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不是沒問題,但整體看下來就是勳前期作為太少,他並不存在可以有任何浪費時間的機會,也就是他的「辦案」就是一個One Shot,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故事推進到勳認真開始懷疑武內的基點之上,才能串接跟雪見開始共同懷疑武內。雖然鳥越的故事相當流暢、順遂,但這樣的說詞與「線索用法」變成了一道反射鏡。就像是我們玩RPG遊戲,開對了NPC角色,找到了任務重要關鍵人物。而我們就是買了攻略的玩家,一拳直接找到了龍穴。
這本書因緣際會之下某次從書局中帶回來了,放在書架上遲遲沒有打開。這陣子終於快速地將它追完,也是第一次接觸雫井脩介的小說,我清楚有另外一部有名的《檢方的罪人》,如果有認識雫井脩介的,有更值得推薦給我的都歡迎留言。不過老話一句,【坡上的擬態】只存在主觀書評,並不存在客觀討論。因此每一個心得、分析僅代表我的感受。喜歡的話歡迎按個愛心或者留言。《鄰居》本質而言,帶給我很滿意的娛樂享受,但我還是對一些設計感到好奇。
這是我覺得描寫很好的部份,以梶間家為整部的主軸來看,道盡了勳在家中的不聞不問、俊郎多數時間都沒有站在家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尋蕙的婆婆的刻劃就是一個父權時代下的產物。這些東西可能都會打擾到閱讀者,但我感受到這就是筆觸精確的地方,越是覺得機歪、靠北的地方,就代表作者真的刻劃出我們上一輩的家族身份。這也會讓你在中段開始對勳與俊郎感到反感,幾乎整部戲的前中期都落在尋蕙、雪見在四處走踏與憂慮。勳幾乎是到了最後的最後,終於放下過去的束縛開始思考是否要面對這個曾經放走過的敵人。不過我們第一個直面要探討的就是最核心的問題:
讀者對於武內過去的認知與勳相同,都是透過兒時玩伴「鳥越」所得知的。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整部作品都神隱的勳到了故事抵達約2/3時開始急起直追。透過曾經的死對頭「野見山」的引導,才牽起了鳥越這條線。甚至在思考武內的過去案件手法也是靠雪見在一旁共同推理想起。站在結果的角度來看,勳從頭到尾都沒有靠自己真的做了什麼事情,大概就是最後去坦武內,換一個1年半刑期。你也可以說勳是個討厭的主角,也可以說是作者刻意為之的結果,但隱藏在這底下的更核心關鍵是從野見山、鳥越、到最後與雪見對於「後車廂」有所共識。
一切都來得過於理所當然
首先野見山沒有理由要給勳線索,甚至這個線索也可以由檢方自行查驗。雖然勳也對了這點做了推理,說明檢方認為武內現在屬於檢方的「鬼牌」,不存在有任河犯錯的可能,但這就代表野見山也不是什麼絕對必然要給勳線索的必然人物。這一個會面只是為了要讓野見山與勳再一次進行法界的Battle而已。
二來,鳥越幾乎是沒有任何起疑的開始掏心掏肺開始與勳分享。其實這不是沒問題,但整體看下來就是勳前期作為太少,他並不存在可以有任何浪費時間的機會,也就是他的「辦案」就是一個One Shot,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故事推進到勳認真開始懷疑武內的基點之上,才能串接跟雪見開始共同懷疑武內。雖然鳥越的故事相當流暢、順遂,但這樣的說詞與「線索用法」變成了一道反射鏡。就像是我們玩RPG遊戲,開對了NPC角色,找到了任務重要關鍵人物。而我們就是買了攻略的玩家,一拳直接找到了龍穴。
承上述,當勳只有一次機會直接找到懷疑的根基之後,我們幾乎無法以任何角度再次理解武內。雖然我們看起來很合理,武內在鳥越口中的過去,的確伏筆也有明確地寫在前中期,直接爆打自己的狗、有時家裡會發出聲響、對於自己中意的人非常款待並要求回報。
這些都很合理,都在作者設定的範圍裡,但我們沒辦法得到更多武內的底層動機,這個關鍵並非對每一個讀者來說都很重要,但因為上述所說的One Shot問題,我們對於武內理解的篇幅只剩下「這傢伙就是這樣的人」這種想法。
最終對決段落描寫也很合理也好看。死於勳手中的武內再也沒辦法透過書的章節敘述自己最核心想要的是什麼?他喜歡尋蕙,想要得到尋蕙的認可?他究竟是因為想要噁心勳才接近尋蕙,還是因為看到了尋蕙找到了自己的渴望而改變計畫?他每次都是因為先看見了對象才付諸行動,還是是反過來的?他最終要的只是一親芳澤,還是對於重要他人對自己的認同感?這些都化為各自心證的想像。最終我們只能從鳥越的話去拼湊出武內真實的樣貌。
他應該可以更有魅力的?如果我們知道更多答案的話。
雖然我感受到作者透過雪見撬開了很多不得撬開的支點,甚至用她整併了許多不同的路線,但是她直接讓池上、杏子與梶間家進行對決,是一個相當危急的狀況,也有可能我是站在武內是兇手的角度看這部作品,但是我腦中的想法是被害者遺族的支線、鳥越、野見山的線索是可以整併的,並且讓武內直面對決完其實不會對於全局有更躍身的部份。我原本期待尋蕙會因此覺得雪見、池上、杏子太過荒唐的指控,而跟武內有進一步的關係,但這個對決雖表面上波濤洶湧,但實際上對全局只是像漣漪湖面一般。
雖說如此,還是得要綜觀回憶這部作品給人的直覺,雫井脩介筆觸真實,也梳理了許多那個年代下的人物縮影,描述遺族、部份角色時某些時刻讓我感覺自己在觀賞宮部美幸的《模仿犯》、製造懸疑的部份讓我想起了貴志祐介《惡之教典》之中一些惡趣味的恐懼。(譬如孩童的瘀青、養樂多),但或許是蓮實太過變態,一直覺得武內「還算是」正常的罪犯,但可能是因為兇手側寫角度並不多,我們無從查證。以「娛樂」角度來看,還是相當值得收看的,但幾個要點可能要先忍耐住,譬如對於勳的神隱、不介入、啃老族俊郎講話很大聲、雪見過於衝動、中段偏長的內容。
其實對於兇手的側寫,同樣的道理也有在《模仿犯》發生過,但差異是「和平」雖然掏開了一切讓我們知道,但我還是感受不到底層真實動機,感覺會像是刻意裝設出來的「角色」動機。所以不見得真的把兇手Profile揭開,我們真的就會獲得「啊,原來如此」的心得。(但模仿犯這部IP太巨大,必須得要再把整本重新嗑完,才有辦法好好說明)
果然要夠會寫變態的人才能寫得出經典的變態。
Ou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