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是活躍於武則天至唐玄宗之間的詩人,他有一首五言絕句,詩意巧妙,手法高明,很值得一讀。
張說〈蜀道後期〉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詩人因公出差至蜀地,本來已規劃好回程時間,卻因故耽誤歸期,無法如願在夏天結束前返程,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首字「客」點明自己作客他鄉,由於是為了公務而來,沒有遊賞玩樂的興致,是以對異地風景隻字不提,卻用「爭日月」、「預期程」,把歸心似箭的心情完整呈現出來。然而全詩最妙的還在後面兩句。詩人不明說自己歸心似箭,而嗔怪秋風無情,營造無理而妙的戲劇效果。事實上,夏去秋來,時節的遞嬗再自然不過,毫無「先、後」可言。詩人卻說「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將秋風擬人化,埋怨她「違約」先跑,帶出自己的行程滯後之不甘。一方面點明題目「後期」之意,同時強化自身思鄉與無奈之情。這種不直說、委婉含蓄的手法,益發使鄉愁綿綿不絕,在字裡行間蕩漾開來。
現代人說話太直白,往往傷了情面,一言不合就引發衝突,甚至直接用拳頭解決。這其實與文化風氣脫離古典詩的寫作背景有一點潛在關係。誠如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讀詩不僅可以藉古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更可以習得心平氣和、從容應對之道。如果我們能效法古人言談間帶一點「詩意」,保留情感流動時迴環往復的空間,而非有稜有角的劍拔弩張,甚至再帶一點點幽默感,將情緒轉嫁給春風秋月(而非身旁親友或利害關係人),像張說以「秋風不相待」,扭轉貌似頹敗的局面,在精神層面真正接住沮喪的自己,既不得罪當局,也停止內耗,最後再以藝術包裝,創造真正的雙贏。張說能官至左丞相,且執文壇牛耳三十年,其通達的處世哲學,我們或可從這一首小詩中可管窺一二。♠
--
如欲轉載或引述,請聯絡創作者([email protected]),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