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情緒感染 La contagion émotionnelle dans le collectif

更新於 2024/11/1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相較於正面情緒,人們似乎對負面情緒較感興趣。專家認為,對個體來說,管理負面情緒可能更具急迫性;此外,許多研究已證明,負面情緒對健康影響甚大,尤其在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在2017年發表針對16萬3000位高度焦慮抑鬱患者,追蹤長達近十年的研究結果,發現他們罹癌風險高於情緒穩定者,且其中32%可能死於癌症。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2023年發表對64萬4734名有焦慮抑鬱病史的個體進行的綜合分析1,顯示他們得到長新冠的風險提高20%。

 

1990年代,心理學家開始研究正面情緒,但研究上卻遇到困難,譬如爬山登頂後,俯瞰山下時發出驚嘆2,或在很多情境下容易產生自我滿足3,這些情境都難以在實驗室中複製。正面情緒非常多元,而目前許多心理學家最感興趣的情緒之一為「敬畏4」,混雜著欣賞及害怕的情緒;面對比自己更強大的力量時產生的敬畏之心,通常會讓人心胸更開闊及慷慨。

 

社交網路出現後,集體情緒成為心理學研究熱門主題之一。以往,我們認為需要透過直接接觸,情緒才能傳播擴散,可如今在社交網絡上,通過簡單的訊息,人們在情感歸屬上也像是屬於同一個社會群體,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信息與傳播科學專家迪迪埃·庫爾貝(Didier Courbet)將此種情緒感染5的現象命名為「數位集體意識」(la conscience collective numérique)。2012年,Facebook(現稱為Méta)進行了一項大規模6實驗,操控7其平台上超過68.9萬名英語用戶所接收到的訊息;一些人比平時接觸8到更多帶有負面情緒的訊息,另一些人則接觸更多正面訊息。結論:那些接觸到更多負面訊息的用戶,自己也會發布更多帶有負面情緒的貼文,反之亦然。

 

但也有研究指出,負面情緒比正面情緒傳播更快。2009年6月,流行樂之王麥克傑克森死訊傳開,全球樂迷悲慟不已,Facebook湧進大量的悼念貼文,這是首次人們尋求網路社群來克服悲傷的事件之一。此外,庫爾貝還發現,當樂迷使用社交網絡後,比之前感到更悲傷,2015年,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員埃米利奧·費拉拉(Emilio Ferrara)在沒有事先操控推文下,對3800名推特用戶間的情緒傳播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得出相似的結論,當涉及負面情緒時,這種傳染效應更強,尤其是憤怒。

 

負面情緒的效應可能是造成網路上仇恨言論充斥的原因之一,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傳播學教授喬瑟夫·沃爾特(Joseph Walther)表示,發布負面訊息的人,不只是為了傷害或侮辱他人,更可能是為了獲得正面反應,例如收到網友的「讚」。

 

不同文化對表情符號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異,若使用不當,還可能涉及法律問題。

不同文化對表情符號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異,若使用不當,還可能涉及法律問題。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表情符號成為了人們互動的重要方式。2023年3月,Twitter(現已更名為X)上可用的表情符號達到3,664個,其中26.7%的推文至少使用了一個表情符號。相比之下,十年前僅有720個表情符號,只有4.25%的推文使用了表情符號。保羅-瓦萊里蒙彼利埃第三大學的計算語言學教授瑞秋·潘克赫斯特(Rachel Panckhurst)解釋:

Un message sans émoji est désormais ressenti comme froid. Les émojis permettent d'adoucir 9le ton d'un message ou de préciser s'il est ludique ou ironique.(沒有表情符號的訊息被認為是冷冰冰、沒有溫度的。它們能夠柔化語氣,或明確表示出是開玩笑還是諷刺。)

 

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表情符號皆一體適用。譬如像捏手指的表情符號在義大利表示「你是要我說什麼(Mais que veux-tu que je te dise)」,可在以色利是指「耐心點(Sois patient)」;還有在台灣很常用來表示感謝的雙手合十的表情符號,在美國則是有祈禱之意。

