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便利商店拿博客來買的書,遇到一個無論動作還是說話都很快的店員。但那種快,並不給人感覺俐落,而是感覺他好像一直在著急些什麼。他快速且含糊地說話,我沒聽清楚,他再說一次,同樣快速且含糊。我報了手機末三碼和姓名,他保持著看起來很急的樣子,往貨架的方向走過去。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其實我很少買書。可以在圖書館借的書就在圖書館借,如果圖書館沒有那本書,我會試著用推薦功能,等待有得看的時候。又或者,看其他的書,有太多值得看但我從來沒看過的書,一點也不急著看這一本。
但這次買的是讀書會用的書,圖書館有,但連續幾次借期還沒到就被預約。不是那種排了好幾個人的熱門書,但既然經常有不同人想看,反覆爭奪也是相互消耗。陸續讀了一半,已經相信是本值得反覆讀的好書,於是購買。
*
我很喜歡以前大學的圖書館系統。你借了書之後,可以在到期之前的任何時間續借,只要按下續借按鈕,還書期限就會改為從今天起的三十天後,直到最大續借期限為止(或中途有別人預約)。在那個時候,我經常會借個一二十本書放在宿舍,通常只會看完其中一兩本,但其他幾本可以有事沒事翻一翻,查一查需要用的部分。
但我目前居住城市的圖書館系統不是這樣,雖然續借同樣可以展期一個月,但它會限制續借的「次數」而不是總時間。所以如果想要最大化能看這本書的時間,就必須在快到期的那幾天才按下續借。
但在還沒按下續借的前幾天,如果有別人預約了這本書,你就不能再續借,所有本來可以用的時間頓時灰飛煙滅。要嘛你得趕快看完、要嘛你就要放棄,下一次想看重新再借。
最令人鬱悶的情況是,這本書明明還有其他仍在館內的館藏,偏偏有人要來預約你看到一半的那一本。我只好把自己手中的書拿去還,轉而預約沒人看的那本,等待它從市內別的圖書館送到離我最近的地方。
每一次我都會想,到底什麼樣的情況下,一個人會使用圖書館預約系統,卻不會選擇仍在館內的館藏?預約別人借走的,既讓我不能看、又讓他自己更晚才能拿到,對誰都沒有好處對吧。但或許他不是不會用,只是沒有注意看。他就是很快地打開網站,找到自己想借的書就快速地按下預約、關閉網頁。
就那一個個別的行動而言,那是「速戰速決」,但就這些書本的流動,與參與其中的讀者和圖書館人員來說,增加了成倍的行政流程。這個時代許許多多的事情都是這樣快速且含糊,大家都很忙,但一部分是因為,事情經常平白地增加。
延伸閱讀: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一):我們的行為已經被科技產品給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