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簡要:《以賽亞書》上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這是過去幫某教會在讀經之外,幫助信徒能更明白聖經相關背景所寫,
力圖用字精簡,外加少許的信仰反省。
至於未來是否還會繼續更新,尚不得知……
所有相關內容的的標籤,都會加上「讀經簡要」。


《以賽亞書》簡介

  《以賽亞書》總共66章,所紀錄的歷史橫跨200年之久,很難想像是由同一位作者完成所有66章的寫作。故學界認為背後應該有一個先知寫作團體,稱為「以賽亞學派」,很有可能就是以賽亞與他的弟子們共同著作而成。按照聖經德國學者 Bernhard Duhm 在 1892 年所發表的論點,他把《以賽亞書》分成三個部份:

第1~39章:第一以賽亞。主要提到與亞述之間的戰爭,由在耶路撒冷的以賽亞寫作。
第40~55章:第二以賽亞。具體提到波斯與巴比倫的興起,是被擄時期時寫作的。
第56~66章:第三以賽亞。被擄之民從巴比倫得到自由,回歸到猶大地。

當然也有部份學者認為,不應該再把第三以賽亞分出來,造成讀者困惑。但在讀經時只要注意到,他們確實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寫作而成,探討的主題也確實各有不同。

以賽亞的寫作背景

  以賽亞被呼召投入先知服事的時候,正好是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處境最危急的時候。甚至以賽亞與希西家王親自目睹,公元前 722年以色列國被亞述攻克亡國。而除了亞述,當時還有其他強權正虎視眈眈地看著南國猶大。這時期的兩河流域古代政治錯綜複雜,也確實造成很多聖經讀者與研究學者的困惑。

  以賽亞,經常與亞哈斯王與希西家王見面,所以他極有可能是宮廷的御用先知,就像大衛與先知拿單的關係一樣。而從《列王記下》與《歷代志下》看來,確實以賽亞在當時具有非比尋常的地位。

  第一以賽亞的主要信息,跟其他舊約先知的訊息差不多,因為神的百姓毀約在先,所以將要面臨上帝的審判。但宣告審判的同時,也指出上帝的應許與盼望在何方。然而,審判不是第一以賽亞的主要訊息,讓人意外的是,上帝的憂傷與心碎才是串接整個第一以賽亞的主題。

上主說:「天哪,地呀,都來聽!我—你們的上主這樣宣布:我親自扶養帶大的孩子竟然背叛我。牛認識主人,驢知道主人餵牠們的槽,我的子民以色列卻不認識我;我的子民什麼都不明白。」(1:2-3《現修》)

  審判固然是出自於上帝的憤怒,然而在這憤怒的背後,卻是失望、哀傷與痛心。上帝是多麼地期待祂的子民能夠活出公義的生活,然而,神的百姓總是讓祂屢次失望……

默想

  在靈修過程中,我們是否曾經感受過上帝或耶穌的情緒呢?是喜樂、哀傷、肯定或難過呢?祂的情感表達對你來說,是否是重要且有意義的訊息呢?


古代以色列王國時期簡述

  當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定居在迦南地後,12支派並沒有共同的政治權力中樞,相互之間比較像是同盟的關係,各支派由權高望重的長老共同治理。當遇到外族來犯需要集結兵力的特殊狀況時,則會出現士師帶領大家並抵禦。一直到了掃羅的出現,以色列的王國體制才有雛型,並在大衛-所羅門時期達到鼎盛時期。

  但之後因著北方十支派不滿極高的稅賦,進而分裂出來另立以色列王國(北國),定都於撒瑪利亞。由大衛嫡系繼續領導的則是南方兩支派(猶大、便雅憫)則稱為猶大王國(南國),南國依然以耶路撒冷為首都。後來北國在主前722年亡於亞述之手,南國在主前586年被巴比倫攻佔。

先知書三個時期的主要分野1

1. 北國滅亡、耶路撒冷被圍攻的亞述危機(主前760~700年):
阿摩司、何西阿、彌迦、第一以賽亞。
2. 亞述、猶大與耶路撒冷滅亡的巴比倫危機(主前650~580年):
哈巴谷、西番雅、那鴻、耶利米、以西結。
3. 被擄後,波斯掌大權,以及身份認同的危機(主前530~480年):
哈該、撒迦利亞、約珥、俄巴底亞、瑪拉基、但以理、第二與第三以賽亞。

第二、第三以賽亞的寫作背景

  歷史的參考資料認為,第二以賽亞(40~55)可能是主前第六世紀中葉的作品。原因是,當主前539年塞魯士大帝(波斯皇帝,可參考《以斯拉記》1:1)征服巴比倫時,被擄之民看到歸回故土的希望,於是將這樣地期待轉化成先知書的寫作。

  第三以賽亞(56~66)的背景跟聖殿重建有關聯。同時期的作品包含:《以斯拉記》三~六、《哈該書》、 《撒迦利亞書》一~八。

默想

  為什麼以色列人出了埃及之後,但在過了許多代之後,他們的後代卻失落了信仰呢?而即使有先知們不斷地吶喊,為什麼他們依然很難醒悟呢?你覺得問題出在哪裡呢?