 

除了文化因素外,也不可輕忽表情符號所代表的意涵,以免觸法。2016年,法國一名22歲的年輕人因向前女友發送了一條帶有手槍表情符號的短信而被判處監禁六個月,緩刑10三個月,並需支付損害賠償,因為法官認為這是一種具像化的死亡威脅。當表情符號不再單純只是圖像,而被賦予語言的涵義時,必須小心使用。

 

 

 

 

Lexique:

1.  Une méta-analyse:統合分析。

2.  Un émerveillement:(n.m.) 驚奇,讚嘆,動詞是émerveiller (v.t) 使驚奇,使讚嘆,譬如le spectacle émerveille le public,這場秀使大眾讚嘆不已;也可以使用反身動詞s’émerveiller de,句子會變成 le public s’émerveille du spectacle。

3.  Une autosatisfaction:(n.f.) 自我滿足。

4.  Le awe:敬畏。一般來說,awe以母音開頭,前有定冠詞時要縮寫成l'awe,但由於它是源於英語的詞彙,且在法文很難找到共通詞,所以直接將挪用英文原貌。

5.   La contagion émotionnelle:une contagion (n.f.) 傳染(病)。

6.   À grande échelle:大規模、大範圍地。

7.   Manœuvrer:(v.t) 操縱,名詞une manœuvre (n.f.)。

8.   Être exposé à qqch.:暴露於某物之下,引申為接觸到。

9.    Adoucir:(v.t) 使柔和(軟),減輕;動詞其實是由形容詞doux轉變而來。

10.   Un sursis:(n.m.) 緩期,延期;延緩;在緩刑期間en sursis。

 

 

本文節錄:

Évrard-Ouicem Eljaouhari, « L’étude scientifique des émotions vraiment explosé », in Science & Vie Hors Série N˚ 314, juillet 2024, pp. 6-13 

Évrard-Ouicem Eljaouhari, « Réseaux sociaux : les états d’âme sont communicatifs », in Science & Vie Hors Série N˚ 314, juillet 2024, pp. 86-91

Coralie Hancok, « Que racontent les émojis ? », in Science & Vie Hors Série N˚ 314, juillet 2024, pp. 92-93

