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某次天災發生時,您有發表紀錄當時的反應(例如在方格子po文或是影片形式在各平台上架),若您願意,懇請告知位置供引用,作為研究報告之用。
但這個資料蒐集沒有經費支持,所以也沒有稿費等好處。
因為最近結束了在花蓮的工作(能讓我緩慢的紀錄各地社區日常生活的工作機會急速地萎縮著),想想也趁此空檔,把一些主題慢慢的留下紀錄,也趁此盤點一下自己現況以及未來可能的路。把天災當家的經驗彙整一下,是其中的一項。
去年報告寫地震發生時社會關係的變化,覺得各種防災措施的規劃,應該考量人實際的反應與行為。例如,若地震發生在白天、晚上、平日、假日,顯然人口聚集的地點不太一樣。了解真實的情況、人的反應,能讓規劃更加明確。
當時找了一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有針對0206地震進行調查彙整,有關臨震反應方面,有47.6%的民眾在第一時間「沒有任何動作」。
然後又找到好人會館,該協會曾經蒐集災後的民眾反應,標題是「我們一起來記住地震那一天」感謝該協會同意,當時報告便引用了這些資料。實在感謝。
以0921、0403、0121這幾次地震來說,其實我當下也都沒有避難行動,而且我剛好都躺在床上正要睡覺或快要睡醒。0921那時,人在宿舍也沒有什麼訊息,當時還跟同學一起笑鬧,以為就是一般地震。到了上午去買早餐,看到大家在談論、電視在報導,才知道事情很嚴重。還記得當時南投來的同學門急著要聯繫家裡但是通訊中斷,於是他們急著回南投看看。
災害不只影響著當下,當天、當月,甚至整個世代,都受到影響。整個世代聽起來有點誇張但確實如此。之前在花蓮訪談收集資料時,跟村長閒聊她便提到某某村的村長他們家就是八七水災那時候移居過來花蓮的,他們務農經驗多,因此來到花蓮也務農。另一個例子是花蓮縣吉安鄉的小台東部落,他們是1930年因颱風而從台東移居到花蓮。災害不僅是當下的因應,也是社會關係的改變,甚至一個群體的遷徙。
在這些因素下,蒐集彙整天災經驗,能讓我們更了解實際情況,依此作為相關規劃的基礎。
願大家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