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雜思:詹姆斯.克利爾《三十天養成好習慣》【第十課】

更新於 2024/09/11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 此系列內容來自詹姆斯.克利爾的免費郵件課程,使用其著作《Atomic Habits 原子習慣》的理論基礎,旨在30天內提供以下的資訊:
    V 消除習慣養成中可能產生的任何疑問
    V 獲得採取行動所需的工具與策略
    V 學習任何習慣養成都能適用的架構
  • 這章提到一個我深以為然的道理:你所在的文化(群體),決定了你認為的正常。
    簡單來說,作者認為你處於的環境決定你認知的常態,在同儕壓力之下,你不想成為那個「先放棄的人」,就會選擇堅持下去。
    誠然壓力會帶來焦慮,但焦慮本質是人類演化中不可或缺、使我們趨吉避凶的本能之一,因此這種「堅持」與「挑戰極限」未嘗是壞事——就跟大多數的情況一樣,在失控之間,都不是壞事。
    然而,裡頭說到「跟其他人一起做,會更有動力」這點,我認為是有條件的:
你選擇的夥伴跟你有相同的目標,並且不會以他自身的標準決定你該成為什麼樣,而是讓你自己決定你該是什麼樣


The Role of Family and Friends in Shaping Habits
培養習慣時,親朋好友從中扮演的角色


Lesson 10 of 11
第十堂課
The Role of Family and Friends in Shaping Habits
培養習慣時,親朋好友從中扮演的角色


Welcome to the fourth and final week of 30 Days to Better Habits. One of my primary objectives this week is to give you the resources you need to stick with your habits for the long run.
In this lesson, we’re discussing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drivers of habits and behavior chang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歡迎來到《30天養成好習慣》的第四週,同時也是最後一週。這週我的要務之一,是提供你將習慣長期堅持下去的資源。
在這堂課,我們會討論習慣與行為模式改變最重要的驅動因子之一:社會環境。

This is true in large and small ways. Large tribes like nations, religions, and businesses can influence our behavior. And small tribes like what neighborhood you live in, what school you go to, or what organization you volunteer with can also influence your behavior. 
The way that social environment influences our habits is through the tribes we belong to and the groups we are a part of.
We are all part of multiple tribes. The tribes we belong to shape our behavior.
藉由我們隸屬的族群與我們視自己為其中一部分的群體,社會環境深深影響著我們。
我們都是許多不同群體的一部分,而我們歸屬的群體形塑我們的行為。
不管從廣義或狹義的角度來看,這都有其道理。大的群體,像是國籍、宗教與商務往來能影響我們的行為;小的群體就如你居住的社區、你讀的學校,或者你擔任志工的組織,都能影響你的行為。

The key factor in any of these tribes is that we have a sense of belonging. When you want to belong to a tribe, you want to repeat the habits of that tribe. We naturally soak up the habits of those around us.
If you move to a new neighborhood where your neighbors meticulously maintain their lawns, you might start gardening or landscaping your lawn too. 
If you start going to a CrossFit class where all your classmates eat a Paleo diet, you might start eating that way too. 
If you join a church or mosque that values community service, you might start volunteering your time as well. 
這些群體影響我們的關鍵因素正在於歸屬感,當你想要加入一個群體,你就會重複那個群體會做的事(習慣),我們自然而然會被這些環繞著生活的習慣耳濡目染。
如果你移居到一個新的社區,發現你的鄰居精心維護他們的草坪,你也可能開始做園藝或整理你家的草坪。
如果你開始去健身房的大班課,發現你的同學們都做原始人飲食法,你也可能開始採取同樣的飲食方法。
如果你加入講究社區服務的教會或回教協會,你也可能會開始用閒暇時間做志工。

