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情緒感染 La contagion émotionnelle dans le collectif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相較於正面情緒,人們似乎對負面情緒較感興趣。專家認為,對個體來說,管理負面情緒可能更具急迫性;此外,許多研究已證明,負面情緒對健康影響甚大,尤其在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在2017年發表針對16萬3000位高度焦慮抑鬱患者,追蹤長達近十年的研究結果,發現他們罹癌風險高於情緒穩定者,且其中32%可能死於癌症。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2023年發表對64萬4734名有焦慮抑鬱病史的個體進行的綜合分析1,顯示他們得到長新冠的風險提高20%。

 

1990年代,心理學家開始研究正面情緒,但研究上卻遇到困難,譬如爬山登頂後,俯瞰山下時發出驚嘆2,或在很多情境下容易產生自我滿足3,這些情境都難以在實驗室中複製。正面情緒非常多元,而目前許多心理學家最感興趣的情緒之一為「敬畏4」,混雜著欣賞及害怕的情緒;面對比自己更強大的力量時產生的敬畏之心,通常會讓人心胸更開闊及慷慨。

 

社交網路出現後,集體情緒成為心理學研究熱門主題之一。以往,我們認為需要透過直接接觸,情緒才能傳播擴散,可如今在社交網絡上,通過簡單的訊息,人們在情感歸屬上也像是屬於同一個社會群體,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信息與傳播科學專家迪迪埃·庫爾貝(Didier Courbet)將此種情緒感染5的現象命名為「數位集體意識」(la conscience collective numérique)。2012年,Facebook(現稱為Méta)進行了一項大規模6實驗,操控7其平台上超過68.9萬名英語用戶所接收到的訊息;一些人比平時接觸8到更多帶有負面情緒的訊息,另一些人則接觸更多正面訊息。結論:那些接觸到更多負面訊息的用戶,自己也會發布更多帶有負面情緒的貼文,反之亦然。

 

但也有研究指出,負面情緒比正面情緒傳播更快。2009年6月,流行樂之王麥克傑克森死訊傳開,全球樂迷悲慟不已,Facebook湧進大量的悼念貼文,這是首次人們尋求網路社群來克服悲傷的事件之一。此外,庫爾貝還發現,當樂迷使用社交網絡後,比之前感到更悲傷,2015年,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員埃米利奧·費拉拉(Emilio Ferrara)在沒有事先操控推文下,對3800名推特用戶間的情緒傳播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得出相似的結論,當涉及負面情緒時,這種傳染效應更強,尤其是憤怒。

 

負面情緒的效應可能是造成網路上仇恨言論充斥的原因之一,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傳播學教授喬瑟夫·沃爾特(Joseph Walther)表示,發布負面訊息的人,不只是為了傷害或侮辱他人,更可能是為了獲得正面反應,例如收到網友的「讚」。

 

不同文化對表情符號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異,若使用不當,還可能涉及法律問題。

不同文化對表情符號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異,若使用不當,還可能涉及法律問題。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表情符號成為了人們互動的重要方式。2023年3月,Twitter(現已更名為X)上可用的表情符號達到3,664個,其中26.7%的推文至少使用了一個表情符號。相比之下,十年前僅有720個表情符號,只有4.25%的推文使用了表情符號。保羅-瓦萊里蒙彼利埃第三大學的計算語言學教授瑞秋·潘克赫斯特(Rachel Panckhurst)解釋:

Un message sans émoji est désormais ressenti comme froid. Les émojis permettent d'adoucir 9le ton d'un message ou de préciser s'il est ludique ou ironique.(沒有表情符號的訊息被認為是冷冰冰、沒有溫度的。它們能夠柔化語氣,或明確表示出是開玩笑還是諷刺。)

 

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表情符號皆一體適用。譬如像捏手指的表情符號在義大利表示「你是要我說什麼(Mais que veux-tu que je te dise)」,可在以色列是指「耐心點(Sois patient)」;還有在台灣很常用來表示感謝的雙手合十的表情符號,在美國則是有祈禱之意。

 

除了文化因素外,也不可輕忽表情符號所代表的意涵,以免觸法。2016年,法國一名22歲的年輕人因向前女友發送了一條帶有手槍表情符號的短信而被判處監禁六個月,緩刑10三個月,並需支付損害賠償,因為法官認為這是一種具像化的死亡威脅。當表情符號不再單純只是圖像,而被賦予語言的涵義時,必須小心使用。

 

 

 

 

Lexique:

