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幸福:重塑銀髮族產品的設計思維(上)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台灣,當你從事藝術、音樂、體育等「非學科」產業時,常會聽到有人說:「台灣市場太小,做不起來啦!」先不論這種說法是否正確,但有一個市場可能可以打破這個論點——銀髮族市場。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預測,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當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20%時,便屬於超高齡社會。更具體來說,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全台65歲以上人口已達415.8萬人,占總人口的17.8%,其中至今年8月,嘉義縣、台北市、南投縣、雲林縣、屏東縣、花蓮縣及基隆市已經率先步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說這些地區大約每5人中就有1位是高齡人口。這樣的市場應該足夠大了吧?


也因此,針對年長者設計的產品具大幅成長趨勢,特別是現今進入科技化、AI時代,智慧型常為針對年長者的設計核心主題。但是,這些設計真的能廣泛應用,或者能被年長者接受嗎?這引出了以下幾個問題。


資訊推廣性不足

「不知道現在有什麼新的產品,看到了,才知道。」(張光煌、葉玲玲,2022)這句話出自一項針對年長者數位產品使用與購買經驗的研究,反映了許多受訪者的心聲。但我想再加三個字——「經歷了」:「不知道現在有什麼新的產品,經歷了,看到了,才知道。」筆者的祖父母皆為耄耋之年,甚至達到珍壽。但近年來,隨著社會變動,特別是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社區感染事件後,他們外出的機會減少,活動量不足。筆者親眼見證了祖父母的快速退化,從失智症、肌肉退化,直到最終身體機能衰弱而離世。當找到合適的產品時,往往已經無法挽回他們的健康狀況。

現今許多針對高齡者設計的輔具存在推廣性不足的問題。許多家庭只有在經歷過長者健康退化的過程後,才會開始積極尋找合適的輔助產品。然而,這些產品往往在市場中知名度有限,需要經歷不斷的試錯和探索,才可能發現適合的工具。這樣的情況不僅延誤了使用時機,還使得許多潛在需求的高齡者及其家屬無法及時受益。要讓輔具真正發揮其價值,設計者除了設計開發,更應該去注重產品的推廣和普及,讓年長者及其家屬在健康退化之前就能了解並獲得這些輔助工具的支持。


未切入需求點

年長者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筆者過去在長照機構擔任志工協助時,與活動人員聊天中發現,許多年長者一開始不願意前來參加活動,但一旦來了,因為有許多人可以聊天、交朋友,反而不願意再待在家裡。在志工協助中,筆者自己也經常被年長者拉去聽他們聊過去的生活、經歷與見聞。由此可見,年長者其實渴望與人面對面的互動與交流。然而,現今欲漸流行設計的居家照顧機器人旨在代替子女或他人照顧年長者,但這類產品在無形中剝奪了年長者的一部分小確幸。與一個冰冷的機器人相處,即便它具備高度的智慧功能,長期下來,年長者的孤獨感依然無法避免。如果你是一位年長者,被機器照顧的生活恐怕難以真正帶來心靈上的安慰。

當然不只照護機器人,現今許多設計的高齡者輔具大多著重於解決日常照護的問題,強調智慧、功能性和便利性,但往往忽略了年長者最基本的需求:人際互動與情感連結。這些產品雖能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便捷服務,但無法替代人際交流所帶來的溫暖與支持。真正切入年長者需求的設計,應該考慮如何促進他們的社會互動,而不是僅僅關注技術層面的提升。


為長者們設計

有些讀者可能會疑惑:為年長者們設計有何不妥?高齡者輔具的設計初衷是為了解決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但問題在於,許多設計者本身並非年長者,我們未曾經歷衰老,無法真正體會到年長者的實際需求。大數據所提供的是理性資料,但如前文所述,年長者更需要情感上的連結。此外,世代之間的思維與習慣存在顯著差異。以聯絡他人為例,筆者的祖父母仍習慣使用家用電話,原因是他們不太識字,且對新科技感到陌生與抗拒;而筆者的父母則使用手機和Line通話,筆者本人則偏好用Line打字,僅在緊急時才會打電話。至於下一代的孩子,有些甚至已經開始使用智能手錶來聯絡,完全不需要手機!每一代的使用習慣大相徑庭。那麼,回到高齡者輔具設計,當設計者大多是年輕人時,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模式與年長者有如此大的不同,又如何能設計出真正符合年長者需求的產品呢?

筆者自行製作

筆者自行製作

不僅如此,高齡者輔具的設計不僅需要跨世代的理解,更應該是一個跨領域合作的過程。這不僅需要設計師的創意和技術,還需要醫療專業人員的知識、心理學家的情感洞察,甚至年長者自身的經驗分享。這樣的跨領域合作可以確保產品不僅能解決功能上的需求,還能兼顧年長者的情感和生活方式,實現真正的「與年長者共同設計」,而非「為年長者設計」。

因此,無論是設計者還是執行者,都應該拋棄舊有「為年長者設計」的思維,轉向「與年長者共同設計」。年輕人擁有敢於嘗試的創新心態,中年人則具備更成熟和深入思考的能力,而年長者則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各世代之間的合作,不應該是單向的設計過程,而是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去了解、認識衰老,並設計出讓年長者能夠幸福生活的產品。這不僅是為了現代的年長者,也是為了未來的年長者——即我們自己,亦為後代鋪設一條共老共榮的道路。


