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脫單的朋友們,你知道嗎?你之所以還沒有找到約會對象,是大腦的「感情盲點」造成的。本書從行為科學的角度出發,提出實用有效的建議,讓你認清自己的思維盲點,啟動大腦的戀愛模式,協助你找到長期的心靈伴侶。
本書作者畢業於哈佛大學心理系,是一位行為科學家,也是現代愛情認知專家。她曾經任職於美國Google公司,有一次公司做員工健檢時發現,許多的員工體重超標,其中一個原因很可能是員工餐廳所提供的巧克力造成的。
於是,他們做了一個動作,將原本一眼就能看見繽紛色彩巧克力的透明罐,改成不透明的容器,上頭一樣標明這是巧克力。經過兩個月的觀察,驚人的數據出現了。員工食用巧克力的數量急速降低,相當於每一位員工少吃九包份量的巧克力!
公司並沒有宣導員工,不要吃巧克力,而是做出些微的改變,卻對人們的行為造成顯著的影響。約會也是一樣,必需先找出阻礙你開始約會的「隱形力量」,消除這些障礙,你自然就容易開始約會啦。
作者提出三種重要的感情心態,會影響你如何尋找到另一半。
浪漫派的人,認為愛情是命中注定的,他們一直在期待「靈魂伴侶」的出現,尤其是女性朋友們,總是希望自己如同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一樣,只要遇到「對的人」,從此就會得到幸福快樂,這是對「感情」的不切實際。
完美派的人,有完美主義的傾向,認為我的選擇必需滿足所有最好的條件,希望自己做出最正確選擇。就算找到可以談戀愛的對象,心態卻總是飄疑不定,如同走在海邊撿貝殼,總是期待有可能「下一個」貝殼會更好,這是對「伴侶」的不切實際。
猶豫派的人,對自己比較沒有自信。總是認為等我成為「更好的人」再說,等我準備好,我才要開始和別人談戀愛,這是對「自己」的不切實際。
你擁有什麼心態,會影響你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針對這三類人,應該如何調整呢?作者給出以下建議:
許多動畫卡通、浪漫愛情電影最大的謬誤,就是男女主角「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讓人們誤以為談戀愛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找到對的人,省略了兩個人接下來要如何「經營」這段感情,克服未來的各種爭執與困難,才能達到從此幸福快樂的一生。
另一個謬誤就是執著於,對方沒有讓我產生「怦然心動」的感覺。
作者提出一項研究報告,訪問了400多對情侶之後發現,只有11%的受訪者說,他們有一見鍾情的感覺。也就是高達89%的情侶,一開始見面時,是沒有任何感覺的。
因此,不必執著於一眼就能找到所謂「靈魂伴侶」的想法。
浪漫派必需放下「等待」靈魂伴侶的心態,主動尋找對象,同時明瞭愛情是需要經營的,雙方都需要付出努力、解決問題,才能將「我們」的關係經營好,創造未來幸福快樂的一生。
完美派害怕做出錯誤的決定,首先必需認知,什麼是「相對完美」的選擇。
我們先來思考一個「秘書問題」。舉例你的公司要招募一位秘書,由你負責面試,總共有100位候選人參加,選擇機會只有一次,名額只有一位,你該如何選擇呢?
答案是,先面試前面37%的人,找出其中最優秀的條件,作為錄取的基準。接著,你開始依序面試剩下的63位候選人,一旦找到比之前37人表現更優秀的那一位,就毫不猶豫做出雇用的決定。
運用到約會的情境也是一樣的比例,找出10位候選人,當你和前面4位候選人見完面之後,從第5位開始留意,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一旦遇到合適對象,馬上做出選擇。
這個37%決策法,可以避開完美主義的「決策錯誤恐懼症」,從害怕做出錯誤的選擇,轉變成這是經過仔細的篩選機制,做出的「最適合」選擇,一旦條件符合自己設定的標準做出決定,就不要再去想別的選項。
沒有人是完美的,你也不是,相信自己的選擇,給自己一個「合理化」的理由,然後全心投入去談一場戀愛吧。
猶豫派希望自己更完美,因而總是等待錯失許多機會,忽略了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人。戀愛是一種技能,是需要實際行動在「做中學習」。約會的過程就好比打桌球,你必需從最基礎的發球練習開始。
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該如何約會、如何聊天回話,進步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斷練習,而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開始行動」。
作者提出了六個步驟:
(1)設定最後期限。要求自己時間一到,不管現況準備得如何,馬上開始約會。
(2)事先做功課準備。上網查詢如何跟異性聊天、問什麼問題、學習聆聽和回應的技巧。
(3)對親朋好友圈宣布,我要約會。鼓勵別人一起協助你,幫你找出適合約會的對象。
(4)承認自己是「約會派」。對著鏡中的自己說:我正在找對象,我是約會派。先改變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別人才會認同你的身份轉變。
(5)設定目標。例如一週安排一次約會,讓自己持續行動,每週完成一個小目標。
(6)不要太苛責自己。一開始你很有可能約會不順利,這時候你要把自己抽離出來,扮演好朋友的角色,對受傷的自己說:你願意開始就非常棒了,從錯誤中學習不斷調整,你會變得更好的。
作者特別提醒,如果猶豫派曾經有前任情人的聯絡方式,一定要「斬草除根」,徹底關上前任這道大門。大腦只有接收到這是不可反悔的事實,才能徹底改變行為,不再猶豫。為了自己約會派的嶄新生活,一定要完全斷絕和前任的聯繫,讓彼此都放下吧。
當我們認清自己的盲點,調整好心態,做好約會的準備,就可以開約了嗎?
