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反
昨日在群組裡,有一段關於防守反擊的討論,開展的原因,是那一隊主教練上任兩年多,想踢所謂「傳控」(但實際上是轉換),但最後發現踢防反更好。
不過,我卻認為,他們其實是連防反,都未踢好。
1. 防守人員的組成
防守要好,不是單純把11個球員塞入禁區,防守的層次、球員的分工,都要很細膩。早兩日免費文章寫法蘭克福,他們的人員結構就很值得細味,11個正選球員全部身高180cm以上,但只有3位超過190cm,提供了最基礎的橫移保障。 Dahoud/Skhiri保證了禁區前沿的近身纏鬥,Tuta確保了後場的柔韌。 看似平凡,但每一個位置都有學問。
2. 防守目的
我分析時會把防守分割為「壓、逼、圍、搶」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目的。
對手甚麼球員能搶,甚麼球員搶不了,賽前就要有個大概。 把對手的進攻驅趕到哪一個區域,球員能不能提前知道圍搶的位置和時機,這些都是教練團的責任。
如果不明白,又想多找資料,建議可以去whoscore找富咸3-1紐卡素的比賽,看看富咸successful tackle的位置分佈,應該一目了然。
3.防守層次
換另一個說法,可以叫做分工。但分工其實不準確,因為有時候在場上,防守球員不可能只做一項工作,例如雙中堅是需要交換職責的。 層次講的不僅是位置上有凹凸,更重要的, 是要形成一環扣一環,即使對手解鎖了一層,還有另一層等著,而不是一個球員被突破、犯錯,就成為戰犯,這是團隊運動,隊友的存在就是互補,而不是互卸。
4. 反擊層次
既然防守有層次,反擊當然也有,誰人做第一點把球送出去,哪一位球員負責在前場做過渡,誰人負責跑位接應、射門。每一個步驟都有分工,富咸對曼城的比賽,Raul Jimenez在中後場不斷現身做過渡,Adama、Iwobi在兩側做衝擊,當殺到禁區的時候,不僅中路有Andrea Pereira跟進,後排還有至少一位球員(可能是Raul , 可能是Lukic),對手要拆解就有一定難度。
很多人的誤區是認為,後場大腳、前場疾奔就可以,但如果富咸沒有Raul Jimenez過渡一腳,每次都是後場直接給Adama的話,效率差距有多大?
5. 反擊目標
能夠用自己最強的一點,去打對手最弱的一點,當然是反擊是理想的局面。 Mbeumo對利物浦就過不了Robertson,但對曼城時可以針對Lewis。做教練就得取捨和調整,Adama從右路轉去左路打Lewis的防區, 左路不是Adama擅長的路線,但至少換來完成射門的反擊,所以反擊,不僅要看到對手的弱點,還要看到自身的優點,打痛對手。
6. 馬高施華
記得在執教愛華頓的時候,我寫過一段評論。 緣起是小弟曾經有一段時間研究葡超,而正好就是馬高施華帶領士砵亭從谷底回升的時期,因此對他的印象很深。
當時的評論大概就是,馬高施華雖然看似想踢進攻足球,但骨子裡是個防守型教練, 他有時甚至會保守到被批評。 但經過這些年的浸淫,他開始拿捏到防守與反擊的平衡,最基本的一個問題就是「反擊時我投入多少人?」,太多的話,一旦失敗會暴露後場空檔,太少的話無法提升效率。
摩連奴在執教熱刺後期,就有這個失衡問題,投入太少球員反擊,令進攻效率持續低下,靠球星打救;這一個問題到羅馬中後段又再浮現。
所以有時候,教練在防守與反擊時的信心,都會影響成敗。
每個人對防守的看法不同
每個人對反擊的理解不同
但至少有一點我們理該要共通:好的防守反擊,並不容易建構。
文:King @ BLnaze的足球札記
筆者來自香港,經營Facebook專頁BLnaze的足球札記已有7年多,希望將文章繼續從不同途徑推廣出去,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