avatar-img
3會員
41內容數
這個平台提供關於法國時事、心理學、科學、歷史、文化、藝術和哲學等領域的文章,文章內會介紹該領域的法文詞彙和使用到的文法,希望分享知識的同時,可以幫助對法文有興趣者學習法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d Astr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卡耶博特.畫中的男性》特展是由奧賽美術館、洛杉磯蓋蒂博物館及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聯合策畫。印象派專家,同時是現任奧賽美術館的首席館長及保存與藏品部主任保羅·佩林(Paul Perrin)接受雜誌《費加洛》(Le Figaro)的專訪,詳述了與此次特展相關的問題。
為紀念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逝世130週年,奧賽博物館推出《卡耶博特.畫中的男性》(Caillebotte. Peindre des hommes)特展。根據作品目錄的統計數據顯示,男性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占據絕對優勢:在人物畫中,男性的形象有100幅,女性32幅,混合性別的作品有17幅。
法國小說家皮埃爾·布勒(Pierre Boulle)在1963年發表《人猿星球》後,陸續有十部電影以此作品改編而成,最新一部《猩球崛起:王國誕生》於2024年5月上映,描繪了與現實相反的情節:猩類進化成高智力物種並取代人類,人類則退化成原始人。究竟這類的電影情節究竟是否基於科學原理而創作呢?
在今年2月,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迪迪埃·拉烏爾(Didier Raoult)對傳染病學家讓·保羅·史達勒(Jean-Paul Stahl)提起的誹謗1告訴被馬賽輕罪法庭2駁回,而前者必須支付後者1000歐元的訴訟費用。這件訴訟起因於史達勒在一次電視節目中,公開指控拉烏爾竄改有關藥物羥氯奎寧的研究。
如今人類平均壽命拉長,我們普遍接受需要「活到老,工作到老」的情況,因此看到當時法國百萬人上街頭遊行抗議,有些人可能感到困惑,只不過多工作兩年,有必要反應這麼大嗎?甚至不少人還覺得法國人懶惰,不願意工作。不工作,就是懶惰。為何我們會認為繼續工作是正當的,可對於休息卻直覺聯想到懶惰?
從何時我們開始能「感受到」情緒呢?害怕可能是最古老的,也是被研究最多的情緒,它源自於生存本能,甚至在昆蟲上也能觀察到恐懼的行為。近年來,對於情緒研究數量呈爆炸式成長,但在這之前,情緒議題在科學領域其實長期被忽視,研究數量相當稀少。
《卡耶博特.畫中的男性》特展是由奧賽美術館、洛杉磯蓋蒂博物館及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聯合策畫。印象派專家,同時是現任奧賽美術館的首席館長及保存與藏品部主任保羅·佩林(Paul Perrin)接受雜誌《費加洛》(Le Figaro)的專訪,詳述了與此次特展相關的問題。
為紀念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逝世130週年,奧賽博物館推出《卡耶博特.畫中的男性》(Caillebotte. Peindre des hommes)特展。根據作品目錄的統計數據顯示,男性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占據絕對優勢:在人物畫中,男性的形象有100幅,女性32幅,混合性別的作品有17幅。
法國小說家皮埃爾·布勒(Pierre Boulle)在1963年發表《人猿星球》後,陸續有十部電影以此作品改編而成,最新一部《猩球崛起:王國誕生》於2024年5月上映,描繪了與現實相反的情節:猩類進化成高智力物種並取代人類,人類則退化成原始人。究竟這類的電影情節究竟是否基於科學原理而創作呢?
在今年2月,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迪迪埃·拉烏爾(Didier Raoult)對傳染病學家讓·保羅·史達勒(Jean-Paul Stahl)提起的誹謗1告訴被馬賽輕罪法庭2駁回,而前者必須支付後者1000歐元的訴訟費用。這件訴訟起因於史達勒在一次電視節目中,公開指控拉烏爾竄改有關藥物羥氯奎寧的研究。
如今人類平均壽命拉長,我們普遍接受需要「活到老,工作到老」的情況,因此看到當時法國百萬人上街頭遊行抗議,有些人可能感到困惑,只不過多工作兩年,有必要反應這麼大嗎?甚至不少人還覺得法國人懶惰,不願意工作。不工作,就是懶惰。為何我們會認為繼續工作是正當的,可對於休息卻直覺聯想到懶惰?
從何時我們開始能「感受到」情緒呢?害怕可能是最古老的,也是被研究最多的情緒,它源自於生存本能,甚至在昆蟲上也能觀察到恐懼的行為。近年來,對於情緒研究數量呈爆炸式成長,但在這之前,情緒議題在科學領域其實長期被忽視,研究數量相當稀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其實難以真正理解情緒的本質,因為它那深邃而波動的「穿越感」是無法被量化的。情緒,常常是我們經驗的起點,而非結果。換句話說,我們都是首先感受到情緒,然後才會透過生活中的事件來詮釋這些情緒。情緒如同自身能量的展現,而這種能量本質上充滿著變化與波動。簡單來說,情緒是主體,事件則是我們自
Thumbnail
