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vs平靜

快樂vs平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快樂,而是平靜。"#蔡康永

平靜和快樂都是人生中重要而且正面的情緒狀態,孰輕孰重當然因人而異,但為何大多數內心狀態較為強大的人會說平靜比快樂更重要呢? 以下整理出一些可能的原因:

  • 1.情緒穩定性:平靜代表情緒處於穩定和平衡的狀態,雖然快樂是一種令人愉快的情緒,但它通常是暫時的,但情緒過度的劇烈波動,有時反而對身心健康會產生負面影響
  • 2.應對壓力:平靜的情緒使人更能夠應對壓力和逆境,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挑戰和困難,而平靜的情緒狀態,有助於更理智地應對這些情況、做出明智的決策並處理壓力
  • 3.冷靜思考:當我們處於平靜的情緒狀態時,更容易進行冷靜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斷,有助於解決問題,更可以避免衝動決定,以減少後悔
  • 4.改善關係:平靜有助於建立更穩定和健康的人際關係,過於情緒化的行為和戲劇化的情緒,很容易對關係產生負面影響,保持平靜和理性有助於相互溝通、解決衝突,以及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聯結
  • 5.自我成長:平靜有助於自我反省和自我成長,當人處於平靜的情緒狀態時,更容易對自己的需求和價值觀有所意識及理解,進而改善個人發展和生活目標
  • 6.健康和長壽:長期處於高度興奮或情緒波動的狀態,容易對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平靜有助於減少身體應激反應,降低心臟病、高血壓和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平靜和快樂是互相排斥的情感,反而,在某些情況下,它們通常是相互關聯的,因為,快樂可能正是由於一種內在的平靜和滿足所產生的,因此,若能夠盡量保持平衡,既能夠保持情緒的穩定,又能夠體驗快樂的情緒,是最理想的情感狀態

avatar-img
情緒導護師Julie的沙龍
5會員
122內容數
希望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都不再迷失方向,而是能舒心自在,並且隨時都能 Stop and smell the roses. Enjoy lif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最新網路詞彙中,有個全新的名詞叫做”自殺式單身”,這是在形容一直單身卻又不主動拓展人際關係和社交圈,沒有創造機會認識新朋友,卻每天幻想能擁有愛情的狀態的人,簡單來說就是”不主動加愛幻想”,處在這種心理狀態或行為的人,對於自己的單身狀態感到極度消極、絕望或悲觀 1. 情感消極:自殺式單身通常指的是對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愛情,叫做”自殺式愛情”,說明有一類型的人,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可能會下意識尋找”沒結果”的戀人,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形成一種不良循環 "自殺式愛情"是一種不健康或具有自毀性質的愛情關係,這種關係會對參與者造成情感、心理和甚至身體上的危害,以下列出一些特徵及可能的解釋:
“內耗”通常是指在一個組織、公司、團隊或個體內部因各種原因而造成的能量、資源、時間或金錢的損失或浪費,這種損失通常是由內部因素引起的,而不是外部因素,並且可能對組織或個體的效能和效率產生負面影響,在近期,內耗一詞似乎較常被使用在個人的精神或心理內耗上 精神內耗是指一個人在心理層面上因各種壓力、焦慮
沒有病識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或疾病缺乏認知,或者拒絕承認自己有問題,這種情況可能會對自身和周圍的人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 對自身的後果: 1.缺乏治療:當一個人沒有病識感時,他們就不會甚至拒絕尋求治療或接受心理健康的幫助,可能會導致疾病的惡化或症狀的加劇 2.社交隔離:自身可能因為心理健康
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院長查尼(DennisCharney)和耶魯大學精神科教授索斯維克(Stevenhwick)認為: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自己的恐懼。勇者不會無懼,只是他會同時帶著不安和勇氣,繼續面對恐懼。 面對恐懼的確是克服恐懼的一種重要的方法或關鍵步驟之一,也許可以將步驟拆解為以下:
“強勢的人,內在很空;情緒很滿,能量很低…”-盧美妏 最近對這句話特別有感,有時候,我們會遇到某些人,似乎特別容易被冒犯、情緒特別高張或是特別強勢,在他們像刺蝟的外殼下,其實可能隱藏了許多複雜的情緒: 自我壓力:他們可能對自己有較高的期望和標準,對自己施加嚴格的壓力,導致焦慮和暴躁 自我懷
最新網路詞彙中,有個全新的名詞叫做”自殺式單身”,這是在形容一直單身卻又不主動拓展人際關係和社交圈,沒有創造機會認識新朋友,卻每天幻想能擁有愛情的狀態的人,簡單來說就是”不主動加愛幻想”,處在這種心理狀態或行為的人,對於自己的單身狀態感到極度消極、絕望或悲觀 1. 情感消極:自殺式單身通常指的是對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愛情,叫做”自殺式愛情”,說明有一類型的人,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可能會下意識尋找”沒結果”的戀人,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形成一種不良循環 "自殺式愛情"是一種不健康或具有自毀性質的愛情關係,這種關係會對參與者造成情感、心理和甚至身體上的危害,以下列出一些特徵及可能的解釋:
“內耗”通常是指在一個組織、公司、團隊或個體內部因各種原因而造成的能量、資源、時間或金錢的損失或浪費,這種損失通常是由內部因素引起的,而不是外部因素,並且可能對組織或個體的效能和效率產生負面影響,在近期,內耗一詞似乎較常被使用在個人的精神或心理內耗上 精神內耗是指一個人在心理層面上因各種壓力、焦慮
沒有病識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或疾病缺乏認知,或者拒絕承認自己有問題,這種情況可能會對自身和周圍的人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 對自身的後果: 1.缺乏治療:當一個人沒有病識感時,他們就不會甚至拒絕尋求治療或接受心理健康的幫助,可能會導致疾病的惡化或症狀的加劇 2.社交隔離:自身可能因為心理健康
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院長查尼(DennisCharney)和耶魯大學精神科教授索斯維克(Stevenhwick)認為: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自己的恐懼。勇者不會無懼,只是他會同時帶著不安和勇氣,繼續面對恐懼。 面對恐懼的確是克服恐懼的一種重要的方法或關鍵步驟之一,也許可以將步驟拆解為以下:
“強勢的人,內在很空;情緒很滿,能量很低…”-盧美妏 最近對這句話特別有感,有時候,我們會遇到某些人,似乎特別容易被冒犯、情緒特別高張或是特別強勢,在他們像刺蝟的外殼下,其實可能隱藏了許多複雜的情緒: 自我壓力:他們可能對自己有較高的期望和標準,對自己施加嚴格的壓力,導致焦慮和暴躁 自我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