以賽亞的呼召

  以賽亞的呼召分成好幾個階段,值得我們來思索。

  1. 「我見到了主……」(6:1《現修》)

  什樣的人可以見到主呢?新約有兩處線索,一處是在《馬太福音》:「心地純潔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看見上帝!(5:8)」,以及《希伯來書》「……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12:14)」。這兩處皆提到,人首先要對神有正確地渴慕,才能遇見神。

  2.「我完了,我慘啦!因為我嘴裏的每一句話都不潔淨;我周圍的人所講的話也一樣不潔淨。況且,我還親眼看見了君王─上主、萬軍的統帥!」(6:5《現修》)

  神是聖潔地,當人們看見聖潔的神,以及神的光照在他們身上時,會很驚恐地發現他們內在的污穢與不潔。以賽亞並沒有逃避神的面,他才能進入更深地煉淨;當他的眼睛被打開後,也才能發現他自己與周遭的人同樣不潔。此時,以賽亞才能更深地認罪、呼求與代求。因此,不逃避祂的面並願意被煉淨與更新,才能真正地得到釋放。

  3.「於是,有一個六翼天使向我飛來,拿著一把火鉗,夾住祭壇上燃燒著的炭,他把那炭碰我的嘴唇,說:『這塊紅炭碰了你的嘴唇,你的過犯都消除了;你的罪被赦免了。』」 (6:6-7《現修》)

  堅持看見神的榮光後,會經歷赦免與更新;但這前提是,必須堅持不逃離祂的面……

  4.「於是,我聽到主說:『我可以差遣誰?誰肯替我們傳話呢?』我回答說:『我去!請差遣我!』」(6:8《現修》)

  主的邀請,始於一個願意了解祂心意的人。無所不知的神已經知曉以賽亞的心意,因為他已經被神的光煉淨,才能進一步接受呼召與差遣;而以賽亞的回應是出於他對於神的感謝與讚美,又或者他渴望周遭的人能跟他一樣,積極地回應上帝的渴望。

  5.「接著,他對我說:『讓這些人頭腦糊塗,耳朵重聽,眼目昏花,以至於看不見,聽不懂,想不通;否則,他們就會回心轉意歸向我,而得到醫治。』」(6:10《現修》)

  以賽亞必須自己先渴慕看見主,經歷被光照以及看到自己的污穢與被煉淨後,他才能分享神的信息以及幫助他人經歷同樣地歷程。這是一種雙重視域,在看見他人的軟弱之時但不失去盼望,反倒持續地傳講信息,直到他人得著醫治與完全。

結語

  以賽亞的呼召,是以神為主、以賽亞為輔的夥伴關係。他們所服事的對象,是與以賽亞同時期的以色列人。雖然這一群以色列人及其頑固,但上帝與以賽亞不曾失去盼望,這也是為什麼以賽亞必須先被煉淨,並且願意為他人代求,他才能堅持這個呼召。

  呼召,從來就不是在講該怎麼回應上帝,那只是第一步;而是在現實的挑戰中,持續地、堅持地堅守從上帝而來的盼望。


古代中東,民族與神祇的關係

  在古代中東,每個民族都有各自他們所崇敬與事奉的神祇。因此耶和華一直是以色列人,從亞伯拉罕、摩西、各支派族長所敬拜的對象,而不是其他民族所事奉的對象;而無論是亞述、巴比倫、埃及皆是如此,也各自有他們所崇敬的神祇。

  因此當兩個部落、民族或國家在交戰時,當時中東的人們也同時相信,是兩個族群背後的神明在互相角力。大衛在跟歌利亞宣戰時,可以很清楚地表現出這樣的思想:

大衛回答:「你來打我,是用刀、矛、標槍,但我打你是奉上主—萬軍統帥的名;他就是你所藐視的以色列軍隊的上帝。今天,上主要把你交在我手裡。我要打敗你,砍下你的頭……這樣,普天下就知道以色列有一位上帝……」(撒上17:45-46《現修》)

  而勝利的一方也可以掠奪失敗方所有的一切,包含把對方所事奉的神像掠奪回去。《撒母耳記上》4-6章就曾描述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交戰,而約櫃卻被擄走的事。

  此外在古代中東,一個人對於他的族群認同與宗教認同,是結合在一起的,在《路得記》也有類似的觀點:

