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Amazon上班,需要紅酒與心理師》讀後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raw-image


如果你正處於天人交戰、身心俱疲,但又不可自拔的工作中,推薦來看這本《我在Amazon上班,需要紅酒與心理師》這本書。


作者克莉絲蒂.寇特爾(Kristi Coulter)曾任職於亞馬遜公司,也是為數不多的女性高階主管之一。然而,亞馬遜公司也是出了名高壓且流動率高的公司,員工平均工作年資僅一年左右,她卻待了12年之久。


󠀠當然像亞馬遜這樣的大公司,薪資福利不會差,但伴隨而來的是長期週末加班、 超過負荷的工作,以及時常陷入恐慌的狀態。


雖然作者當時也想要突破,找一有挑戰性的工作。但在亞馬遜時作者每晚都得喝掉一整瓶紅酒,導致酒精成癮,甚至還得去看心理醫師。他也形容幾乎每個與他共事過的人,他都曾經看見他們在辦公桌前哭。


󠀠其實我身邊也有不少朋友是這樣的,因為在科技業,大家也是追求能在大公司上班,有好聽的頭銜,也享有認股權。即便處在高壓的環境,每日有滿滿的會議,以及要時常黏在電腦桌前的無奈,但在公司的光環保護下,也逐漸會麻木不仁。


很多人都會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驅動自己前進的變成是「恐慌」而不是「渴望」。甚至也會被社會價值的框架限制住了,而忘了自己有選擇權。


󠀠這本書就像勸世文,作者以幽默的筆觸,將自己親身經歷,寫出因為工作而失去了健康與人生的階段,並同時找出他對於寫作的熱忱。當然每個階段也都有值得感謝的地方,雖然作者任職於亞馬遜公司時忙到懷疑人生,但也同時感謝關鍵的人事物帶給她的溫暖。


其實我覺得不管在哪裡工作,真的都是選擇而已。能在大公司見過大風大浪也不容易,也的確是很好的經驗值,也是磨練的機會。所以當有這樣的機會來時, 當下也許會覺得機不可失,但投入了又可能覺得「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這就是人生。


󠀠雖然人生也是需要一些挑戰性及成就感,能讓自己成長也是寶貴的經驗。但有些人會沈溺在自己的忙碌中,以為自己重要到無可取代。其實沒有一家公司是失去我們就會倒的,今天你是公司的紅人,可能明天就會被黑化。所以讓生活保有屬於工作以外的樂趣,擁有更多彈性與自在,而不是讓工作吞噬自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界線,最終我們所追求的其實就是心寧的平靜與平淡的幸福。


總之能覺察自己的身心靈狀態是否平衡,是很重要的體悟。分享這本書給大家, 或許你現在正處於汲汲營營的時候,而忽略了你在追尋的是什麼。但 「人生不能就像在跑步機上跑步,看似前進確是原地不動」。這樣的奔跑會很沒有目標也會很勞累,祝福大家都能找到熱愛的自己。💕