Your culture sets your expectation for what is “normal.” Surround yourself with people who have the habits you want to have yourself. You’ll rise together.
Mike Massimino, an astronaut,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this concept. Massimino took a small robotics class at MIT. Of the ten people in the class, four became astronauts. If the goal was to make it into space, then that room was one of the best tribes to be in. The "normal" level of performance in that room was much higher than average. Massimino soaked up all sorts of habits related to becoming an astronaut, many of which he probably wasn’t even aware of. 
你所處的文化定義你認知的「正常」。待在那些擁有你希望能養成的習慣的人身邊,你們能一起前進。
太空人邁克・馬西米諾,正是這個主題最好的例子。馬西米諾在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就學時,修了一門機器人的小班課,在十個修課的學生中,最後有四個成為太空人。如果目標是前往太空的話,那堂課正是最適合加入的群體之一,因為在這個課堂中,想要步入太空的表現被視為「正常」程度比人類社會平均還要高。馬西米諾被成為太空人相關的各種習慣浸淫,很多他當時甚至可能不知道。

This strategy can be utilized no matter what habits you desire to build. The key step is to join a group where your desired behavior is the normal behavior. 
New habits seem achievable when you see others doing them every day. If you’re surrounded by readers, you’re more likely to consider reading to be a common habit. If you’re surrounded by people who recycle, you’re more likely to start recycling too. If your child is surrounded by friends who value studying and getting good grades, he or she will likely develop studious habits too. 
這個策略運用在任何你想要培養的習慣,而關鍵的一步就是加入一個將你渴望的行為視為常態的群體。
當你每天見到其他人這麼做時,你就會覺得新習慣看起來更可達成一些。如果你身旁盡是會閱讀的人,你就更有可能將閱讀視為一種普遍的習慣;如果你身旁盡是騎單車的人,你就更有可能也開始嘗試騎單車;如果你的孩子身旁盡是重視讀書並取得好成績的朋友,他或她也可能會發展出好學的興趣。

Whenever I’m writing at home office and I get stuck, my mind immediately looks for ways to check out. I’ll pull out my phone, browse the web, or head to the kitchen in search of food. But sometimes I call another writer friend and we work together for a few hours. If I’m with a peer and my mind stalls, I just sit there for a minute or two until the mental block passes. I don’t want to be the lazy one who stops working after a few minutes, and as a result, I get three times as much done as I do on my own.
每當我在家寫作但寫不出來時,我的腦袋就會立刻想方設法要離開位置上,我會拿出手機、瀏覽網頁,或者走去廚房找點吃的。但有時候,我會選擇找另一個作家朋友一塊工作幾個小時,當我和同儕在一起,就算我開始心不在焉,我也只會坐在那一兩分鐘、直到思緒暢通。我不想成為那個幾分鐘後就停下工作的懶惰蟲,因此,我會得到比獨自一人寫作時多兩倍的成果。

My friends who meditate tell me the same thing: it is much easier to do with someone else. When you’re meditating alone, you can give up whenever your mind wanders. Maybe you were planning on doing ten minutes of meditation, but it’s been seven minutes and, whatever, that’s good enough. But when you’re meditating with a friend and seven minutes pass, well, you don’t want to be the first one to quit. You’ll sit there the entire time.
Nothing sustains motivation better than belonging to the tribe. It transforms a personal quest into a shared one. Previously, you were on your own. Your identity was singular. You are a reader. You are a musician. You are an athlete. 
有冥想習慣的朋友告訴我同樣的道理:和別人一起做總是容易一些。當你一個人冥想時,你會在分心時就直接放棄,就算你原本可能打算做十分鐘的冥想,最後只有七分鐘,隨便啦,反正有做就好。但當你和朋友一起冥想時,七分鐘過去了,嗯,你總是不想當第一個放棄的人,你就會在那裡坐到時間結束。
沒有什麼比歸屬感更能維持動力。歸屬感將一種個人實現轉化為共享的,以前,你是孤軍奮戰,你的自我認同是單數,你是一個讀者,你是一個音樂家,你是一個運動員。

