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我們得了一種稱為「選擇障礙」的症候群。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選擇的弔詭》,作者:貝瑞‧史瓦茲。作者是美國知名社會心理學教授,本書將會告訴我們,為什麼選擇越多,反而越痛苦?
廣告詞常說:要選就要選最好的!這句話本身乍聽之下沒有什麼問題,但你有仔細想過,什麼叫做「最好的」嗎?
小明是一位即將大學畢業,家境優渥。爸媽給他全然的選擇自由,包括:找工作;自己創業;當網紅;出國進修。許多同學聽了都非常羨慕他,但是小明反而憂心忡忡、夜夜失眠,他不斷問自己:哪一條路才是最好的?這種焦慮的心態,正是「最大化主義」作祟。
最大化主義要求自己:「我一定要得到最好的,不然我就不甘心」。不接受妥協,哪怕已經拿到一手好牌,還是坐立難安,經常會三心二意,但當選項太多,每一種都不錯時,反而造成選擇癱瘓,最後什麼事情都做不了。
「機會成本」簡單來說,選了A的好處,就得放棄B的價值。
舉例我有一次去大型百貨的美食街,打算好好挑一家餐廳吃飯。美食街餐廳非常的多,每經過一家,我心想:「哇,這家牛排好像不錯耶!」走幾步之後發現:「嘿,這家日式拉麵看起來很好吃喔!」結果花了半個多小時逛完一圈,胃口卻完全沒有了。因為選擇太多,機會成本越墊越高,最後直接放棄了。
如果我們好不容易下定決心選了一個,結果卻不如預期,心裡馬上冒出一句話:「早知道我就選另一個啦!」這種怕選錯的心情,讓選擇後的滿足感直線下滑,搞得人越來越不快樂。
害怕後悔其實是最大化主義的幕後推手。為了不讓自己後悔,我們拼命找「最好的」,結果選項越多,後悔的風險越大。
小華是一位上班族,有一天買了一台夢寐以求的電競筆電。才開心不到一週,他滑手機滑到另一台新筆電的廣告,規格更棒、價格更便宜,還附贈限量電競滑鼠!那一瞬間的心情,從天堂掉到地獄,原來的滿足感再也找不到了。
人生沒有絕對保證正確的事,再怎麼努力,也難免會選錯,太多的「假如當初我選另一個」的念頭,只會造成更多的負面情緒、陷入後悔深淵。
過多的選擇,會造成人們更注重比較的心態。
社交媒體更是造成比較心態的源頭之一,大家只會曬出自己人生中光鮮亮麗的一面,你會看到同班同學正準備出國留學、某位朋友去日本度假、表哥全家去飯店吃大餐、閨密又換了一個名牌包等等,反觀自己呢?可能剛吃完泡麵,準備繼續在公司加班,心想:「我的人生怎麼這麼慘啊?」
我們經常用別人的生活標準來衡量自己,其實每一個高光時刻的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苦,比較只會造成焦慮壓力和自我否定。
完美的事物並不存在,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放掉對於「最佳選項」的執著,而是訂出一個標準,只要找到符合這個標準以上就滿足。
買東西不用非得買最貴、最流行的,只要符合自己需求的就好。用「剛剛好」的心態來做選擇,過程會變得更輕鬆,壓力更小。
選項太多時,記得採用「斷捨離」的心法,別讓機會成本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誠實地問自己:「我現在到底需要什麼?」挑出三個不錯的選項,仔細分析優點缺點,然後做出選擇。決定之後,不要再找其他選項比較,心才不會累。
再好的東西也會有適應疲乏的時候。每一項體驗都有美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把焦點放在好的一面,會讓我們的體驗覺得滿意又滿足。
練習寫感恩日記是一個好方法,每天睡前回想一下今天發生的事情,寫出三個值得感謝的事,例如早上同事幫忙我整理了一份資料、朋友安慰我的一句話,有人會說,我真的沒有什麼好感謝的,你不妨感謝自己,今天的排便很順暢,早上趕上捷運沒有遲到等等。感謝當下擁有的一切,就能少點抱怨。
比較是幸福感的大敵,尤其在社交媒體,總有人不斷提醒:「別人過得比我好」。當你覺察比較心出現時,不妨想想,現在天災、地震、病毒那麼多,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都無法預料,一味地去追求豪宅、名車、名牌包,真的很重要嗎?
專注於你已經得到的,而不是失去的,心境就會大不相同。回想自己生命中美好的經歷與事物,你會更加輕鬆自在。
《別再跳脫舒適圈》一書曾說,不斷追求最好的想法可能是有毒的,強迫跨出舒適圈,追求更好,帶來的可能不是成長,而是自我否定。
魚缸裡有兩條魚,大魚對小魚說:「這裡很安全,你可以安心長大,追求你的夢想。」小魚卻想:「這玻璃缸這麼小,我想去外面的大海闖一闖。」大魚真的是目光短淺嗎?不一定。
小魚在魚缸裡的確選項很少,發展有限,但也不用擔心被鯊魚吃掉,或被漁網撈走。有限的選擇,反而給了牠穩定成長的空間。如果小魚選擇跳入大海,雖然擁有充分的自由,但是環境卻是危機四伏,能否順利長大都是問題。
人生不是選到最好,而是讓選擇變的剛好。
無限上綱的個人自由,可能讓我們迷失在追求更好的陷阱之中。接受夠好、減少選項、學會感恩、忽略比較,能夠讓我們安心地待在自己適合的舒適圈,用自己的節奏,慢慢地擴張邊界,穩健舒適地成長,享受剛剛好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