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被操控?揭露認知作戰的真相!-《打台灣不如騙台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想像此刻,你正在社群媒體上瀏覽最新消息,突然一則看似普通的新聞吸引了你的注意,但你有沒有想過,它可能是精心策劃的資訊陷阱?

今天要討論的書叫做《打台灣不如騙台灣》,這本書有一個核心主軸,在於如何查核「事實」,這個主題我覺得非常有趣,因為在台灣的政治討論中,光是要怎麼確定什麼是「事實」,就已經吵不完了,那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夠找到「事實」呢?

當公共政策討論逐漸轉向網路上,國家邊界也因此模糊,不同的政治目的和來自境外的資訊操作,使人們的認知被扭轉。人們接收到的資訊截然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知產生巨大差異,彷彿生活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中。

在這種平行現實裡,真實與虛假難以分辨,社會共識變得難以達成。特別是在選舉期間,境外勢力的資訊操作結合國內政黨的分裂,使社會極端化達到了新高峰。認知作戰的目的在於製造多重現實,使不同群體陷入各自的資訊泡泡中,無法對話,甚至視對方為敵人。

這個現象不論你的立場是什麼,都很值得思考一下。而如果這本書的觀點與你的立場不同,這正是一個檢驗自己立場的機會,也能了解對立立場的思考與行動方式。

什麼是認知作戰

開頭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認知作戰?認知作戰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軍事行動,屬於資訊戰或影響力作戰的一部分。與傳統的砲火、屠殺等戰爭場景不同,認知作戰通常在熱戰開打前,便已悄悄展開,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

西方傳統認為,認知戰是指「利用媒體、網路等資訊改變人們的意識、認知、作為或決策」。這些策略可歸納為兩個主要元素:一是利用爭議訊息作為攻擊的武器,二是混淆或破壞敵方的認知,造成或加劇社會對立。當被攻擊的一方出現認知錯亂時,輿論極化加劇,理性對話的可能性降低,最終達到攻擊方破壞穩定的目的。

訊息本身的真偽並非認知作戰的重點。事實上,中國對台灣進行的認知作戰,多數情況下與「真假」無關,而是透過特定敘事,創造一種視角,讓接收者相信虛構的現實。例如上次選舉引起熱烈討論的「美國掏空台積電」,便是中國刻意引導輿論的手法。雖然美國確實設廠,但設廠的製程並非最新,且台灣依然會保持生產優勢。

認知作戰之所以成功,部分原因在於人們更容易相信與自己信念相符的謠言,或是那些已經聽過多次的訊息。惡意不實訊息與謠言的性質非常相似,這些訊息內容不正確,且會激化偏見與情緒。由於大部分人內心善良且充滿正義感,當不公不義的事情發生時,人們的情緒容易被激發,導致對某些人或行為產生強烈敵意,這也是認知作戰能夠利用的人性弱點。

這本書提到,認知作戰的主要目標是那些「沒有特定立場的人」。這些宣稱「立場中立」的人,比擁有強烈立場的人更容易受到資訊操作影響。對於立場相同者,認知作戰無需改變其想法;對於立場相反且堅定者,認知作戰則很難改變其立場,因此攻擊的重點會放在中間選民。

在台灣,容易受到認知作戰影響的族群,與性別或教育程度無顯著關聯,反而是對公共議題冷感的群體容易成為主要攻擊目標。他們因厭惡藍綠惡鬥而形成政治冷漠,當非典型政治人物出現時,容易對其抱持希望。根據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這些中間選民約占台灣社會的30%到33%,是認知作戰的主要攻擊對象。

如果人們在接收資訊時未能保持警覺,在同溫層效應下,認知錯亂的現象將更加嚴重,導致社會上不同立場的人難以進行理性對話與思辨。一旦有這樣的現象,社會上不同立場的人越來越難以產生理性對話與思辨,造成所謂政治兩極化的情況出現,會嚴重危害著民主多元的價值。

認知作戰手法

其實討論中國對台灣的渴望無需避諱,這種渴望可以說是「司馬昭之心」了吧。書裡提到中國對台灣進行認知作戰的目的,是為了降低未來侵台的成本,讓台灣逐漸遠離美國與國際社會,使得統一台灣變得更加容易。

中國對台灣的認知作戰通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鋪陳各式各樣的陰謀論,例如台灣在外交上的過度支出。在這個階段,中國大量製作影片,利用聳動的標題如「台灣外交不為人知的祕密」吸引注意,並引發討論與分享。這一階段的陰謀論通常會持續半年到一年左右。

