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4下半年後,大家應該有發現,目前的市場不像如同送分題的上半年怎麼買怎麼賺,美股在7~8月出現不小的回檔,尤其在非農就業數據與失業率公佈的時候,更是出現崩跌市的下殺,所幸後續公布的就業數據、通膨、消費數據都優於預期,讓近期的美股稍微有了起色,但目前的恐慌指數還是來到35,顯示多數人還是對於經濟數據保持半信半疑地態度,但我們還是必須依循數據來看看目前的景氣在什麼位階,未來是否會出現衰退的風險?我來跟大家分析目前的基本面數據,還有未來可能的風險是什麼,你可能可以採取什麼策略?

我們觀察美國經濟指標不外乎就是先從就業、消費做分析。先來看看在8/15公佈的美國7月零售銷售數據年增2.66%(前2.28%),月增為1%(前-0.2%)優於市場預期的0.3%,創2023年1月以來最大單月增幅,顯示在高物價與高利率的情況下,美國的消費力依舊是相當驚人,美國是消費大國,只要消費維持穩健,就不太可能會出現衰退,觀察近一年的零售銷售數據狀況,金額都維持在700K million左右,年增率也維持在正值,顯示目前美國民眾的消費力道還算是蠻健康的。

當然要維持消費是否能持續長紅,就必須觀察美國的就業狀況,在上次公布非農數據11.4萬低於預期17.6萬,同時又出現失業率急劇的攀升到4.3%(預期4.1%),導致觸發薩姆規則,引發股市的大幅回檔。
薩姆規則對於衰退的定義:
如果失業率 (基3個月移動平均值) 從去年的低點上升半個百分點,那麼經濟衰退實際上已經開始了。此指標自 1970 年以來,預測準確率為 100%。美國失業率從今年以來的低點飆升了 0.6%,觸發被視為經濟衰退領先指標的「薩姆規則」,若依照此邏輯美國經濟已步入衰退。
但在上次的文章短期美股從崩跌到上漲,你學到了什麼?就有提到,我認為不能因為一次的失業率攀升,就認為衰退即將到來,但若是失業率持續攀升,那就真的要注意了,我們在觀察指標看的是趨勢,並不是單一數據就當作判斷的唯一參考,更何況觀察美國今年的經濟已經維持穩健一段時間了,突然的崩壞基本上機率不高,在8/15公佈的美國當週初請失業金人數與續請失業金人數皆低於預期,顯示就業狀況並不算糟糕。

若我們拉長時間來看,上次公布的美國失業率4.3%,雖然看似短期衝高,但若以20年間的長度來看,目前的失業率依舊是維持在低檔,若觀察前兩次的嚴重股災,失業率都是短時間急遽攀升,目前雖然短暫升高但走勢還算溫和,加上7月份有可能因德州颶風的關係,造成民眾短暫失業,現在來判斷有可能是短期因素造成。

過去美國因為疫情造成許多人過世與提前退休潮的發生,使得職位空缺數創新高,同時也造成薪資螺旋上升,讓通膨一直壓不下來,所幸非法移民填補了這些空缺,讓薪資通膨得以趨緩,也讓職位空缺數下降。觀察下圖,美國政府的職缺數在2024年飆高,但私人企業的職缺數來到2018年的水準,這意味著政府可以運用政策來降低失業的狀況,例如當失業率飆高的時候,政府可以多開些職缺來降低失業率,確保失業率維持低檔,所以除非發生嚴重的系統性風險,否則政府會視情況來調整職缺數,讓整體的就業狀況維持穩健,當然我們仍需持續觀察之後開出來的就業數據,但以目前來看,應該不用太多擔心。

至於過去最擔心的通膨,現在是否還是經濟的絆腳石呢?由上述的消費與就業來看,高通膨對於經濟似乎影響不大,就業的薪資收入再加上過去的超額儲蓄,讓美國的消費數據維持在不錯的水準,那通膨的降溫狀況如何?我們看最近公布的PPI與CPI數據皆低於預期,顯示聯準會對於通膨的降溫取得不錯的成果。


我們再觀察亞特蘭大聯儲對於CPI與PCE的預測,基本上除了核心PCE在8月可能會些微上升外,其他皆穩健下滑,但由於核心PCE是聯準會關注的項目,若回升勢必會引起市場的波動,檢視過去這一年的通膨數據確實穩定下滑,到了快接近2%的時候一定會產生鈍化的現象。

