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一次感到「幸福」是什麼時候?】
我始終無法抗拒那種時間軸拉得很長,能看見角色內心完整轉變、在不同時期,與周遭人物有不同應對的小說,除了情感堆疊,也能真實看見人生在每個年紀所做的選擇,沒有一種絕對。不管是《明日,明日,又明日》、《呼喚奇蹟的光》、《寧靜海的旅人》都是如此。
而《渺小一生》堪稱是我近期最愛、哭最慘也讓我高喊最值得的一本書。
這部厚達 929 頁的小說,敘述四個大學好友:善良又帥氣、想成為演員的威廉;機智狡黠又極具才華的畫家傑比;想在建築業闖出一番名號,卻總是比較容易困惑畏縮的麥坎;以及幾乎可說是學識淵博、俊美、善於洞察人心,但過去卻一片空白,神秘的裘德。
從紐約闖蕩開始,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成長、交際、成功、跌落谷底,四個人都經歷過人生在某個階段卡住,那種無法前進卻也後退不得的狀態,也得以在熬過轉捩點,享受過掌聲,大放光彩的時刻。數十年過去,他們的友誼更複雜、更因這個社會大染缸,而把彼此的交集染得更晦暗、卻也更深刻。
然而隨著劇情推演,我們會逐漸發現真正的主角是裘德,更精確來說,是揭開他那一串因掩飾而得以空白的過去。
觀看裘德的過去,就是去凝視那黑不見底的深淵,是一段極痛的體驗,造就他極度克制內斂的性格,極端優秀,卻也覺得自己不配,甚至還有恐怖的自殘行為。然而怎麼可以有人在得到那一丁點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幸福:生來有父母、能溫飽、能就學,即便考差了被罵、能有親友嘔氣鬥嘴,卻也感覺到滿足呢?
所以閱讀時情緒感受是被放大的,那過往被敘說的有多殘酷,就會對裘德長大後身邊那一丁點微小的善意、那溫暖的友誼而感動。也再次體會到,人對於幸福的定義是大相逕庭的,對某些人而言,要達到家財萬貫,事業成功才是幸福;但對有些人來說,只要能用這個身體跨出門外一步,就是幸福。
當中也有對不少角色深刻的內心描寫,看見他們成長,也彷彿看見我們自己。有感歎年紀增長青春不復返的失落、有年齡與事業是否成正比的焦慮、也有體會到社會現實的無奈:
「當你年紀漸長,你就知道你在挑一起睡覺或交往的人時所重視的特質,未必是你想要一起生活、相處、天天與之共度的特質。如果你很聰明、很幸運,你會學到這點並接受他。你摸清了什麼對你是重要的,設法尋找,你學會了務實。」
能找到自己最符合初衷的職志或對象,是幸運的。又有多少人在一邊奮力追求的同時,一邊對現實妥協呢?
一路走來,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自覺不夠好的時刻,然而幾乎沒有人能走到像裘德那樣的極致。我們幾乎小心翼翼的捧著裘德好不容易得到的一絲關愛,卻也有可能轉瞬間滑落摔得更碎。
你會看見他已經好努力了,卻因不想再更失望而把一切推開。
可是看到許多人是那樣的愛他,威廉、傑比、麥坎、他的醫生安迪、再生父母哈洛德......不是因為裘德真的必須做點什麼很有貢獻的事情才值得被愛,而是因為他存在就夠。
如果能同理這些角色的心情,不知道是否能套用到自己身上呢?慢慢感受並相信身邊那些即便知道你的真實性格,依然無條件愛你的人。
我很喜歡長大後的他們在事業、感情有所成,卻還是聚在一起問到:「我們要怎麼知道我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
那些他們早已創作出能名留青史的作品?打一場贏得幾千百億的官司?生個小孩?或許是吧,然而威廉卻說出:「因為我是個好朋友。我愛我的朋友們,我關心他們,我想我也讓他們快樂。」
幸福或許正是身邊有那麼一個朋友,或是成為相信這句話的人吧。
正當我覺得結局如我想像的那樣時,卻能再來個意外轉折,讓我在半夜哭到喘不過氣
正如我們明白人的時間有限,卻總覺得自己的人生還很長,然而明天與意外誰先來到,沒有人知道。
時間不復返,成長後或許有很多感嘆、變得複雜、變成自己不想成為的大人,也覺得自己有能力應付更多情緒、更獨立能「處理」更多悲傷,然而正如哈洛德對裘德說:「需要幫助,或是需要他人,是沒有截止期限的。你不會到了某個特定的年齡,就停止需要。」人生並不是一道能成正比的數學公式。
要能相信最後都能好起來嗎?對於以後,我沒有答案。但人最後的結局都是一樣的,看似渺小,但只要有那麼一丁點美好,有你喜歡的書、喜歡的食物、喜歡的人、還有想去的地方,那或許就是你所擁有的,「現在」能讓你活下去的理由。
最後要我回答上一次感到幸福的時刻,就是遇見這本書的時候吧。
雖然很痛,但絕對是最值得的閱讀體驗,以及去貼近所謂幸福、真摯情感與極致黑暗是什麼樣貌。
這是我近期看過最厚的書、有印象以來哭最慘的書、必定會列入人生愛書、也是我一生推,但不會想再看第二次的書。最後仍要不免俗的下警語,從自己的經驗與許多眼淚受災戶誠摯提醒:此書不宜在公共場合看。且建議需要有平穩的身心狀況、沒有壓力下閱讀。
哭了一整個禮拜(?)終於有心力好好面對那看完書的心情碎片集結,小心翼翼地想守護裘德的心情,卻總覺得無法觸及他的痛。
想要好好抒發的大家,歡迎來畫說IG留言區盡情留言吧,你會發現夥伴如此多,你的眼淚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