當風向帶得差不多時,就會進入第二階段——放出假消息。例如「我國助巴拉圭建豪宅,自己卻淪為貧民」,宣稱台灣政府在巴拉圭浪費資金,導致國內資源不足。這類消息會引發那些已被第一階段陰謀論影響的群體的強烈反應,加深對政府的不信任。

在第一階段,中國主要通過大量的假帳號散播陰謀論;在第二階段,則只需少量參與者,利用駭客入侵帳號或透過親中的媒體發布相關文章,再輔以政論節目討論,便能迅速炒熱話題。

近年來,不論是地方層級還是全國性的選舉,台灣都時常觀察到針對選舉議題的資訊操作痕跡。這些操作的目的不僅在於影響選舉結果,更是試圖激化台灣社會內部的對立,形成不信任感,進而削弱對民主制度的信心。

其中,台積電被美掏空的謠言是一個典型案例。

書裡提到早在2021年12月,網路上便開始出現「台積電被美炸毀」的討論,宣稱美國會在台海戰爭爆發時先炸毀台積電,以防中國得到好處。2022年,這一話題進一步發酵,成為選舉前夕資訊操作的主打題材。

2022年11月,有兩起事件將該話題衝高熱度。包括11月1日「台積電赴美包機起飛」,及11月21日「張忠謀證寶3奈米會在美生產」,以「台積電被美掏空論」為主軸的相關宣傳戰就止展開。他的敘事主要包括:

  • 美國只在乎自身利益並把台灣視為工具,只想撤離台灣半導體人才並炸毀台積電,在台海發生戰事的時候將無意協防台灣。
  • 民進黨深知台積電遷美將造成危機,但仍迎合美國、出賣台積電來滿足自身利益。

這些敘事通過中國官媒、微博大V、Facebook匿名粉專等平台廣泛傳播,並得到台灣媒體、政治人物及評論家的響應,最終形成了「台積電被民進黨出賣給美國」的論述。提到這些說法是為了要讓人們相信,台灣只是被美國當作可以最大化其自身利益的工具,也就說明美國並非真正重視台灣,而是把台灣當作可以隨時放棄的對象。這樣懷疑美國甚至是反對台灣提升對美關係、反對美國對台軍售,或美國政治人物訪台是台灣政府花大錢等敘事,是認知作戰常見的論述之一。

如何尋找真相

現在資訊的傳播速度和廣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了各種惡意資訊、陰謀論和認知作戰提滋生的土壤。所以看完了作法和案例,我們最後來聊聊如何在這樣的資訊環境中尋找真相,畢竟再怎麼依賴外部政府或是其他外部力量,都還不如自己保持清醒,能夠做出正確選擇。

要在社群媒體中尋找真相,首先需要識別是否存在協同作假的行為,也就是網軍散佈大範圍假資訊。單一帳號發表批評或讚揚的文章可能只是個人的政治表態,這在民主社會中屬於正常現象。然而,如果在社群平台上發現大量帳號以高度一致的方式回覆和互動,並且這些帳號總是針對相同內容進行評論,那麼這就可能是認知作戰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試圖帶風向,影響輿論。

因為在當前的社群媒體環境中,演算法常常根據用戶的喜好推薦內容,這使得人們更容易接觸到與自己立場相符的資訊,形成同溫層效應。要避免這種效應,應主動尋求多元來源的資訊,並保持批判性思考,對所接收到的訊息進行獨立判斷。

簡單來說,看到一則新聞的時候,不要依賴單一來源的信息,嘗試查看多個獨立來源的報導。如果不同的可靠來源對同一事件有相似的報導,那麼該消息的可信度就會更高。而針對專業領域的資訊,應參考該領域專家的意見和分析,不要盲從於不具備專業背景的自媒體或網路紅人。

不管消息多麼震撼或令人不安,保持冷靜並理性思考,避免因情緒而做出快速判斷。情緒化的反應往往是認知作戰的目標之一。對所接收到的信息,尤其是與個人信念相符的信息,保持一種懷疑態度。經常問自己:“這個消息有沒有可能被扭曲?為什麼它會出現在這裡?”