在6月份的FOMC會議的會議紀錄,我們看到在Longer run的部分(長期利率),聯準會上調利率到2.8%(原先是2.6%),他也預期到利率會有鈍化的效果,所以做了利率上調。

不過7月份的FOMC會議可以知道,通膨已經不再是聯準會優先關注的事項,而是經濟與通膨兩者必須一起綜合評估,畢竟高利率維持太久對經濟也不是好事,所以在進入降息循環週期前,必須避免經濟發生系統性風險,由FedWatch也觀察到,9月份降息一碼的機率為最高來到73.5%,降息兩碼則是26.5%,隨著消費數據開出來超乎預期,降低了升息兩碼的機率。

那企業的獲利是否會受到影響呢?我們先來看一下SP500 Q2的財報狀況,有79.5%優於預期,維持在不錯的水準,既然第二季這麼好,第三季突然出現衰退這樣的機率實在不高,頂多就是基期變高了,獲利沒有這麼暴力了,但也因為基期變高,在股價創高的同時市場會更嚴格審視企業的獲利狀況,若稍微不如預期,市場波動可能會加大,持有槓桿就要特別注意了。

至於本月公布的7月ISM非製造業指數上升2.6個點至51.4,重返榮枯線上方,高於6月的 48.8,顯示美國服務業穩健,其中商業活動生產指數報54.5(前值 49.6),新訂單指數報 52.4(前值47.3),也都維持在正年增,這算是個不錯的數據。

可是有人說美國近期公布的PMI在榮枯線以下46.8啊!嗯!美國的製造業確實復甦沒那麼快,但由於美國以服務業為大宗,所以非製造業指標往往比製造業指標來的重要多了,雖然製造業的狀況不好,但由於比重佔整體產業得較小,所以影響並不大。若是台灣的話,PMI就非常重要了,因為台灣主要產業以製造業為主,尤其科技業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出口又是以資通信與電子零組件為主,所以PMI是台股相當重要的指標,當然美國的PMI數據也是可以參考,但絕對沒有非製造業PMI來的重要。

要看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GDP就是需要去留意的指標,前陣子公佈的美國2024Q2的GDP來到2.8%,Q1則是1.4%,這是個蠻強勁的數據。若回看6月份的聯準會對於2024的經濟預測依然維持在2.1%的增速,也預測了美國今年要發生衰退的機率還真的是不高。


那我們再來看一下亞特蘭大針對2024Q3 GDP的預測,根據數據:Q3的GDP應該會來到2.4%,這可是比聯準會預測的整年的GDP 2.1%還要高,這個數據讓我認為對於市場衰退的機率又降低了不少。

不過目前觀察數據,近期可能會有兩個風險:
- 基期高波動大
不管是經濟數據或企業獲利,很明顯的基期已經墊高,在墊高的基期為基礎,要有大幅度成長機率降低,年增會開始逐漸趨緩,有什麼風吹草動很容易造成市場的下殺,但突然有什麼利好,市場又會突然爆漲,如同近期的市場,在如此波動的市場,去槓桿讓波動降低是個不錯的方式。
- 違約率些微攀升
由下圖可以看得出來,信用卡的違約率逐漸攀升,顯示近期開始有不少人信用卡帳單開始繳不出來的情況,但目前這樣的狀況還算可控,原因信用卡佔整體的美國總貸款約8~10%,而且攀升的幅度也沒有很大,美國貸款組成主要還是以商業貸款和房地產貸款為主,除非各項貸款的違約率突然開始急遽攀高,可能就要注意基本面有沒有出狀況了。

那既然美國的基本面看來沒有什麼問題,我是否可以高枕無憂的all-in資產並開槓桿呢?我認為每個人承擔風險的能力不同,可以依自身的狀況來做決定,但近期市場波動增大,若開槓桿自己是否能承受得住波動,舉個例:大家很愛購買的槓桿標的之一的TQQQ(三倍QQQ),在這次的波動從最高點的84.93跌到近期的低點53.62,不到一個月共下跌了36%,你的心臟承受的住嗎?可以思考一下,對自己而言,什麼樣的策略可以讓你安心睡覺,這就是屬於你的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