拿娥美對她說:「路得,你嫂嫂已經回她本族和她的神那裡去了。你也跟她回去吧!」可是路得說:「請不要叫我離開你。讓我跟你一起去吧!你到哪裡,我也到那裡;你住哪裡,我也住那裡;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1:15-16《現中》)

耶和華的埃及

  當我們有了上述的概念,便會了解,若要讓埃及、亞述來敬拜耶和華,除了用武力征服與通婚之外,別無他法。因此當觀看《以賽亞書》19章末段時,會發現驚人的宣告:

那日子一到,埃及將有一座為上主建造的祭壇;埃及的邊疆將有為上主豎立的石柱。這些都象徵上主—萬軍的統帥住在埃及人當中。當他們遭遇壓迫、向上主求助的時候,上主要差遣救星,一位衛護者來拯救他們。(19:19-20《現修》)

  在經文中,先知清楚的說明,耶和華不是用征服者的姿態,而是用救贖者的姿態出現在埃及面前。最重要的是19:25節那驚人的宣稱:

上主—萬軍的統帥要賜福給她們,說:「埃及,我的子民;亞述,我的創作;以色列,我的選民;我要賜福給你們!」(《現修》)

  先知在這裡告白:耶和華不是單屬以色列的救贖者,而同樣是以色列對敵的救贖者。這聽在亞述與埃及的耳中是非常可笑的事,因為這些戰敗者竟然宣稱他們的神祇要來救贖戰勝者!這是何等背離現實與荒唐的事?可這就是信仰。

  今天,我們很難感受到埃及與亞述的影響力,可以色列的神在今天,依然在說話。

默想

  你相信上帝是你的救贖者嗎?你相信他也會救贖你的對敵嗎?你願意在永恆裡面,跟你的對敵一同敬拜同一位上帝嗎?



以賽亞的雙重視域

  在先知書裡面,我們會常常看到先知們一方面宣告審判的訊息,同時間又說出盼望的訊息。這兩者必須同時存在,而不能單留一方,才是先知們完整的表達與洞見。

  而因為人們常常在無知中傲慢又自大,先知們必須說出一些讓人們驚嚇的圖畫,讓人們的心靈感受震驚,才能從麻木的狀態脫離,思考一些永恆價值的事物,所以先知在講到審判時,總是不那麼重聽:

看哪!耶和華的日子臨到,必有殘忍、憤恨、烈怒,使這地荒蕪,除滅其中的罪人。天上的星宿都不發光,太陽一升起就變黑暗,月亮也不放光。
我必因邪惡懲罰世界,因罪孽懲罰惡人,我要止息驕傲人的狂妄,制伏殘暴者的傲慢。 (13:9-11《和修》)

  苦難不能帶來救贖,苦難只是讓人意識到自己的侷限,讓人們醒悟的同時,能往救贖去靠近。

以色列人哪,要歸向你們嚴重悖逆的那一位!到那日,你們各人要拋棄親手所造、陷自己於罪中的金偶像和銀偶像。(31:6-7《和修》)

  在對於盼望的描述裡面,以賽亞不單單只是提到要為錫安伸冤(34:8),還提到公義的君王(32章)、朝聖與救贖之路(35章)與和平的國度(11章)。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洞見已超越一般人的想像,而是最終極的盼望與救贖。在這樣的盼望裡面,不單單只是敘說以色列的救贖與轉化,而是包含對於全世界的最終救贖。

豺狼和綿羊將和平相處;豹子跟小羊一起躺臥。小牛和幼獅一起吃奶;小孩子將看管牠們。
母牛和母熊一起吃喝;小牛和小熊一起躺臥。獅子要像牛一樣吃草。
吃奶的嬰兒要在毒蛇的洞口玩耍;斷奶的孩子伸手在毒蛇的穴內也不受傷害。
(11:6-8《現修》)

  在最終治理下,這裡的圖畫描繪出超越人們理解的樣貌,世界萬物將回歸最為原初的狀態。沒有任何弱者需要被犧牲,也沒有任何生命會濫用他自身的天賦欺凌弱者。

在錫安─上帝的聖山上,沒有傷害,也沒有邪惡;正如海洋充滿了水,大地將充滿對上主的認識。(11:9《現修》)

  這樣的圖畫與生活,必須奠基於對祂的「認識」,而這就是先知的信息。

默想:

  你對於先知的認識與理解是什麼,若有一天上帝要呼召你來成為一位先知,宣告審判、救贖與盼望的訊息,你的感受是什麼呢?是興奮還是顫驚、是雀躍還是不解?又或者,有其他情緒與感受嗎?

身為基督新教自由派人士(ecumenicalism), 在信仰傳統與當代文化上的反思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