關於《打台灣不如騙台灣》這本書的介紹先到這裡,想對這本書做思辯練習的夥伴,也歡迎去找來原書看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小的世界
74會員
189內容數
閱讀時喜歡拆解書的含意,有時候會扭曲原意,有時候會借題發揮; 生活時喜歡探索社會的邊界,有時候會充滿興奮,有時候會充滿無奈。 希望在這裡找一個歸宿,一起聊聊書聊聊天
不小的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4/11/29
阮文雄的故事是一段充滿戲劇性與感人至深的旅程,他從越南內戰逃難至臺灣,經歷了重重挑戰與流亡的艱辛。作為一位神父,他不僅僅關注教會內部,更深入社會,關心移民工人與弱勢群體,成為社會運動的推動者。
Thumbnail
2024/11/29
阮文雄的故事是一段充滿戲劇性與感人至深的旅程,他從越南內戰逃難至臺灣,經歷了重重挑戰與流亡的艱辛。作為一位神父,他不僅僅關注教會內部,更深入社會,關心移民工人與弱勢群體,成為社會運動的推動者。
Thumbnail
2024/10/24
女性如何透過文學展現反抗力量?從李昂的《殺夫》到夏宇的詩作,這些女性作家用筆尖刺破傳統的枷鎖,挑戰父權社會,重塑女性聲音。她們如何在文壇上突圍而出,為台灣的性別平等運動寫下歷史?
Thumbnail
2024/10/24
女性如何透過文學展現反抗力量?從李昂的《殺夫》到夏宇的詩作,這些女性作家用筆尖刺破傳統的枷鎖,挑戰父權社會,重塑女性聲音。她們如何在文壇上突圍而出,為台灣的性別平等運動寫下歷史?
Thumbnail
2024/10/15
你有沒有想過,當一個女性的聲音被徹底壓制時,她會怎麼做?台灣的女性如何在文學中找到自己的聲音,又如何挑戰父權制度?被壓抑的聲音如何掀起一場無聲的革命。
Thumbnail
2024/10/15
你有沒有想過,當一個女性的聲音被徹底壓制時,她會怎麼做?台灣的女性如何在文學中找到自己的聲音,又如何挑戰父權制度?被壓抑的聲音如何掀起一場無聲的革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設定討論方向到情報操作者不想要的方向,可以卡住情報操作者想引導人們相信的事、辯解的藉口。 以 #兩兆錢坑 法案來講,情報操作者的論述大概是用「時候未到所以不一定」的原理來欺瞞逃脫質疑。這時可以設定的討論方向是: 1雖然未發生,但是法規有限制比較有保障 2討論「空白授權」可能的危害 例如:
Thumbnail
設定討論方向到情報操作者不想要的方向,可以卡住情報操作者想引導人們相信的事、辯解的藉口。 以 #兩兆錢坑 法案來講,情報操作者的論述大概是用「時候未到所以不一定」的原理來欺瞞逃脫質疑。這時可以設定的討論方向是: 1雖然未發生,但是法規有限制比較有保障 2討論「空白授權」可能的危害 例如:
Thumbnail
電信信令爭議案件是一個正反說法資訊量級差別很大的案例,和以前疫苗、雞蛋、光電案例類似,用催毁正常產業的力量在抹黑。 雖然最終結果仍需由王義川出來說明,但吳崢的說明已經解決了 95% 的疑點,但是沒有什麼聲量,媒體報導民進黨方的說法也就幾篇而已。
Thumbnail
電信信令爭議案件是一個正反說法資訊量級差別很大的案例,和以前疫苗、雞蛋、光電案例類似,用催毁正常產業的力量在抹黑。 雖然最終結果仍需由王義川出來說明,但吳崢的說明已經解決了 95% 的疑點,但是沒有什麼聲量,媒體報導民進黨方的說法也就幾篇而已。
Thumbnail
我們從傳統和網路獲取訊息,但網路訊息的真偽性需要特別小心對待,例如抖音上的虛假視頻和假訊息,建議查證後再相信。
Thumbnail
我們從傳統和網路獲取訊息,但網路訊息的真偽性需要特別小心對待,例如抖音上的虛假視頻和假訊息,建議查證後再相信。
Thumbnail
高科技的迷湯「一切都是為你好」 今天,要跟各位來談談行動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世界深層政府如何利用各種「高科技」來迷惑人民,讓他們自願放棄難能可貴的自由人權。
Thumbnail
高科技的迷湯「一切都是為你好」 今天,要跟各位來談談行動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世界深層政府如何利用各種「高科技」來迷惑人民,讓他們自願放棄難能可貴的自由人權。
Thumbnail
早前閱讀的《思想控制的技術》及《平凡的邪惡》均指出一個人若缺乏獨立思考,只聽從他人是非常危險的事。 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網絡世界,總是充斥各種帶風向、假新聞、詭辯和偷換概念的陷阱,實在防不勝防。
Thumbnail
早前閱讀的《思想控制的技術》及《平凡的邪惡》均指出一個人若缺乏獨立思考,只聽從他人是非常危險的事。 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網絡世界,總是充斥各種帶風向、假新聞、詭辯和偷換概念的陷阱,實在防不勝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