❇️書名:我在Amazon上班,需要紅酒與心理師

❇️作者:克莉絲蒂.寇特爾

❇️出版社: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商業人文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謝謝Carol幫忙時報推廣閱讀,感恩。祝周末愉快。
avatar-img
思考人生做自己-Carol的沙龍
11會員
24內容數
思考無界限,人生無極限,讓我們一起思考人生做自己,成就想成為的自己。
2025/03/03
今天想分享一本很實用的書《軟技能》,所謂的「軟」卻是最有彈性的、最有延展性的、最有韌性的。硬技能處理物,軟技能影響人。對於我而言,軟技能就是「創造機會的能力」。  這本書的作者包含了 劉潤, 李笑來, 萬維綱, 吳軍, 劉擎, 薛兆豐等知名人士,共寫了30封信的方式,給讀者許多見解與建議。
Thumbnail
2025/03/03
今天想分享一本很實用的書《軟技能》,所謂的「軟」卻是最有彈性的、最有延展性的、最有韌性的。硬技能處理物,軟技能影響人。對於我而言,軟技能就是「創造機會的能力」。  這本書的作者包含了 劉潤, 李笑來, 萬維綱, 吳軍, 劉擎, 薛兆豐等知名人士,共寫了30封信的方式,給讀者許多見解與建議。
Thumbnail
2025/01/10
當人生沒有選擇的時候,我們還會計較嗎? 我們還會怨恨嗎? 我們還會執著嗎? 最近讀了遠流出版社的這本書《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作者是一位日本心理腫瘤科名醫--清水研。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啟發是,中年並不可怕,反而是一個蛻變與成長的美好過程。只要我們願意從內在出發,就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與自由。
Thumbnail
2025/01/10
當人生沒有選擇的時候,我們還會計較嗎? 我們還會怨恨嗎? 我們還會執著嗎? 最近讀了遠流出版社的這本書《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作者是一位日本心理腫瘤科名醫--清水研。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啟發是,中年並不可怕,反而是一個蛻變與成長的美好過程。只要我們願意從內在出發,就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與自由。
Thumbnail
2024/08/01
人生中總是充滿了選擇,到底是機會還是誤會? 到底是衝動還是行動? 今天介紹給大家這本書《人生準備40%就先衝》,作者謝文憲,人稱憲哥。以他豐富的親身經歷,跨領域的學習,以終為始的思考方式,帶領大家不同的看見。人生不用等待100分的準備,而是掌握40分的關鍵變數,並出奇制勝,機會就會在那等你。
Thumbnail
2024/08/01
人生中總是充滿了選擇,到底是機會還是誤會? 到底是衝動還是行動? 今天介紹給大家這本書《人生準備40%就先衝》,作者謝文憲,人稱憲哥。以他豐富的親身經歷,跨領域的學習,以終為始的思考方式,帶領大家不同的看見。人生不用等待100分的準備,而是掌握40分的關鍵變數,並出奇制勝,機會就會在那等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本書前半段說如何面對職場的微壓力,後半段說如何經營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我想每一個在工作的人都可以閱讀,不管是如何面對職場或是如何尋找有意義人生,都能找到自己能學習的部分 過去人類在危機來臨時會決定戰或逃,而現代人類沒有戰或逃的危機,取而代之的是24小時環繞在心頭的微壓力
Thumbnail
本書前半段說如何面對職場的微壓力,後半段說如何經營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我想每一個在工作的人都可以閱讀,不管是如何面對職場或是如何尋找有意義人生,都能找到自己能學習的部分 過去人類在危機來臨時會決定戰或逃,而現代人類沒有戰或逃的危機,取而代之的是24小時環繞在心頭的微壓力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在工作生活逐漸混為一談的時代,學會有效分離負面情緒與工作壓力將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本文通過分享同事P的故事,介紹了幾種實用的情緒處理方法,使讀者能夠更好地應對工作中的挑戰。作者以《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方法為例,鼓勵讀者採取積極面對自己工作和情緒的方式,相信自己能夠走上越來越好的道路。
Thumbnail
在工作生活逐漸混為一談的時代,學會有效分離負面情緒與工作壓力將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本文通過分享同事P的故事,介紹了幾種實用的情緒處理方法,使讀者能夠更好地應對工作中的挑戰。作者以《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方法為例,鼓勵讀者採取積極面對自己工作和情緒的方式,相信自己能夠走上越來越好的道路。
Thumbnail
如果你也想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方面做得更好,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建議: • 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 學會安排時間。 • 學會拒絕。
Thumbnail
如果你也想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方面做得更好,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建議: • 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 學會安排時間。 • 學會拒絕。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這本書是前同事送我的~當時其實很多同事都在跟我提及關於我工作態度需要調整。
Thumbnail
這本書是前同事送我的~當時其實很多同事都在跟我提及關於我工作態度需要調整。
Thumbnail
作者:洞見MK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張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一個人工作的絕大部分壓力,並不來源於工作本身,而是源自人際交往中產生的內耗。 有人自我調侃道:上班拿的不是薪水,而是精神損失費。 每一個職場人,都經曆過這種心酸。 被工作任務壓得半死,還要擠出笑臉來,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對
Thumbnail
作者:洞見MK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張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一個人工作的絕大部分壓力,並不來源於工作本身,而是源自人際交往中產生的內耗。 有人自我調侃道:上班拿的不是薪水,而是精神損失費。 每一個職場人,都經曆過這種心酸。 被工作任務壓得半死,還要擠出笑臉來,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