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房裡的物種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冷氣房裡的物種〉2024-07-31

 

  一份研究指出:即使是身體健康的年輕人,如果處在攝氏35度高溫,濕度100%的情況下,六小時內就會喪命。與濕度相關的原因是,如果濕度過高,汗水無法從皮膚蒸發出去,就沒有辦法讓身體降溫,我們會因中暑與器官衰竭而無法維繫生命。

 

  這個「濕球溫度35度」被認為是人體生存的臨界值,但這並不意味著氣溫沒有達到那個數字就沒問題,根據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當人連續數小時處於濕球溫度30.6度,危險性就已經非常高。

 

  當然,濕度100%並不是一個通常狀態,所以實際狀況下的臨界氣溫還會再高一些。但台灣的平均濕度在75%以上,仍是一個相對濕的國家,高溫的問題終舊不得不面對。

 

* 


  看到一個國外評論者對高溫現狀的思考:如果現在的夏季溫度狀態已經逐漸變得人們不待在冷氣房就沒有辦法生活的話,那其實說明了人類的滅絕期已經到了,只是我們透過科技在硬撐。

 

  我不確定這是一個悲觀的角度還是樂觀的角度。因為它揭示了一個人類無法逃避的環境宿命,並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暫且是克服(或拖延)過去了。於是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能延續多久,以及多延續這些時間,究竟是為了什麼?

 

 

  這是存在問題,但是是在整體人類的尺度。雖然對於每一個個別的人來說,除了電費會高一些之外,開冷氣不是什麼代價高昂的事情。但從整體人類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件有些驚人的事情:我們在大規模的改變局部溫度,且為了維持這種相對適宜人類生存的溫度,我們每天都消耗掉大量的能源。

 

  就好像如果一個人每個月付出數十萬房租租一間房間,我們肯定會希望這麼做是有價值的。這個價值不僅僅是說「要比其他相對便宜的房間更舒適」,我們還需要知道,我們增加這一舒適的差額,為的是什麼?我們透過這些舒適所能夠多做的事情,真的比我們付出的那些代價來得更值得嗎?

 

 

  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是因為高超的醫療才被從鬼門關裡拉回來,或多或少會開始思考往後的人生應該要怎麼過才最有意義。但人類整體似乎還沒有這樣的意識。區域衝突不斷、兩極分化嚴重。那種「世界已經走過低谷,將一步一步變得更好」的想像被「冷戰其實從未結束」的陰影壟罩。擁有資源與權力的人們似乎並不打算彼此分享有跨時代意義的新一波技術成果,也沒有為了面對共同的氣候危機真正團結起來。

 

  我們面朝的方向是有路的嗎?未來出生與成長的人身邊的空氣與腳下的土地會變得怎麼樣?如果某一天人們真的不再有辦法踏出冷氣房,他們會因為無法再對他人造成物理性傷害而變得平和,還是因為無法再與人面對面與擁抱而更加失去溫度?

 

  我們想要在哪?我們會在哪?--我們還在嗎?





延伸閱讀:

〈末日時鐘,與一直還未被毀滅的我們〉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沒興趣面對的真相〉

〈睡夢中安詳離去的司機〉

〈AGImenschen:作為「通用人工智能」的現代人類〉

〈大災變:末日追求與災後思考〉

〈「人類世」--人類活動的「足跡」與後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4會員
866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以往的冬天,都要把自己穿的跟球一樣,現在的冬天,仍是一套夏天的短袖短褲,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今天夏天已經夠炎熱了,想說秋冬會涼爽些,但其實差異不大,真正的冷也比去年冬天來得少,現在還感覺在夏天一樣,天氣還是很好。 不過這不是個好現象,而全球地球暖化的問題還不斷在升溫,也越來越多人忽視這個問題,造
Thumbnail
以往的冬天,都要把自己穿的跟球一樣,現在的冬天,仍是一套夏天的短袖短褲,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今天夏天已經夠炎熱了,想說秋冬會涼爽些,但其實差異不大,真正的冷也比去年冬天來得少,現在還感覺在夏天一樣,天氣還是很好。 不過這不是個好現象,而全球地球暖化的問題還不斷在升溫,也越來越多人忽視這個問題,造
Thumbnail
對多數人來說,50%~60%的濕度是普遍感到舒適的狀態,對於身體健康最無害,同時亦是降低屋內黴菌、塵蟎孳生的重要條件。因此應該善用智能科技,全時感知家屋的溫、濕度變化,並主動調節,這樣可以讓體感溫度迅速找到進出室內之間的平衡點,減少溫差對於身體產生的不舒服感受。
Thumbnail
對多數人來說,50%~60%的濕度是普遍感到舒適的狀態,對於身體健康最無害,同時亦是降低屋內黴菌、塵蟎孳生的重要條件。因此應該善用智能科技,全時感知家屋的溫、濕度變化,並主動調節,這樣可以讓體感溫度迅速找到進出室內之間的平衡點,減少溫差對於身體產生的不舒服感受。
Thumbnail
近期北半球極端高溫頻傳,連原本夏季不怎麼開空調的歐洲人,家用冷氣的安裝率也在幾波要命的熱浪過後暴增。為什麼讓熱浪發生時,熱傷害這麼容易發生?正常的排汗沒有用嗎? 容易中暑的環境和什麼大氣條件有關? 濕球溫度是什麼? 濕球溫度和中暑有什麼關係? 濕球溫度其實就是反應環境的相對濕度
Thumbnail
近期北半球極端高溫頻傳,連原本夏季不怎麼開空調的歐洲人,家用冷氣的安裝率也在幾波要命的熱浪過後暴增。為什麼讓熱浪發生時,熱傷害這麼容易發生?正常的排汗沒有用嗎? 容易中暑的環境和什麼大氣條件有關? 濕球溫度是什麼? 濕球溫度和中暑有什麼關係? 濕球溫度其實就是反應環境的相對濕度
Thumbnail
雖然8/7才剛立秋的日子,但前不久家裏三口人都中了暑熱,中醫師都開清暑益氣湯,我的還加了生脈飲。其實從開始接觸中醫以來,就是堅持少吹冷氣,但是這次中暑卻讓我對冷氣有新的看法!
Thumbnail
雖然8/7才剛立秋的日子,但前不久家裏三口人都中了暑熱,中醫師都開清暑益氣湯,我的還加了生脈飲。其實從開始接觸中醫以來,就是堅持少吹冷氣,但是這次中暑卻讓我對冷氣有新的看法!
Thumbnail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不只讓夏天變得越來越長,也讓夏天溫度越來越熱,成為人類新的生存危機。根據最新研究,超過三分之一的高溫死亡肇因是全球暖化! 37% 高溫死亡是因為全球暖化,中南美與東南亞衝擊最嚴重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與瑞士伯恩大學的科學家在今年 5 月 31 日於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共同發表
Thumbnail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不只讓夏天變得越來越長,也讓夏天溫度越來越熱,成為人類新的生存危機。根據最新研究,超過三分之一的高溫死亡肇因是全球暖化! 37% 高溫死亡是因為全球暖化,中南美與東南亞衝擊最嚴重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與瑞士伯恩大學的科學家在今年 5 月 31 日於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共同發表
Thumbnail
  昨天在中天電視台,完完整整地把這部正負2度C的紀錄片看了一遍。這十多年來,氣候如此異常地變化,我相信不論感覺再怎麼遲鈍的人,都能感受到些什麼吧!打從幾年以前的聖嬰現象、反聖嬰現象、臭氧層破洞、地球暖化、南北極融冰、沙漠化,這幾個名詞就開始不斷地出現在新聞報導中,但真正關心地球氣候變遷的人有多少?
Thumbnail
  昨天在中天電視台,完完整整地把這部正負2度C的紀錄片看了一遍。這十多年來,氣候如此異常地變化,我相信不論感覺再怎麼遲鈍的人,都能感受到些什麼吧!打從幾年以前的聖嬰現象、反聖嬰現象、臭氧層破洞、地球暖化、南北極融冰、沙漠化,這幾個名詞就開始不斷地出現在新聞報導中,但真正關心地球氣候變遷的人有多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