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故事的主線是,凱特的爸爸在妻子過世後,變得鬱鬱寡歡、失魂落魄,以此度過餘生。(你可以討論一下,這樣的父親行為是否適當,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2.
爸爸的消極態度自然影響到了女兒凱特。她既失去了母愛,也感受不到父愛(因為父親不願表達)。事實上,幼兒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我見過不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有的會緊緊黏著父母,有的則表現出社交能力的不足。)凱特似乎屬於後者,甚至嚴重到出現幻想。
3.
幻想的例子包括:不存在的草坪、戲院、戲院的邀請、老太太、狗狗。這些到底哪些是幻想,哪些是真實?或者是介於真實與幻想之間?你的看法如何?
5.
回到凱特的問題,也許這也是她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有個人(或是她自己)在某個時期幫助了她。凱特不僅要從困境中走出來,還要幫助她的父親做同樣的事。
6.
如果我們認為整本書都是「凱特的幻想」或「意識中的自導自演」,那麼在狂風暴雨的那天,在小胖子的房間裡,那一切可能都只是凱特的內心戲,是她拯救父親的開始。
7.
至於最初的疑問,小胖子怎麼能那麼輕易地與另一個玩伴建立深厚的感情,留下美好的記憶呢?而那段鋼琴樂聲的源頭又是誰?(如果真的是凱特的幻想,那麼樂聲的來源就是她自己。)書中也說了那天他聽到了那個鋼琴樂聲,在此脈絡之下,最初的樂聲是來自未來的襪子。而凱特的爸爸,也相信了這樣的說法。(我個人感覺,邏輯不太通)不存在的音樂,凱特來自爸爸,爸爸來自襪子,來源到底是??
**好啦。文學就是文學,不是科學。不用這麼追根究底。
8.
在這裡,將故事的「三位一體」——少年、中年、老年,都視作凱特的話,那確實是「幻想」。這樣的幻想(或故事)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陪你走過那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