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事物要抓住背後的重點,
從簡易小事著手再擴大成功。
================================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治理上非親自作為而是授權,
做事以不發生變故為其目標,
品嚐出味道之外的概念意涵。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掌握事態大小、動用多少資源,
經權衡取捨後決定如何報復仇怨。
圖難乎!其易也;
要解決困難問題,先從簡單的部份開始;
為大乎!其細也。
要成就大的事業,先把細微的小事做好。
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
天底下的難事是從容易之事逐漸複雜,
天底下的大事是從細微小事日漸積累,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正因如此理想的為政者終究不是為了坐大而擴張,
所以能夠在他的治理下擴大強盛。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輕易做出的承諾必定少有兌現的誠信,
把事情看得很簡單必然遭遇重重困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正因如此理想的為政者依然抱持面對困難的態度,
所以最終沒有困難發生。
================================
圖:策劃、考慮。
細:小。
作:發生、出現。
權衡拿捏是一門大哉問。如果將目標設定在吸引目光、大出風頭,那麼必然會表現出大有作為的樣子,而且還得親力親為以便讓一切成就歸因於自己;當動亂變故增多時人們對於安定的迫切感益發強烈,於是對為政者的寄望就愈高,即愈容易讓有心人士刷存在感、製造機會,因而有陰謀家所謂的「天下大亂,形勢大好」之說。從另一個角度看,若是希望做到顧及全面,則會採取<修養.層次>所說的無為模式,即經充分研究討論後授權專責團隊的做法。至於何謂做得好的理解因人而異,然共識上的底線為沒有意外、變故、危機發生,亦即沒有人會將意外頻仍的政績視為優秀,也就是說「無事」乃理想結果的必要條件。
至於「味無味」就更有趣了,總有人喜歡解釋為品味清淡無味,暗喻吃得津津有味是一種不健康行為。不禁一問清淡重鹹皆屬有味範疇,若是全然無味又有何味道可品?二問堅持飲食清淡無味的目的究竟為何?其實古人早已深知飲食除了味道之外尚有諸多權衡的重點,比如現代人常說的營養均衡、吃出健康,或是傳統食補滋養以增強體力、改善體質,也有不少人藉著飲食調理氣色與身材。除此之外菜色的歷史典故、所傳達的想法意涵,皆屬無味而需細品方能體會,是以可引申為理解事物所包含的意境。
同理,「以德報怨」並不是要求網開一面,亦非凡事有仇必報,而是權衡受到的損害及所需要的結果以得出該施加的報復手段。舉凡所受損害、傷亡評估、修復賠償、動用資源、社會民意、對方反彈等等,皆可以或大或小、或多或少而有所取捨,並非墨守成規、不成不變。
本章下半段論述如何看待問題。首要確立的觀念:千絲萬縷、糾結不清的問題起初是由簡單的頭緒纏繞而成,而龐然巨怪也必定從細小事物逐漸長成。由此得出了第一個結論,若能有效處理掉簡單小事,則後續必定無法演變為困難的大事出現;其二,先在小地方取得簡單的成功,再將這個成功持續擴大進展,最終可能成就龐大事業;其三,在複雓困難的問題之中找出能處理的小成功,再將這個成功持續擴大進展,最終將完全解決問題並轉為自身的成就。
其中有個重要技巧,便是將難事、大事拆分成數件易事、小事,再將易事、小事拆分為更簡單、更容易的瑣事或步驟。於是從瑣事開始著手逐步將一件易事、小事做好,接著陸續完成易事、小事而最終得以克服難事、大事。換句話說,理論原型為「難作於易、大作於細」,進而得出「防患於未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與「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這三個子概念。《老子》對於「大」的見解獨到,於後續章節再加以論述。
看待問題若是以想當然耳、信口開河的態度,總是一副很容易解決的樣子,其結果往往是少有兌現或意外頻仍,故稱「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反過來說,「聖人猶難之」也不是要把問題當作既難又複雜,而是以處理困難問題的態度面對,先從容易解決的小地方著手再逐步擴大成果,最終把問題順利解決而不再覺得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