先等一下,開始行動前,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是在找短期玩伴,還是長期的人生伴侶?
短期玩伴,當然是找很會玩的、外型很酷很好看的、行為很浪漫的、在朋友圈會讓你很有面子的人。
舉例,外貌很重要,但不是外表越好看的人就越好。當蜜月期消退,對方還有什麼「特質」,能和你共度一生才是重點。
有穩定的收入很重要,但不是越會賺錢的人就越好。人們從金錢獲得的快樂,往往取決於你身邊的人所擁有的財富。許多報導指出,中樂透的人,幸福感反而比一般人更少。
伴侶是不是一定要有共同的興趣呢?研究發現,許多情侶並沒有共同的興趣,但是能夠「互相尊重」彼此不同的興趣,互相支持包容的態度才是重點。
人生伴侶的特質,跟上述幾項幾乎沒有關係,而是用「我們」的角度來考量,我們能否一起成長?我們的價值觀類似嗎?我們能尊重並包容彼此嗎?我們未來是否生育孩子?我們有規劃要買房子嗎?這些才是影響你未來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
當我們把心態和目標都調整好,準備成為一位「約會派」之後,要如何進行一場優質的約會呢?
1.約會之前,做好所有工作規劃,30分鐘前關閉手機工作通知。
2.有冥想習慣的人,可以在約會前靜坐冥想,讓心情平靜下來。
3.可以先洗個舒服的熱水澡,脫離工作模式,讓身心煥然一新。
1.不要把約會搞得像是求職面試,逐條問問題,而是透過共同進行的活動,藉機瞭解對方的直接反應和行為,你觀察及接收到的感覺。
2.活動體驗可以是製作蛋糕、烤肉DIY、海鮮料理等等,觀察對方如何與你及周邊的人事物應對互動。
1.不用客套開場,直接像朋友一樣聊發生的某件事,尋求對方的建議。
2.不要太刻意表現自己,自然就好。重點在建立連結,讓對方感覺良好。
3.談話時,將回應放在對對方的「好奇」上。例如對方說,我下週準備去高雄出差,你要回應的話是,是嗎,你經常到高雄嗎?有沒有什麼特別好玩的景點啊?好吃的餐廳啊?從對方身上瞭解更多細節,讓對方覺得自己受到欣賞,提升好感。
1.切記不要滑手機,滑手機的行為,容易轉移焦點,而非聚焦在彼此身上,建議約會進行前,雙方都同意收起手機、關靜音,讓約會品質更好。
2.「峰終定律」認為,人們對於整個約會過程,記憶深刻的時間點是最高峰值、最後結束兩個時刻。過程中透過一起動手做的五感體驗,營造高峰值的時刻。
3.最後約會結束前,安排一個驚喜或浪漫的地方,讓彼此留下最美好的記憶點。
最後,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約會之後,你應該要做的事情。
當你約會完成之後,不要落入面試官的「評審」思維陷阱,不要只關注對方的條件和自己想要的是否相符合,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而是回想一下你和對方交流過程中,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和體驗。
1.對方讓我覺得好奇的地方有哪些?為什麼?
2.相處時我的身體,覺得愈來愈緊張,還是愈來愈輕鬆?
3.對方的回應或說的小故事,能讓我開心地笑嗎?
4.我表達想法時,對方有認真傾聽,也對我感到好奇嗎?
5.我想要的人生伴侶特質,對方讓我感受到哪幾個?
記得,不要用「沒有感覺」來判斷對方是否合適,你要找的是能跟你一起攜手走完人生旅程的合作伙伴,愛情的火花並不足以照亮這趟漫長的旅程。
《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對愛情給了這樣的定義:
不是追求『我的』幸福、不是期許利他的『你的』幸福,而是建構密不可分的『我們的幸福』。沒有完美的情人,只有不斷願意成長改進的『我們』。
透過以上的分享,相信你對「刻意戀愛」的執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成功的愛情需要長期投入心力經營,祝福單身的朋友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優質人生伴侶,脫單任務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