後續

而值得高興的是,上述的願景已並非是願景,近年來已經有部分企業與設計團隊開始採用「與銀髮族共同設計」的理念,並實際將其應用於產品開發過程中。更甚至也有不老設計師依她的親身體驗出發,和設計師們一起討論、研發,去創造、改善老人行動的專案。這些「共創」的模式不僅提升了產品的實用性,更讓年長者感受到自身經驗和智慧的價值。

下篇文章我們將深入介紹這些已成功運用該理念的設計案例,展現他們如何打破傳統思維,創造出更具溫度且符合需求的銀髮族產品。

avatar-img
1會員
7內容數
設計無所不在,然而卻經常被人忽略。在這裡,我們將一同探索世界各地令人驚嘆、獨具匠心的設計產品,讓我們重新認識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創意之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隨著台灣即將在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帶來了對養生村的巨大需求。這種需求的增長反映了一個更廣泛的社會變遷,即人們對於高品質老年生活的追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敏盛醫療集團與台灣房屋集團合作,推出了桃園首座醫養合一的樂活公寓「智醫康寓」,這是一個限量發售的項目,旨在為健康的長者提供
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台灣 65 歲以上的人口佔比,於 2018 年即超過 14%,使台灣成為高齡社會,2025 年,超過 20%,我們也將邁向超高齡社會。同時,今年的內政部列冊住宅全為 65 歲以上老人住宅數達 71.56 萬,僅 1 名老人獨居宅數為 54.25 萬,在人口外移至經濟發展重鎮的現代,
Thumbnail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提出了「活躍老化」的觀念,並定義為「提升民眾老年期生活品質,並達到最適宜的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在當今,活躍老化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成為全球性社會運動,更是目前各國老人福利政策的核心價值和目標。臺灣預計在2025年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依據內政部調
Thumbnail
本文章將探討高齡社會的相關議題,包括高齡化社會的定義、臺灣與中國在高齡社會中的進程、社會危機、人權議題等。另外,將分析中國的醫療保險制度與臺灣的健保制度之間的差異,以及對老人的照護與生活品質權利的保障。
Thumbnail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當65歲的年長者人數比例超過20%,也象徵著相關的照護、醫療等,已經成為不能夠再逃避的重要議題。然而,不論是國家政策、各種相關設施,甚至是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全球高齡少子化的現象已逼近至必須面對,過往世代的社會生活方式也需要改變, 近三十年內,小家庭的情況也是一種趨勢,身為長輩的若能幸運的漸漸老化沒有其他重症,是長者與晚輩的福氣,不過相對這樣的人口也逐漸增長,甚至會超過這樣的比例。 夾在中間像是三明治一樣,上有長輩、下有晚輩要照顧的話,除非經濟無虞,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中國長期實行的一胎化政策對社會結構和財政壓力造成的影響。作者指出,這種斷層會擴大年輕次代的財政壓力和社會結構的忽然變化,從而引發更多矛盾和衝突。文章探討了中國的老齡化問題,並指出中國政府應該更多地投入資源來照顧老年人口。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
Thumbnail
細數臺灣長照產業的重要性,長照不只是「照護」,而是要讓晚年生活更豐富、更多樣。社區互動空間、跨領域合作機會以及政策上的改善都是推動銀髮照護的有效途徑。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隨著台灣即將在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帶來了對養生村的巨大需求。這種需求的增長反映了一個更廣泛的社會變遷,即人們對於高品質老年生活的追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敏盛醫療集團與台灣房屋集團合作,推出了桃園首座醫養合一的樂活公寓「智醫康寓」,這是一個限量發售的項目,旨在為健康的長者提供
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台灣 65 歲以上的人口佔比,於 2018 年即超過 14%,使台灣成為高齡社會,2025 年,超過 20%,我們也將邁向超高齡社會。同時,今年的內政部列冊住宅全為 65 歲以上老人住宅數達 71.56 萬,僅 1 名老人獨居宅數為 54.25 萬,在人口外移至經濟發展重鎮的現代,
Thumbnail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提出了「活躍老化」的觀念,並定義為「提升民眾老年期生活品質,並達到最適宜的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在當今,活躍老化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成為全球性社會運動,更是目前各國老人福利政策的核心價值和目標。臺灣預計在2025年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依據內政部調
Thumbnail
本文章將探討高齡社會的相關議題,包括高齡化社會的定義、臺灣與中國在高齡社會中的進程、社會危機、人權議題等。另外,將分析中國的醫療保險制度與臺灣的健保制度之間的差異,以及對老人的照護與生活品質權利的保障。
Thumbnail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當65歲的年長者人數比例超過20%,也象徵著相關的照護、醫療等,已經成為不能夠再逃避的重要議題。然而,不論是國家政策、各種相關設施,甚至是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全球高齡少子化的現象已逼近至必須面對,過往世代的社會生活方式也需要改變, 近三十年內,小家庭的情況也是一種趨勢,身為長輩的若能幸運的漸漸老化沒有其他重症,是長者與晚輩的福氣,不過相對這樣的人口也逐漸增長,甚至會超過這樣的比例。 夾在中間像是三明治一樣,上有長輩、下有晚輩要照顧的話,除非經濟無虞,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中國長期實行的一胎化政策對社會結構和財政壓力造成的影響。作者指出,這種斷層會擴大年輕次代的財政壓力和社會結構的忽然變化,從而引發更多矛盾和衝突。文章探討了中國的老齡化問題,並指出中國政府應該更多地投入資源來照顧老年人口。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
Thumbnail
細數臺灣長照產業的重要性,長照不只是「照護」,而是要讓晚年生活更豐富、更多樣。社區互動空間、跨領域合作機會以及政策上的改善都是推動銀髮照護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