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各位是否也一樣,小時候充滿夢想,覺得自己長大後可以完成很多事情,達到很多目標與成就。但隨著年紀越長,受限於現實生活的壓力,夢想就越小,覺得可以完成的事情就越少,有人說這就是長大了。
你們是否會在看到別人完成了很多事情,達到了某些成就,突然有一種很羨慕的心情,覺得自己也想像他那樣,甚至認為自己也做得到,但隔天這個想法就又消失了,回到日復一日的原本生活。
其實不管我們是甚麼年齡,如果有想要完成的事情,或是有點興趣的事情,只要有心都可以做到,或是在前往那個目標的道路上。光想像與希望沒有用的,我們只要有想法與渴望,就該要有所作為,然後讓自己成為自己希望與可望成為地那個人。
這本由幸福文化所出版的書籍,作者是郝旭烈,他也是我前一陣子分享《致富覺察》的作者。作者以自身在台積電、新加坡淡馬錫集團等知名企業工作的經驗,以及多年來對職場和人生的觀察,為讀者提供寶貴的建議和啟示。透過這本書提出「認為」、「作為」、「成為」三階段,引導讀者做出更好的職業生涯和人生選擇。
「認為」,釐清心之所向。
書中強調,認為是指要先釐清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和渴望,並相信自己有能力達成目標。這就像作者在 32 歲時拒絕參加鐵人三項,但在 46 歲時接受邀請,是因為他改變了「認為」自己做不到的想法。
書中也列舉了許多職場和人生中常見的迷思,例如「只能認命地生活和工作嗎?」、「如何不被社會框架限制?」、「什麼才是真正的鐵飯碗?」等等,並鼓勵讀者跳脫框架思考,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標。
在作者的求學時代,好像只要是男生都會被建議去攻讀理工科系,女生則大多會被建議去念文法商。如果成績非常好,屬於學霸那一類型的,更多的會被家人要求去念醫學院。這些建議和要求,如同祖傳秘方,都是一個時代接著一個時代的框架和認知,成為每個人在求學和就業上的限制。
這些建議和要求,常常會凌駕於個人喜好和興趣之上,以至於個人在這樣的框架下,過了一輩子自己不喜歡的人生。有甚麼辦法可以跳脫出這個框架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多嘗試和多學習。
世界這麼大,有趣事物這麼多,如果不去嘗試,怎麼能夠知道哪些事情是真正的熱愛,又如何理解哪些工作可以真正讓我們發揮最大價值呢。即便是擁有正職,也可以額外擁有不同的喜好,就像知名歌手羅大佑,他既是醫生,也是詞曲創作音樂家。
而學習是延伸認知和突破框架一種最好的方式,如作者在台積電製造部學到很多生產製造的相關知識和流程,在工業工程部門又學習產能規劃、投資預算和專案管理,到財務部門又協助專案建廠、法務與人力資源事宜。
這些點點滴滴的學習看似沒有關聯,但是針對未來市場趨勢,以及決策視野,都成為了職場發展最好的養份。我們不可能成為我們不知道的人,不可能理解我們不知道的事。嘗試才有機會成為,學習才有機會理解。
「作為」,決定身體所做。
僅僅有想法是不夠的,作為鼓勵讀者將想法付諸實踐,透過行動來驗證和調整自己的想法。作者以自身經驗為例,說明即使是辭掉工作成為家庭主夫這樣看似簡單的事情,在實際「作為」後也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挑戰。
書中也探討了許多職場和人生中需要付諸行動的主題,例如「安於現狀一定不好嗎?」、「換了位置也要換腦袋?」、「工作是否應該事必躬親?」等等,並提供實用的建議和方法,幫助讀者克服困難,達成目標。
有次作者的學弟找他喝咖啡,跟他說他換工作了。他說老闆太優秀,甚麼都懂,甚麼都會,優秀到他幾乎所有想法都被駁回。雖然有時候覺得自己想法有價值,但在老闆嚴密思維邏輯下,他總是說不過老闆,最後只能照舊老闆作法,而把自己想法束之高閣。
還有一位年輕人的父親是白手創業起家,一路上打拼,除了鍛鍊出強大的意志力,更重要的是經歷許多挫折後的成功,讓他堅信,他說的都對。從幼稚園一路到大學,所有的學習方向,都是他爸爸一手安排,甚至出國留學,學校和專業選擇也都是聽從爸爸指導,學成歸國後被要求回去繼承父親的事業
當他回國的時候,他老爸突然語重心長的對他說,現在你已經長大了,既然要開始準備接班,就要認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位年輕人聽到後差點放聲笑出來,因為他從來都沒能靠自己思考來決定事情,現在要如何開始獨立思考來接班事業。
生命的成長靠的是關關難過關關過,不同關卡需要不同知識、不同能力、不同智慧。這也是為什麼蝴蝶必須用力破繭,才能夠有堅韌的翅膀高飛。所以不管是老闆對手下,還是父母對兒女,從來沒有辦法複製自己的成功給他人,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
「成為」,得到生命所賜。
當讀者將認為和作為結合,並持之以恆地努力,就能逐步累積經驗和成就,最終「成為」 理想中的自己。作者以自身參加鐵人三項的經驗為例,說明即使一開始只能騎 6-7 公里,但透過持續的「作為」,最終也能完成 80 多公里的比賽,甚至成為 226 公里的超級鐵人。
書中也探討了許多與「成為」相關的主題,例如「如何面對不公平?」、「需要在乎結果還是過程?」、「跳槽只是為了增加薪水嗎?」等等,並鼓勵讀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挑戰,不斷學習和成長,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有位年輕好友剛進入職場,在公司待了兩年,雖然績效名列前茅,卻一直都沒有被升官加薪。後來因緣際會下,其他公司邀請他進入團隊,不僅升官,並且讓他的薪資大幅提升,這開啟了他的跳巢之旅。這個經驗彷彿在告訴他,人生成就財富累積之道,就在於轉換跑道。
後來有另一份工作,需要他簽服務三年的同意書,這表示,他有三年不能跳巢的限制,讓這位年輕好友陷入了猶豫。
很多人問,換工作的原因事不是為了薪水和收入,作者都會說,那個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我心裡知道,新工作帶給我的是全然不同的工作範圍和格局視野。雖人有時看起來短期年薪是減少,但是長期對自己價值卻是大幅多元的提升,反而後來讓我的年薪成指數型的跳躍。
該不該為了答應公司三年的承諾,而收下這份高薪的工作?真正的關鍵應該是要看看新公司,未來三年讓自己發揮的工作範疇,是否有持續成長的空間。如果因為高薪而侷限了自己的成長,那就等於是讓高收入限制了自己價值的擴張。
跳巢不只是為了跳薪資,跳巢更是為了跳能力。擁有不一樣的視野,才有不一樣的世界。
總結來說,這本書以「三為」為架構,透過作者自身的經驗和觀察,以及許多職場和人生的案例,幫助讀者在面對職業生涯和人生的選擇時,能夠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勇敢地採取行動,並最終達成目標,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書中包含 50 篇短文,每篇都圍繞一個職場或人生主題,並以作者獨特的「郝式金句」風格,帶給讀者深刻的思考和啟發。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9236