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看《唐朝詭事錄》的〈人面花〉中,東都留守李約先生把人面花(就是長在樹上的三色菫啦)以及豹黃種在沒有光的倉庫裡。我看到那一段時真的是一秒出戲,在怎樣耐蔭的植物,也不可能在無光的環境下生長,除非是寄生植物!
不過,最近的研究發現,有些植物的確是超耐陰!最近有研究團隊發表了他們在2019-2020年在北極的中心海域(北緯88度)做的研究。
大家應該知道,在北極圈與南極圈有所謂的「永晝」與「永夜」現象。在永夜的時候,會陷入24小時幾乎無光的環境中。在那樣幽暗的環境下,對動物會產生許多影響,包括犯罪率上升、容易吵架等等。
那麼,對植物呢?他們觀察了當地的微藻(microalgae)發現,在永夜剛剛結束後沒幾天,這些微藻就開始進行光合作用了!研究團隊測量了一下發現,在那個位置,3月28日的平均光照強度為0.04 ± 0.02 μmol photons/m2s1。這麼弱的光,相當於晴天光線的「十萬分之一」!過去認為能啟動光合作用的最低光照,是這個數值的十倍以上。
研究團隊是怎麼測量的呢?他們使用了三種數值,第一種是測量藻類的潛在初級生產力(Potenti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第二種則是測量葉綠素a的濃度、第三種則是直接計算微藻的數量。結果發現,在1月和2月時,他們已經能測量到高於對照組的NPP;3月14日之前,NPP就開始呈指數增長;到了3月28日,葉綠素a的濃度開始出現顯著的增加;又晚了幾週,才觀察到微藻的數量開始增加。
由於在北緯90度的永夜大約在3月中結束,北緯88度(研究團隊所在地區)稍微南邊一點,永夜可能在三月初就結束。這意味著,在永夜結束前,微藻就已經在進行光合作用了。雖說NPP是把微藻帶回到實驗室用250倍強度的光(10 ± 3 μmol photons/m2s1)測量微藻的生物活性,但是葉綠素a濃度以及微藻的數量卻是用現場採取的樣本來測定的。也就是說,這些微藻的確可以在非常非常非常暗的環境下進行光合作用!
那麼,到底這些微藻是哪些種類呢?研究團隊以光學顯微鏡分析,在樣本中找到了羽紋矽藻屬(Pseudo-nitzschia spp.)、尖針矽藻屬(Nitzschia spp.)以及舟形藻屬(Navicula spp.)。當然,光學顯微鏡有它的解析度上的限制,可能有更小的藻類沒有被觀察到,當然也可能有些比較不容易用肉眼區別的藻類沒有被分出來。
由於在極地能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生物種類也就是這些微藻類,這個研究讓我們知道,在非常非常非常微弱的光下,植物就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了。
想到《唐朝詭事錄之人面花》裡面的倉庫好像有火把,或許人面花與豹黃就是這樣活下去的?哈哈!
參考文獻:
Hoppe, C.J.M., Fuchs, N., Notz, D. et al. Photosynthetic light requirement near the theoretical minimum detected in Arctic microalgae. Nat Commun 15, 7385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1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