1.  Une méta-analyse:統合分析。

2.  Un émerveillement:(n.m.) 驚奇,讚嘆,動詞是émerveiller (v.t) 使驚奇,使讚嘆,譬如le spectacle émerveille le public,這場秀使大眾讚嘆不已;也可以使用反身動詞s’émerveiller de,句子會變成 le public s’émerveille du spectacle。

3.  Une autosatisfaction:(n.f.) 自我滿足。

4.  Le awe:敬畏。一般來說,awe以母音開頭,前有定冠詞時要縮寫成l'awe,但由於它是源於英語的詞彙,且在法文很難找到共通詞,所以直接將挪用英文原貌。

5.   La contagion émotionnelle:une contagion (n.f.) 傳染(病)。

6.   À grande échelle:大規模、大範圍地。

7.   Manœuvrer:(v.t) 操縱,名詞une manœuvre (n.f.)。

8.   Être exposé à qqch.:暴露於某物之下,引申為接觸到。

9.    Adoucir:(v.t) 使柔和(軟),減輕;動詞其實是由形容詞doux轉變而來。

10.   Un sursis:(n.m.) 緩期,延期;延緩;在緩刑期間en sursis。

 

 

本文節錄:

Évrard-Ouicem Eljaouhari, « L’étude scientifique des émotions vraiment explosé », in Science & Vie Hors Série N˚ 314, juillet 2024, pp. 6-13 

Évrard-Ouicem Eljaouhari, « Réseaux sociaux : les états d’âme sont communicatifs », in Science & Vie Hors Série N˚ 314, juillet 2024, pp. 86-91

