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詩人喬知之,曾擔任朝廷官職,與著名詩人陳子昂交好。然而,他最廣為人知的,並非他的仕途或與文人間的往來,而是他與婢女——窈娘(或稱碧玉)之間的故事,以及相傳由他所創作的〈綠珠怨〉這首詩。
〈綠珠怨〉的版本非常多,且以現存最早的張鷟《朝野僉載》為據,詩歌如下:
石家金谷重新聲,明珠十斛買娉婷。此日可憐君自許,此時可喜得人情。君家閨閣不曾難,常將歌舞借人看。意氣雄豪非分理,驕矜勢力橫相干。辭君去君終不忍,徒勞掩袂傷鉛粉。百年離別在高樓,一代紅顏為君盡。
根據歷史記載,窈娘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子,擅長歌舞,並且博學多才,深受喬知之寵愛,以至於喬知之終生不娶。然而,武則天的姪子武承嗣因聽聞窈娘的美貌,強行將她納為己有,並拒絕歸還。喬知之心痛不已,於是寫下〈綠珠怨〉寄給窈娘。詩中的意象呼應了晉代石崇與美姬綠珠的故事,綠珠因遭權臣孫秀逼迫而跳樓殉情,窈娘讀完詩後,也選擇投井自盡。武承嗣於窈娘裙帶上發現這首詩,因而大怒,羅織罪名將喬知之誅殺,家產也被沒收。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產生兩點疑惑,一是喬知之如果真愛窈娘,為何要暗示她以綠珠作為榜樣,以死明志?二是窈娘將詩繫於裙帶間,豈不是陷喬知之於危難之中?兩人這般相愛相殺,簡直毫無道理,甚且便宜了豪取強奪的始作俑者。
然而,我們必須考量到唐人的手抄本文化。現存唐詩多經由文人手寫傳抄,過程中不乏好事者踵事增華。因此,把它視為集體記憶的一環,就能解釋其中矛盾。根據上面第一點疑惑,喬知之為何逼迫窈娘以綠珠為榜樣?事實上我們無法還原真相,歷史無法重來,然而在唐代文人的閱讀記憶中,西晉石崇為拒絕孫秀索求綠珠而釀禍,綠珠因此墜樓的故事,深植人心。唐人對於前朝典故相當熟捻,當窈娘事件發生時,他們很自然聯想到綠珠。也就是說,文人可能不清楚(或不在意)喬知之究竟寫了什麼詩給窈娘,只知道有一首詩,又因這故事跟綠珠有八十七分像,於是傳著傳著就變成〈綠珠怨〉了。現存〈綠珠怨〉的不同版本便顯示了這首詩在歷史流傳中不斷變化。
至於第二個問題,窈娘為何將詩繫於裙帶間,這不就留下證據了嗎?結詩於裙帶的情節古已有之,最著名的是《搜神記》中的韓憑夫婦。故事是這樣的:韓憑娶了美麗的何氏,卻被宋康王強行奪走。韓憑憤恨不已,康王將他囚禁並判為苦役犯。何氏偷偷寫信給韓憑,暗示二人再無相見之日,韓憑絕望之下選擇自盡。何氏悲痛欲絕,設法腐蝕衣物,隨康王登高臺後縱身跳下。侍從試圖挽救,卻因衣物破損未能抓住。何氏在結於裙帶的遺書中,請求與韓憑合葬,康王拒絕,將二人分開埋葬。不久,兩座墳墓上各長出大樹,樹幹彎曲相擁,根交於下,枝錯於上,並有一對鴛鴦日夜棲息,悲鳴不去。百姓感念此情,將其稱為「相思樹」。換言之,結詩於裙帶的情節,反映的是經典文學的傳衍。
由此,我們會發現,文學記憶的形成往往是集體的產物,並非單靠詩人的原始創作。儘管故事邏輯以今人的觀點來看,不盡如人意,卻無礙於它的流傳。尤其,窈娘的悲劇並非唐代唯一類似的故事,為何喬知之與〈綠珠怨〉能夠長存於歷史記憶中?原因在於詩歌的力量。文學史上,許多事件之所以得以流傳,往往不是因為單純的歷史敘述,而是因為詩歌賦予了故事更深層的情感與象徵。換言之,從文學角度來看,窈娘的故事與〈綠珠怨〉的流傳,展現了詩歌與敘事的雙重力量。一方面,它是一首優美的詩歌,以綠珠的典故來暗示窈娘的命運,讓詩歌本身成為一種情感的投射。另一方面,詩歌的內容也影響了歷史敘述,使得後人對喬知之與窈娘的印象,幾乎完全被這首詩所塑造。
〈綠珠怨〉的故事告訴我們,詩歌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更是一種記憶的媒介。當歷史事件與詩歌結合,故事便能夠跨越時空,被不同時代的人重新詮釋與理解。喬知之的這首詩,雖然可能經過後人修改與演繹,但它仍然能夠喚起我們對於權力、愛情與悲劇的深刻共鳴。♠
--
如欲轉載或引述,敬請聯絡(elleraychang@gmail.com),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