隨著年紀增長,也許是社會期望又或者生理變化,我們開始擁有更多情緒。本文探討情緒的出現、認知以及處理方式,並提供正念呼吸作為一個具體的情緒清理行動。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是探討作者在自媒體平臺上經營的過程中,獲得粉絲數暴增後卻陷入情緒低潮的經歷。作者通過調整心態、專注服務於忠實粉絲、認清網路與現實的差異、明確自身目標等方法,來克服在網路平臺上的情緒波動。
Thumbnail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出現情緒高亢和情緒低落的狀況,但是若因為情緒過高或情緒過低而對生活、課業與工作造成影響,便可能是罹患情感性疾患。
情緒是我們內心的反應,理解並接納這些情緒,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相反,如果我們拒絕接收這些情緒,它們就會反覆出現,提醒我們看見並理解它們的重要性。 所謂「負面」情緒,其實是洞察心靈的珍貴鑰匙。不要給那些不舒服的感覺貼上負面的標籤,而是將它們視為無形心靈的訊息。每一個情緒,無論好壞,都是在
Thumbnail
長新冠增加情緒障礙風險 長新冠確實還是跟神經精神情緒的疾病,息息相關。許多相關的大型研究,都指出新冠比起其他呼吸道疾病,諸如流感之類,更會影響病人的神經與精神心情預後。其中Lancet的23萬多人的大型資料庫研究指出,在新冠後六個月的追蹤,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有情緒障礙求診,其中有8.63%的個案是
Thumbnail
經過疫情的這些年,人們對病毒的恐懼感或因隔離所帶來的疏離、孤獨感,以及眼前的世界、生活中大大小小改變所造成的不安情緒,使得越來越多人求助於身心照護,選擇慢慢的練習探索自己內在,觸碰自己的心,並正視健康源自於身心靈的和諧平衡。
Thumbnail
社交恐懼症簡稱社恐,是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社恐者會明顯對某種社交情境感到焦慮,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是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場合裡,都抱持著明顯的消極思考。 比如,參加朋友聚會,明明聊得很愉快,卻總是覺得「很累,想早點回家」,又擔心自己的反應太異樣,會很失禮;跟大家相處明明很開心,卻總是覺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其實難以真正理解情緒的本質,因為它那深邃而波動的「穿越感」是無法被量化的。情緒,常常是我們經驗的起點,而非結果。換句話說,我們都是首先感受到情緒,然後才會透過生活中的事件來詮釋這些情緒。情緒如同自身能量的展現,而這種能量本質上充滿著變化與波動。簡單來說,情緒是主體,事件則是我們自
Thumbnail
隨著年紀增長,也許是社會期望又或者生理變化,我們開始擁有更多情緒。本文探討情緒的出現、認知以及處理方式,並提供正念呼吸作為一個具體的情緒清理行動。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是探討作者在自媒體平臺上經營的過程中,獲得粉絲數暴增後卻陷入情緒低潮的經歷。作者通過調整心態、專注服務於忠實粉絲、認清網路與現實的差異、明確自身目標等方法,來克服在網路平臺上的情緒波動。
Thumbnail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出現情緒高亢和情緒低落的狀況,但是若因為情緒過高或情緒過低而對生活、課業與工作造成影響,便可能是罹患情感性疾患。
情緒是我們內心的反應,理解並接納這些情緒,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相反,如果我們拒絕接收這些情緒,它們就會反覆出現,提醒我們看見並理解它們的重要性。 所謂「負面」情緒,其實是洞察心靈的珍貴鑰匙。不要給那些不舒服的感覺貼上負面的標籤,而是將它們視為無形心靈的訊息。每一個情緒,無論好壞,都是在
Thumbnail
長新冠增加情緒障礙風險 長新冠確實還是跟神經精神情緒的疾病,息息相關。許多相關的大型研究,都指出新冠比起其他呼吸道疾病,諸如流感之類,更會影響病人的神經與精神心情預後。其中Lancet的23萬多人的大型資料庫研究指出,在新冠後六個月的追蹤,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有情緒障礙求診,其中有8.63%的個案是
Thumbnail
經過疫情的這些年,人們對病毒的恐懼感或因隔離所帶來的疏離、孤獨感,以及眼前的世界、生活中大大小小改變所造成的不安情緒,使得越來越多人求助於身心照護,選擇慢慢的練習探索自己內在,觸碰自己的心,並正視健康源自於身心靈的和諧平衡。
Thumbnail
社交恐懼症簡稱社恐,是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社恐者會明顯對某種社交情境感到焦慮,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是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場合裡,都抱持著明顯的消極思考。 比如,參加朋友聚會,明明聊得很愉快,卻總是覺得「很累,想早點回家」,又擔心自己的反應太異樣,會很失禮;跟大家相處明明很開心,卻總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