當你加入圖書會、樂團或自行車隊,你的身份認同會與周遭的人產生連結,成長與改變不再單純是個人追求,我們是讀者、我們是音樂家、我們是自行車手。
這種共享的身份認同就會開始強化你的個人身份認同,而這也是在達成目標後,持續待在那個群體能幫助你維持該習慣的關鍵:是友誼與社群嵌合新的身份認同,並且讓人的行為能長期維繫下去。
When you join a book club or a band or a cycling group, your identity becomes linked to those around you. Growth and change is no longer an individual pursuit. We are readers. We are musicians. We are cyclists. 
The shared identity begins to reinforce your personal identity. This is why remaining part of a group after achieving a goal is crucial to maintaining your habits. It’s friendship and community that embed a new identity and help behaviors last over the long run. 


That's all for Lesson 10. See you in the next lesson,

James Clear
Author of Atomic Habits and keynote speaker​

這就是第十課的全部了,期待下一堂課再見。

詹姆斯.克利爾
《原子習慣》作者與keynote講者


​ Progress Check-In

This is the fourth and final week of 30 Days to Better Habits. One of my primary objectives this week is to give you the resources you need to stick with your habits for the long ru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plays a large role in your willingness to adhere to a habit over time.

Helpful bonuses and downloads

  • Workbook – This 18-page PDF includes an action checklist (including templates for key strategies) for each lesson of the course, plus lesson summaries and a key terms dictionary. 
  • Examples Database – The examples database is a Google Sheet of 140+ examples of how to implement each strategy covered in this course for dozens of different habits. 

References and further reading

章節回顧

這是〈30天養成好習慣〉的第四週,同時也是最後一週。這週我的要務之一,是提供你將習慣長期堅持下去的資源。社會環境正是一次次影響你是否遵循習慣的重要因素。

能幫上忙的可下載資源

  • Workbook – 這是一份18頁的PDF檔,內容包括一份每一堂課的行動檢查表(內有關鍵策略的範本),加上課程統整與專有名詞辭典。
  • Examples Database – 這是一個內有超過140個策略應用實例的Google表單,每個策略都適用於數十種不同的習慣培養。 

參考資料與其他文本

  • 親朋好友如何影響你形塑習慣的詳細說明,請參見《原子習慣》第9章
  • 連坐夥伴的詳細說明,請參見《原子習慣》第17章
  • 在十個修課的學生中,最後有四個成為太空人:邁克·馬西米諾與詹姆斯·阿爾杜徹的訪談,《找到「不可行」與「不可能」的差異》,詹姆斯·阿爾杜徹脫口秀,2017年1月

