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新瘋|高高秋月照長城

詩新瘋|高高秋月照長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時常顧左右而言他嗎?或者,你是否注意到身邊的朋友,在抒發一件難過的、悲傷的,困擾於心中許久的事情時,明明講到興致昂揚、悲憤交加,卻在下一秒突然岔開話題,甚至移開視線:「竟然下雨了」、「這杯子真好看」……,說些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讓身為傾聽者的你,摸不著頭緒。



也許你會調侃對方:「喂你情緒也轉變太快了吧」、「富奸喔」。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掌握敘述者當下的心理,也許就能理解那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因為當時情緒已經太飽滿了,需要喘口氣,緩和一下。這是人之常情。古典詩中也有這一類的作品,而且都是佳作。

例如王昌齡〈從軍行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這是一首邊塞詩,戍守邊境的士兵仰賴軍中音樂排遣寂寥,無奈樂舞換了一首又一首,曲調永遠圍繞著征夫思婦的鄉愁、離別之情打轉,讓聽者愁上添愁,滿腔抑鬱隨著樂音盪到極致。這時候怎麼辦?必須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於是畫面轉向天上高掛長城的明月,此時無聲勝有聲。這種宕開筆墨寫景的手法,在詩歌藝術中稱為以景寫情,最為上乘。


王維〈雜詩其二〉也用了類似的筆法: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首詩許多人小時候就朗朗上口,文字也相當淺顯易懂。敘述者在他鄉遇故知,興奮地問對方:「你出發過來的時候,我家窗邊的梅花開了嗎?」這個問題非常耐人尋味,他不是問:我家人都好嗎?你父母健在嗎?我們共同的朋友誰誰誰如何了?而是問一株無關緊要的梅樹。也許梅樹關聯著敘述者在意的某個人,但他大可以直接問某某某如何了呀,何必顧左右而言他呢?對,就是顧左右而言他。因為乍見同鄉的興奮之情已滿溢了,激動之下,真正想問的,在那一刻是問不出口的。誠如宋之問所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於是問了微不足道的小問題,藉微物關情。


嚴格來說,王維的「寒梅著花未」,與王昌齡的「高高秋月照長城」,在處理情感的手法上仍有些微差異,然而保留餘裕、含蓄而不煽情的呈現方式,皆展現了古典詩歌的美感特質。下次若遇見朋友滔滔不絕訴說心事,卻突然戛然而止時,給他一點空間,也算是做到了孔子說的溫柔敦厚喔!


--


◎如欲轉載或引述,敬請與我聯絡([email protected]),謝謝!



avatar-img
Elleray的沙龍
8會員
18內容數
這個平台以文學、身心靈、寵物及個人見聞為主。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也有嘈嘈切切的個人私語,歡迎讀享、佐茶、品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Ellera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傳統文學中的貶謫詩一定只有悲傷嗎?被貶到人生地不熟的他鄉,環境不適應加上社交疏離,心情鬱卒是很正常的。如果寫出來的詩太開心,天皇老子知道了,會誤以為你過太好而貶得更遠也不一定,因此詩人總會作作樣子,寫些傷春悲秋的作品。但是從現實情境思考,人的感受是非常多元的,不可能只有悲傷一種情緒。
張說是活躍於武則天至唐玄宗之間的詩人,他有一首五言絕句,詩意巧妙,手法高明,很值得一讀。 張說〈蜀道後期〉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詩人因公出差至蜀地,本來已規劃好回程時間,卻因故耽誤歸期,無法如願在夏天結束前返程,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首字「客」點明自己作
自媒體的時代,有許多管道表達自己,不必追隨單一權威,可以暢所欲言,是我輩之幸。然而,對於是否被關注、讚數多寡、流量如何,能否遇見伯樂,這些焦慮卻是千古同一。在古典詩詞中,文人常以盛開的花兒如何被對待,來反映對這件事的觀點。 張九齡〈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
無效的溝通更讓人心累。也許你會想,只是想要有個願意傾聽,接住並理解當下情緒的對象,為何這麼難?確實很難,但有這樣感受的你一點也不孤單。這種對知音的渴求,以及知音難尋的感慨,是古典文學裡相當常見的主題。著名的伯牙鼓琴就是典型的例子。
李白有一首五言絕句小詩,在他的眾多名作中相對不起眼,然而筆調灑脫,情韻雋永,我個人很喜歡。
傳統文學中的貶謫詩一定只有悲傷嗎?被貶到人生地不熟的他鄉,環境不適應加上社交疏離,心情鬱卒是很正常的。如果寫出來的詩太開心,天皇老子知道了,會誤以為你過太好而貶得更遠也不一定,因此詩人總會作作樣子,寫些傷春悲秋的作品。但是從現實情境思考,人的感受是非常多元的,不可能只有悲傷一種情緒。
張說是活躍於武則天至唐玄宗之間的詩人,他有一首五言絕句,詩意巧妙,手法高明,很值得一讀。 張說〈蜀道後期〉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詩人因公出差至蜀地,本來已規劃好回程時間,卻因故耽誤歸期,無法如願在夏天結束前返程,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首字「客」點明自己作
自媒體的時代,有許多管道表達自己,不必追隨單一權威,可以暢所欲言,是我輩之幸。然而,對於是否被關注、讚數多寡、流量如何,能否遇見伯樂,這些焦慮卻是千古同一。在古典詩詞中,文人常以盛開的花兒如何被對待,來反映對這件事的觀點。 張九齡〈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
無效的溝通更讓人心累。也許你會想,只是想要有個願意傾聽,接住並理解當下情緒的對象,為何這麼難?確實很難,但有這樣感受的你一點也不孤單。這種對知音的渴求,以及知音難尋的感慨,是古典文學裡相當常見的主題。著名的伯牙鼓琴就是典型的例子。
李白有一首五言絕句小詩,在他的眾多名作中相對不起眼,然而筆調灑脫,情韻雋永,我個人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