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經新聞報導,日本SBI控股公司決定解除跟台灣半導體廠商—力積電(PSMC)未來的製造協議,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力積電虧損嚴重,在宮城縣的半導體工廠設置的成本過高。
SBI 去年八月跟PSMC成立合資公司,並在去年10 月宣布在宮城縣建設半導體工廠的計劃,預計在 2027 年量產跟電動車相關的車用半導體。計劃總投資額為 8,000 億日圓,政府預計在初期投資階段提供最多 1,400 億日圓的補助。
目前,看起來力積電會先專注在台灣的業務跟印度的新建廠。那麼,對於日本的合作應該是暫告一段落。
對於日本SBI來說,為了響應日本的半導體政策,未來將在宮城縣政府的協助下規劃半導體工廠,不過我認為未來要有外國廠商去設廠應該困難重重。
那麼,力積電在日本抽腿,代表什麼現象?是資金不到位?還是未來業績展望不佳?在日本設廠是不是障礙重重?未來力積電在印度的發展,是否順利呢?
--
我認為這個決定對力積電是好的,除非有更多資金,否則不應該繼續投入。力積電未來的發展,我想從幾個角度來看:
1.日本建廠先暫緩。目前日本建廠暫緩,官方的說法是虧損嚴重,所以力積電不願意在日本建廠。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應該是在於日本資金不到位,加上現在力積電業績不佳,也沒有客戶,所以蓋廠真的沒意義。
資金不到位的部分,目前日本政府規劃總金額是8000億日幣,但是初期投資階段拿出1400億日圓,其實大約300億台幣而已。基本上蓋一個成熟製程的半導體工廠,少說要上千億。日本政府在初期只願意拿出300億台幣,意思就是剩下的部分要力積電先墊,而SBI也沒有辦法負擔這些資金。
很明顯地,日本政府對於力積電的急迫性跟未來不太看好,所以一開始勒緊褲帶,先看看力積電能做出什麼成績,如果做出成績,後續才會加碼投入更多資金,說好聽是保護日本自己的資金,但是這個方式,也會讓廠商不敢貿然合作。
--
其次是業績,力積電的確目前業績上仍然虧損,主要來自於先進的銅鑼廠區,在40奈米以下的客戶跟需求還沒真正打開,產能利用率極低的狀況下,連客戶都找不到,怎麼可能有辦法把客戶拉到日本工廠呢?
所以必須要先讓台灣既有的工廠有足夠的產品跟客戶,才有辦法吸引跟移轉跟多台灣的產品去日本。畢竟,力積電並不是台積電,台積電一開始在熊本設廠,許多日本公司已經鎖定產能。
--
最後是客戶,以前力積電有一大部分的業績來自於中國的客戶定單,但是這幾年因為中國自己開發半導體,許多成熟製程的產品或是低價的產品,因為政府的規定跟『扶持』的情況下,中國客戶採用『中國製造』的中國晶圓廠,比例逐漸上升,對於力積電會是比較大的傷害。
中國的策略發展短時間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力積電要能夠掌握更多中國訂單空難度變高。反而,歐美廠商從中國轉單出來的產品,才是力積電有機會爭取的領域,不過這塊競爭也是非常激烈,而且對手的製造能力都比力積電要強。
--
2.日本發展有難度。所以,目前停下來對雙方都好。但是日本未來要能蓋更多半導體工廠,也是困難重重。
原因之一,日本目前對於外來晶圓廠的投資還是比較嚴格。而且要被受日本政府信任,非常不容易,目前日本政府也只看上台積電。所以除了台積電熊本廠以外,聯電也只有持續使用舊工廠,並沒有在特別擴廠。
大部分的資金,日本政府還是留給本國企業擴廠,目前羅姆,瑞薩,Sumco都有拿到不少補助金。所以我認為外國公司要能拿到資金,非常困難。
--
原因之二,日本需求弱。日本雖然在工業上仍然有一席之地,但是日本科技業目前在各個領域已經是落後族群,不再是領頭羊。所以對於市場上的主導性非常低,日本公司基本上在新產品的投入都是『少量多樣』,要能夠跟NVDIA或是Qualcomm這種在單一產品就有量的公司相比,真的還是落後不少。
所以對於外資的晶圓廠來說,即便有日本政府補助,要能夠鎖定客戶開發,而且確定有大量產品,真的是『難上加難』。所以如果沒有大量產品,即便資金到位,最後也是虧錢的工廠,並沒有任何投資意義。
這也是近期『日本製造』,雖然大張旗鼓,但是『叫好不叫座』,目前還是持續疲軟的主要原因。我認為隨著中國的產品逐漸多元化跟加入競爭,日本的企業不見得有機會討到任何便宜。
--
3.印度會是灘頭堡??那麼力積電的海外廠還有機會嗎?雖然力積電在日本告吹,但是立馬同時也跟印度簽訂合作協議。
我認為在印度建廠,印度的政治文化更加壟斷跟複雜,並不容易解決。
但是力積電現在跟塔塔集團合作。我認為透過塔塔集團與印度政府合作,會比較容易。
加上力積電目前採取的方式是『協助建廠』跟『協助訓練』,並不參與未來晶圓代工的事務。也就是說,未來有沒有客戶,都是塔塔集團的事情,跟力積電無關。
力積電比較像是一個提供『顧問服務的公司』,並不參與經營。有一種開放塔塔集團『加盟』的概念。加盟店要付權利金,但是未來加盟店賺不賺錢,必須『盈虧自負』,力積電只收取『權利金』跟負責『輔導訓練』,並不參與營運。
我認為這會是一個不錯的方式,是一個穩賺不賠,而且也不會被印度政府凹,至少在這個混沌的階段,會是一個不差的方式。一旦印度有機會經營起來,基礎建設穩定,人才足夠的時候,在去經營晶圓廠,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
總結來說,我認為力積電雖然暫停日本廠的建置,但是也減少了不少虧損,而印度廠的合作,對於力積電來說是穩賺不賠,重點是印度政府能夠多快提供資金,以及能給多少資金?才能取決於力積電動工的速度。
至於力積電台灣的工廠,我認為必須要找到新的客戶跟應用,增加產能利用率跟利潤,才有辦法幫力積電轉虧為盈。目前還在虧損階段,股價應該很難有成長機會,一旦台灣的新廠區營收轉正,才有辦法讓力積電股價有成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