avatar-img
19會員
82內容數
我是譁語 Art_y_an,稱呼隨意。對文本理論了解不多不知道自己的寫作類型,但喜歡寫故事(詳見沙龍連結)。 熱愛討論愛的多種形式及意涵,也是寫作的主核。 佛系經營,不會咬人,歡迎搭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鯨魚絮語 的其他內容
在糟糕的一天,進步的目視化結果可以帶來相當大的力量。當你失意頓足時,就很容易忘記你一路以來進步了多少,而在這階段,你可能感覺你已經付出許多,卻總不見成效,習慣追蹤正是為你的努力提供了目視化的證據——告訴你你已經做了多少、你是個如此屹立不搖的人的小小提醒。
要堅持一個習慣的關鍵要素在於成就感——就算是細微之處。成就感是告訴你大腦投入這個習慣能獲得值回票價的信號。 這也是回饋機制成為習慣構成要點的原因。這些因回饋而來的感覺——愉悅感、滿足感、享受——與回饋循環環環相扣,教育你的大腦記住哪些行為下一次有幫助。
動力的消失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在人生的很多領域,我們總設想,如果多努力一點,我們就會得到多一點結果。因此,自然而然地,當我們盡最大的努力投入其中時,也期望我們能得到很豐碩的結果。 但習慣的養成不是這麼一回事的。
有時讀者會問我,在一段時間中專注於建立一個習慣比較好,還是多個習慣並進比較好。對此,我的答案幾乎都是專注於一個習慣。這不只是因為單一習慣的建立比較簡單,也也助於解決在習慣養成時常常被輕忽的角度:當你在建立一個新習慣時,你往往也在建立好幾個新習慣。
一旦從事一個習慣的阻力減少了,它就更容易被實現。換句話說,當便利性上升,你就有更高的機率去遵循你的習慣。 當決定在哪裡實踐新習慣時,最好選擇一個你日常規律中的必經地點,因為當一個想被建立的習慣與你的日常生活適性度高的時候,它更可能成形。
在糟糕的一天,進步的目視化結果可以帶來相當大的力量。當你失意頓足時,就很容易忘記你一路以來進步了多少,而在這階段,你可能感覺你已經付出許多,卻總不見成效,習慣追蹤正是為你的努力提供了目視化的證據——告訴你你已經做了多少、你是個如此屹立不搖的人的小小提醒。
要堅持一個習慣的關鍵要素在於成就感——就算是細微之處。成就感是告訴你大腦投入這個習慣能獲得值回票價的信號。 這也是回饋機制成為習慣構成要點的原因。這些因回饋而來的感覺——愉悅感、滿足感、享受——與回饋循環環環相扣,教育你的大腦記住哪些行為下一次有幫助。
動力的消失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在人生的很多領域,我們總設想,如果多努力一點,我們就會得到多一點結果。因此,自然而然地,當我們盡最大的努力投入其中時,也期望我們能得到很豐碩的結果。 但習慣的養成不是這麼一回事的。
有時讀者會問我,在一段時間中專注於建立一個習慣比較好,還是多個習慣並進比較好。對此,我的答案幾乎都是專注於一個習慣。這不只是因為單一習慣的建立比較簡單,也也助於解決在習慣養成時常常被輕忽的角度:當你在建立一個新習慣時,你往往也在建立好幾個新習慣。
一旦從事一個習慣的阻力減少了,它就更容易被實現。換句話說,當便利性上升,你就有更高的機率去遵循你的習慣。 當決定在哪裡實踐新習慣時,最好選擇一個你日常規律中的必經地點,因為當一個想被建立的習慣與你的日常生活適性度高的時候,它更可能成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有時讀者會問我,在一段時間中專注於建立一個習慣比較好,還是多個習慣並進比較好。對此,我的答案幾乎都是專注於一個習慣。這不只是因為單一習慣的建立比較簡單,也也助於解決在習慣養成時常常被輕忽的角度:當你在建立一個新習慣時,你往往也在建立好幾個新習慣。
Thumbnail
一旦從事一個習慣的阻力減少了,它就更容易被實現。換句話說,當便利性上升,你就有更高的機率去遵循你的習慣。 當決定在哪裡實踐新習慣時,最好選擇一個你日常規律中的必經地點,因為當一個想被建立的習慣與你的日常生活適性度高的時候,它更可能成形。
Thumbnail
讓提示誘發並顯化你的習慣,使之隨處可見。 任何習慣都是由提示引發,我們也更容易受到那些視野所及的提示引導。因此,製造顯而易見的提示可以將你導向你理想的習慣。
Thumbnail
我們會找到一個能將你的新習慣安放的——清晰且具體的——空間。 如果你能為自己的新習慣找到正確的時機,以及正確的地點,所有事情都會擺到正確的位置上。
Thumbnail
一旦將開頭變得容易,頭過身就過,剩下的也會容易許多。 藉由將你的目標投射在「非常簡單」到「非常困難」的量表上,你總是能找到可行的入門習慣,引導你達成你所想要的結果。 多數人以太大、太難企及的野心起頭,但實際上,那些內化習慣的必需品總是微小而簡明。
