thumbnail
你真的了解韓語裡的漢字詞嗎? 韓語學到某個階段,是不是開始直覺把中文換成漢字詞來用? 韓語有高級的程度,在作文中使用漢字詞卻被扣分? 我在大學時就讀韓語系,當時教授也分享了個人經驗
Thumbnail
成立雲游漢字社團以來,收到了老師們大大小小的問題,像是, 「識字量無法累積,彷彿學生永遠認識的都是那幾個字」、 「如何讓學生認字速度快一些」、 「如何幫助學生記憶漢字」等等等…… 看來都是老師們最頭痛、最苦惱的問題了。
Thumbnail
完整標題:漢字「矧」與 in addition 或 besides 或 more over (意通 furthermore) 及 interrog. 等的轉換密碼
Thumbnail
漢字成語「數典忘祖」的古典原文「數典而忘其祖」一語可能是類似 「said story but was unaware of truth」此一語句的誤譯。...... 所以,今天如果說完全都不懂拼音文字而想完全弄明白漢字古典文言文的內涵的話,個人認為那將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務。......
Thumbnail
因工作或溝通對象的關係,需要輸入簡體字(例如:客戶或本身公司是使用簡體字為主) 在簡體中文的網站/軟體中搜尋文字或查詢資料,也需要輸入簡體字(輸入繁體字會搜尋不到任何資料) 我們什麼時候需要輸出注音碼/漢語拼音碼?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鹿港老巷好」「字蹟」海報。作者藉由鹿港當地「半邊井、九曲巷、十宜樓」三大景點的圖像,結合漢字及插畫的筆畫做出巧妙的排列組合,字中有圖的表現,視覺效果突出。榮獲具有「設計界奧斯卡」稱號的「紐約ADC獎」插畫海報類、字體設計類「雙銅獎」。
Thumbnail
其實,簡化文字的想法是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同時出現的,它與白話文運動、文學大眾化、普及教育、破除封建社會等觀念都是當時知識分子所重視的議題⋯⋯
從上個世紀開始,許多以胡適和魯迅為首的知名文學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們當初提出廢除漢字的理由。表達一件事情需要花費更多時間。過去用手寫可能只需幾個字母就能完成的事情,寫成漢字卻需要很多筆畫。現在大家都用鍵盤輸入,這種差異更加明顯。不僅需要打很多字才能換一個漢字,換完後還要選擇同音字。 我個人非常討厭文言
Thumbnail
會意和形聲都是組合文字的造字方法,古人怎樣把兩個字組合起來,賦予新的字義,使「一加一大於二」呢?
Thumbnail
你真的了解韓語裡的漢字詞嗎? 韓語學到某個階段,是不是開始直覺把中文換成漢字詞來用? 韓語有高級的程度,在作文中使用漢字詞卻被扣分? 我在大學時就讀韓語系,當時教授也分享了個人經驗
Thumbnail
成立雲游漢字社團以來,收到了老師們大大小小的問題,像是, 「識字量無法累積,彷彿學生永遠認識的都是那幾個字」、 「如何讓學生認字速度快一些」、 「如何幫助學生記憶漢字」等等等…… 看來都是老師們最頭痛、最苦惱的問題了。
Thumbnail
完整標題:漢字「矧」與 in addition 或 besides 或 more over (意通 furthermore) 及 interrog. 等的轉換密碼
Thumbnail
漢字成語「數典忘祖」的古典原文「數典而忘其祖」一語可能是類似 「said story but was unaware of truth」此一語句的誤譯。...... 所以,今天如果說完全都不懂拼音文字而想完全弄明白漢字古典文言文的內涵的話,個人認為那將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務。......
Thumbnail
因工作或溝通對象的關係,需要輸入簡體字(例如:客戶或本身公司是使用簡體字為主) 在簡體中文的網站/軟體中搜尋文字或查詢資料,也需要輸入簡體字(輸入繁體字會搜尋不到任何資料) 我們什麼時候需要輸出注音碼/漢語拼音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