Coralie Hancok, « Que racontent les émojis ? », in Science & Vie Hors Série N˚ 314, juillet 2024, pp. 92-9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d Astra的沙龍
4會員
71內容數
這個平台提供關於法國時事、心理學、科學、歷史、文化、藝術和哲學等領域的文章,文章內會介紹該領域的法文詞彙和使用到的文法,希望分享知識的同時,可以幫助對法文有興趣者學習法文。
Ad Astr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由《Photo》雜誌舉辦的2023-2024年第 42 屆世界攝影比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參與。其中,伊莎貝爾·塞爾夫·沃夏姆(Isabelle Cerf Worsham)憑藉其充滿詩意且溫馨的人物攝影系列脫穎而出,贏得由Harcourt攝影工作室頒發的「肖像」獎項。
Thumbnail
2025/04/28
由《Photo》雜誌舉辦的2023-2024年第 42 屆世界攝影比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參與。其中,伊莎貝爾·塞爾夫·沃夏姆(Isabelle Cerf Worsham)憑藉其充滿詩意且溫馨的人物攝影系列脫穎而出,贏得由Harcourt攝影工作室頒發的「肖像」獎項。
Thumbnail
2025/04/22
自出現地圖繪製以來,「幽靈島」便一直縈繞在那些探險家心頭。數百座並不存在的陸地曾被標記在地圖上,其中一些甚至停留了數個世紀,隨著科技進步,才將它們從地圖上徹底抹去;當然,也有些曾被視為幽靈島、卻最終證實真實存在的島嶼。16 世紀歐洲掀起的海洋探險熱潮,促使製圖學蓬勃發展,進而激發更多遠征航行。
Thumbnail
2025/04/22
自出現地圖繪製以來,「幽靈島」便一直縈繞在那些探險家心頭。數百座並不存在的陸地曾被標記在地圖上,其中一些甚至停留了數個世紀,隨著科技進步,才將它們從地圖上徹底抹去;當然,也有些曾被視為幽靈島、卻最終證實真實存在的島嶼。16 世紀歐洲掀起的海洋探險熱潮,促使製圖學蓬勃發展,進而激發更多遠征航行。
Thumbnail
2025/04/15
DeepSeek 橫空出世震驚全球後,杭州一時之間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法國經濟日報《Les Échos》周末增刊的封面,即以「走進中國科技核心地帶」為主題,前往DeepSeek的總部,中國AI發展核心城市——浙江省首都杭州市進行採訪。
Thumbnail
2025/04/15
DeepSeek 橫空出世震驚全球後,杭州一時之間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法國經濟日報《Les Échos》周末增刊的封面,即以「走進中國科技核心地帶」為主題,前往DeepSeek的總部,中國AI發展核心城市——浙江省首都杭州市進行採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未來的世界,社交媒體不僅是溝通工具,而是人們生活的核心。每個人都透過「感官連接裝置」與虛擬世界相連,進入無數社交網絡,感受他人的情緒和思想。
Thumbnail
在未來的世界,社交媒體不僅是溝通工具,而是人們生活的核心。每個人都透過「感官連接裝置」與虛擬世界相連,進入無數社交網絡,感受他人的情緒和思想。
Thumbnail
社交網路出現後,集體情緒成為心理學研究熱門主題之一。以往,我們認為需要透過直接接觸,情緒才能傳播擴散,可如今在社交網絡上,通過簡單的訊息,人們在情感歸屬上也像是屬於同一個社會群體,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信息與傳播科學專家迪迪埃·庫爾貝將此種情緒感染5的現象命名為「數位集體意識」。
Thumbnail
社交網路出現後,集體情緒成為心理學研究熱門主題之一。以往,我們認為需要透過直接接觸,情緒才能傳播擴散,可如今在社交網絡上,通過簡單的訊息,人們在情感歸屬上也像是屬於同一個社會群體,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信息與傳播科學專家迪迪埃·庫爾貝將此種情緒感染5的現象命名為「數位集體意識」。
Thumbnail
正在閱讀文章的你,如同現代社會的每個人都深陷在一個無法逃避的數位環境中。透過智慧手機和各類社交平台,如:TikTok、WeChat 等等,我們隨時隨地接觸資訊、分享生活,並獲取新聞。然而,認知操控的風險也正逐漸顯現。演算法、大數據分析,以及背後隱藏的商業利益與政治意圖,讓數位世界不再是中立的資訊來源
Thumbnail
正在閱讀文章的你,如同現代社會的每個人都深陷在一個無法逃避的數位環境中。透過智慧手機和各類社交平台,如:TikTok、WeChat 等等,我們隨時隨地接觸資訊、分享生活,並獲取新聞。然而,認知操控的風險也正逐漸顯現。演算法、大數據分析,以及背後隱藏的商業利益與政治意圖,讓數位世界不再是中立的資訊來源
Thumbnail
關於社媒,究竟是它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在改變它?生活在社媒無處不見的社會裡,我們到底又真正活在甚麼樣的現實裡?好奇答案?進來看一看吧😎
Thumbnail
關於社媒,究竟是它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在改變它?生活在社媒無處不見的社會裡,我們到底又真正活在甚麼樣的現實裡?好奇答案?進來看一看吧😎
Thumbnail
前幾天在知名的Nature與Science期刊有個跟臉書合作、分析大量臉書用戶行為的系列研究,其中一個結論是:臉書的社團與粉絲團,是意識形態同溫層(如綠藍白政黨認同)的重要推手與溫床。 研究者觀察到,臉書社團與粉專讓使用者與其他異溫層隔離的程度,遠大於一般的臉書瀏覽、網站搜尋行為與閱讀新聞網站。
Thumbnail
前幾天在知名的Nature與Science期刊有個跟臉書合作、分析大量臉書用戶行為的系列研究,其中一個結論是:臉書的社團與粉絲團,是意識形態同溫層(如綠藍白政黨認同)的重要推手與溫床。 研究者觀察到,臉書社團與粉專讓使用者與其他異溫層隔離的程度,遠大於一般的臉書瀏覽、網站搜尋行為與閱讀新聞網站。
Thumbnail
先撇開社群是否為項目方自己出來操作或是委託專業的社群運營團隊這個點上,這篇文章的假設的前提是純粹的「社群意識」,若硬要套上項目發行的話會比較是「項目方自行操作」。 講社群意識可以從很久遠的奇摩家族到現在的LINE社群,就是集結了一群有著「相同喜好、興趣、屬性」的人,聚集聊天打屁的地方,聊久了最後形成
Thumbnail
先撇開社群是否為項目方自己出來操作或是委託專業的社群運營團隊這個點上,這篇文章的假設的前提是純粹的「社群意識」,若硬要套上項目發行的話會比較是「項目方自行操作」。 講社群意識可以從很久遠的奇摩家族到現在的LINE社群,就是集結了一群有著「相同喜好、興趣、屬性」的人,聚集聊天打屁的地方,聊久了最後形成
Thumbnail
『值得一提的是,群體極化也同時讓許多重要的價值得以透過社運實現,若缺乏極端主義的傳播,社運及革命將是一盤散沙。』 今天的資訊傳遞方式和過去不同,無時無刻都有巨量的資訊被傳遞,但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在能夠迅速獲得大量取樣的同時,也限制在單一議題上投入的時間與深度。
Thumbnail
『值得一提的是,群體極化也同時讓許多重要的價值得以透過社運實現,若缺乏極端主義的傳播,社運及革命將是一盤散沙。』 今天的資訊傳遞方式和過去不同,無時無刻都有巨量的資訊被傳遞,但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在能夠迅速獲得大量取樣的同時,也限制在單一議題上投入的時間與深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