Thumbnail
「建立什麼習慣」是你將面臨的、最重要的選擇。 選擇好習慣,進步是容易的;選錯了習慣,生命將困頓不已。比起努力本身,選擇為正確的習慣努力重要得多(但是當然,努力也是很重要的)。
你的財產、知識、體態與環境,都是你的財務習慣、學習習慣、飲食運動習慣與整理習慣帶來的「滯後指標」。 給你的習慣一個存在世上的時間與空間,只要重複的次數夠多,它就會慢慢成長與茁壯。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自律與成功者擅長的是建構生活,不須展現克制力&減少觸發惡習機制。
Thumbnail
日常生活發現習慣容易中斷,後來發現自己中斷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 「不知道這習慣是為了什麼?只因看到大家都說這是好習慣,所以才執行。」
Thumbnail
此系列內容來自詹姆斯.克利爾的免費郵件課程,使用其著作《Atomic Habits 原子習慣》的理論基礎,旨在30天內提供以下的資訊: V 消除習慣養成中可能產生的任何疑問 V 獲得採取行動所需的工具與策略 V 學習任何習慣養成都能適用的架構
Thumbnail
在職場上每一個反應和選擇都會塑造一個人成為什麼樣的組織成員。擁有能力不一定代表能夠發揮影響力,而影響力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成為有價值的成員的關鍵。《影響力習慣》深刻揭示了在現代職場中,高影響力的人所擁有的關鍵心態和習慣。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有時讀者會問我,在一段時間中專注於建立一個習慣比較好,還是多個習慣並進比較好。對此,我的答案幾乎都是專注於一個習慣。這不只是因為單一習慣的建立比較簡單,也也助於解決在習慣養成時常常被輕忽的角度:當你在建立一個新習慣時,你往往也在建立好幾個新習慣。
Thumbnail
一旦從事一個習慣的阻力減少了,它就更容易被實現。換句話說,當便利性上升,你就有更高的機率去遵循你的習慣。 當決定在哪裡實踐新習慣時,最好選擇一個你日常規律中的必經地點,因為當一個想被建立的習慣與你的日常生活適性度高的時候,它更可能成形。
Thumbnail
讓提示誘發並顯化你的習慣,使之隨處可見。 任何習慣都是由提示引發,我們也更容易受到那些視野所及的提示引導。因此,製造顯而易見的提示可以將你導向你理想的習慣。
Thumbnail
我們會找到一個能將你的新習慣安放的——清晰且具體的——空間。 如果你能為自己的新習慣找到正確的時機,以及正確的地點,所有事情都會擺到正確的位置上。
Thumbnail
一旦將開頭變得容易,頭過身就過,剩下的也會容易許多。 藉由將你的目標投射在「非常簡單」到「非常困難」的量表上,你總是能找到可行的入門習慣,引導你達成你所想要的結果。 多數人以太大、太難企及的野心起頭,但實際上,那些內化習慣的必需品總是微小而簡明。
Thumbnail
「建立什麼習慣」是你將面臨的、最重要的選擇。 選擇好習慣,進步是容易的;選錯了習慣,生命將困頓不已。比起努力本身,選擇為正確的習慣努力重要得多(但是當然,努力也是很重要的)。
你的財產、知識、體態與環境,都是你的財務習慣、學習習慣、飲食運動習慣與整理習慣帶來的「滯後指標」。 給你的習慣一個存在世上的時間與空間,只要重複的次數夠多,它就會慢慢成長與茁壯。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自律與成功者擅長的是建構生活,不須展現克制力&減少觸發惡習機制。
Thumbnail
日常生活發現習慣容易中斷,後來發現自己中斷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 「不知道這習慣是為了什麼?只因看到大家都說這是好習慣,所以才執行。」
Thumbnail
此系列內容來自詹姆斯.克利爾的免費郵件課程,使用其著作《Atomic Habits 原子習慣》的理論基礎,旨在30天內提供以下的資訊: V 消除習慣養成中可能產生的任何疑問 V 獲得採取行動所需的工具與策略 V 學習任何習慣養成都能適用的架構
Thumbnail
在職場上每一個反應和選擇都會塑造一個人成為什麼樣的組織成員。擁有能力不一定代表能夠發揮影響力,而影響力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成為有價值的成員的關鍵。《影響力習慣》深刻揭示了在現代職場中,高影響力的人所擁有的關鍵心態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